楠木軒

國家出手、豬企擴張剎車,穿越豬週期的“正確姿勢”

由 司空梓瑤 釋出於 財經

圖/IC


邁入2022年,豬企逐漸擺出更努力的姿勢。


牧原股份向雙匯發展丟擲橄欖枝,加強生豬購銷之外,開啟年度股票激勵。這一次,牧原股份擬授予的限制性股票數量超過八千萬股。若以其股價60.70元/股計算,限制性股票激勵物件浮盈已超過24億元,人均浮盈約40萬元。



這一數字,對於副總裁楊瑞華和財務部負責人高瞳來說,相當於“天降”700多萬鉅款。誘惑不小,條件亦存在,包括以2021年生豬銷售量為基數,2022年生豬銷售量增長率不低於25%。


上一年,牧原股份生豬銷售量增長率為122.26%。“不低於25%”的目標看似不難,但處於豬週期的當下,仍被貼上“自救”標籤。


面對高速擴張導致的產能激增,供過於求又加快了豬價下滑,“降本增效,儲備資金”成為了整個生豬養殖行業的關鍵詞。


於是,“2019年至2020年行業整體快速擴張”的畫面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豬企由攻轉守:從大方向上調整投資節奏,到產業策略上的處置低效母豬。有豬企選擇賣資產,也有豬企佈局新業務“造血”,還有豬企選擇了強強聯合,“抱團取暖”。


豬企“開獎”


作為“豬老大”,牧原股份在行業低谷時表現最為突出,近期養殖完全成本在15元/公斤左右,其中包括2元左右的折舊攤銷等非現金成本和13元左右的現金成本。


“公司以階段性達成13元/公斤的完全成本作為2022年成本下降的奮鬥目標。”牧原股份表示。


從業績來看,牧原股份也是上市豬企中少數的盈利企業之一,預計2021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65億元至80億元,同比下滑70.86%至76.32%。


IPG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分析,牧原股份自繁自養的重資產模式,在行業價格大幅下挫至成本線之下依然盡顯成本優勢和業績,這是牧原股份保持盈利和順利度過此次豬週期的主要原因。


柏文喜稱,牧原股份自繁自養的全產業鏈模式屬於重資產模式,擴張速度較慢,但是可以有效控制生產成本,而且也解決了食品安全問題,不過產業鏈對農戶的外溢帶動作用相對小一些。


牧原股份守住“豬老大”位置,伴隨著節奏調整的步伐。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梳理看到,牧原股份2021年持續加大對豬舍設計、智慧化、疾病防控等研發專案的投入,推動公司養殖技術的進步和生產效率的提高。此外,加快下游屠宰業務佈局,積極拓展屠宰業務銷售渠道;持續最佳化生產工藝,針對屠宰多個工藝環節組織攻關團隊,透過智慧化升級提升生產效率與產品質量。


為了提振業績,牧原股份並未停止突圍。進入2022年,牧原股份作出重磅決定,與雙匯發展開啟合作模式,加強生豬購銷合作力度。此外,年初便丟擲股票激勵計劃。


公告顯示,牧原股份擬授予的限制性股票數量為8108.07萬股,佔公司股本總額的1.54%;授予價格為30.52元/股。


這個價格意味著什麼?該激勵計劃草案於2月11日釋出,當日,牧原股份的收盤價為60.70元/股。若以此價格計算,其限制性股票激勵物件浮盈已超過24億元,人均浮盈約40萬元。


從具體分配情況來看,副總裁楊瑞華和財務部負責人高瞳獲授的限制性股票數量最多,均為24.52萬股,相當於“天降”700多萬鉅款;緊隨其後,1992年出生的首席人力資源官王春豔獲授19.62萬股、養豬生產營運長李彥朋獲授14.72萬股。


之所以叫“限制性股票”,意味著股票有限售期,而想要解除限售,也是有條件的。


根據牧原股份公告,第一個解除限售期的業績考核目標為:以2021年生豬銷售量為基數,2022年生豬銷售量增長率不低於25%;第二個解除限售期的業績考核目標為:以2021年生豬銷售量為基數,2023年生豬銷售量增長率不低於40%。


就牧原股份過往銷量增速來看,顯然上述目標不難實現。


2019年至2021年,牧原股份銷售生豬分別為1025.33萬頭、1811.5萬頭和4026.3萬頭。經計算,牧原股份2021年生豬銷售量增長率為122.26%,2020年生豬銷售量增長率為76.67%。


中國銀河證券分析師認為,牧原股份本次股權激勵計劃較2019年計劃規模大幅擴大,充分調動核心人才的積極性,有效將股東利益、公司利益和經營者個人利益結合在一起,內部管理效率有望進一步提升。


無獨有偶,唐人神也在2月17日公佈了2022年股票期權激勵計劃首次授予激勵物件名單。


唐人神擬向激勵物件授予的股票期權數量總計為6000萬份,約佔公司股本總額的4.98%;本次激勵計劃的首次授予日為2022年2月16日,向857名激勵物件共計授予股票期權5490.60萬份,行權價格為6.20元/股。


截至2月15日收盤,唐人神股價為8.86元/股,照此計算,相當於被激勵物件人均浮盈約17萬元。


全球薪酬福利諮詢專家劉暢表示,股權激勵在上市公司使用的核心作用是對核心人員(包含核心高管及公司認定的核心骨幹)做長期激勵,其週期一般為3至4年的歸屬期,在全面薪酬的概念裡,股權激勵配合工資、津貼、績效獎金、提成等實現員工保留和激勵的作用,同時繫結員工利益和企業的發展,員工有更強的動力推動業務發展,這也是為什麼會有歸屬條件的設定。營業收入為核心考核KPI,但並不唯一,其實更為多元的考核方式可能效果更好;長期激勵同時可以減少企業現金流壓力,尤其人力成本佔比很高的企業。


高速擴張後的退與守


過去一年多時間,由於產能過剩等原因,豬價步入下行通道,並牽動公司業績走向。


“由於國內生豬市場價格下滑,公司單頭銷售均價為16.60元/公斤,單頭收入下降1653元,銷量的上升疊加銷售價格的下降影響利潤88.73億元。”


正邦科技2021年度業績預告中,將下滑歸咎於豬價。這一年,國內所有豬企面臨的困境可歸結為,“賣得多了,賺得少了”。


東方財富Choice資料顯示,截至3月15日,37家豬肉概念股裡已經有31家披露了2021年業績預告,其中,18家業績預虧,而業績預盈的企業裡,有9家增速下滑。


德美化工作為豬肉概念股裡少見的業績預盈且增長的企業,2020年便已經剝離生豬養殖業務,目前只剩一些種豬資源。


行業下行,豬企開始“花式”自救,股票激勵只是方式之一。


降成本成了首要任務。正邦科技從2020年四季度最先淘汰低效母豬,到提升精益化生產管理水平,2021年二季度較一季度的完全成本有較大幅度下降。


新京報貝殼財經瞭解到,還有部分豬企在積極降低人力成本,透過提升智慧化系統、智慧裝置成熟度,提高推廣普及率,減少特定生產環節對於人員的依賴。


儲備充足的資金才能挺過困難時期。新希望2021年調整了投資節奏,減少資本支出,放緩了所有種豬場的新投資和開發。


節流之外,也要開源,佈局新業務讓豬企看到跨界的可行性。其中,龍大美食、得利斯、大北農等豬企紛紛瞄準了預製菜。


為應對豬週期下行,龍大美食靈活調整產品結構,在2021年下半年提出“以食品為主體,以屠宰和養殖為兩翼的支撐”的“一體兩翼”戰略,將主要發展方向轉為食品板塊,做了以食品預製菜和肉製品加工類的戰略佈局。


得利斯在預製菜領域同樣“野心”不小——2020年狹義的預製菜體量(剔除低溫肉製品類)4億多,2021年營收增長較快,預計2022年預製菜營收規模約12億元。目前公司的預製菜產能並未充分釋放,預計2022年隨著風口擴大、B端客戶資源壯大,預製菜營收翻倍可行性較大。


這樣的現實,其實並未如豬企所預期,甚至說押錯了風口。


2019至2020年,正值本輪豬週期的上行階段,豬價上漲,出於獲取利潤搶佔市場等需求,整個生豬養殖行業都處於快速擴張狀態,豬企們紛紛透過自建、改造及租賃等方式大幅快速增加生豬產能。


彼時,豬企們對未來的憧憬有多美好,砸下真金白銀擴產時就有多爽快。


以正邦科技為例,其透過資本市場再融資募集資金推動產能擴張,同時積極自籌資金在適合的區域新建、租賃生豬養殖場。透過募投專案達產及自籌資金建設或租賃豬場的產能釋放以保持生豬出欄量的較快增長。


正邦科技生豬出欄量從2019年的578.40萬頭,火速提升到2021年的1492.67萬頭,年複合增長率為61%,公司年出欄量已位居行業第二。


高速狂奔下,正邦科技債臺高築,截至2020年年末,正邦科技的資產負債率為58.56%;僅半年,便增加10.01%,達到68.57%。截至2021年第三季度末,正邦科技貨幣資金存量為60.70億元;同期,公司銀行授信額度260億元,未使用額度80億元。


2022年3月,正邦科技釋出公告稱,擬出售直接或間接持有的8家控股子公司全部或部分股權,本次合作的資產交易總額約為20億至25億元。正邦科技預計從本次交易中將獲得11億至19億元的投資收益,佔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經審計淨利潤的19.15%至33.08%。


賣資產“輸血”,不只正邦科技一家。據天邦股份董秘章湘雲介紹,為了保障現金流,天邦股份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出售疫苗業務,獲得了四億多的現金流入;出售水產飼料和豬料業務,獲得了十幾億的現金流入,同時透過與通威的合作獲得一定的賬期。投資端也放緩了節奏,暫緩了一些專案的推進。”


獨立經濟學家王赤坤分析,豬企上下游均有壓力,生豬價格下降導致無法開源,生豬飼料價格上升導致無法節流,既不能開源又不能節流的情況下,豬企只能靠出售資產來增加現金流,保證主業正常開展。”


王赤坤認為,生豬飼料等原料的上漲會倒逼豬企減少生豬生產數量,進一步改變豬肉供求關係,將加速豬週期拐點出現。


豬肉供給處高位,國家出手調節


豬週期於行業而言,是躲不掉的魔咒。


由於豬養殖的時間更長,因此豬養殖相比禽養殖具有更加明顯且穩定的週期特徵。一個“豬週期”通常是3年至5年,近年來由於養豬企業與養殖戶的規模逐步增大,在行情低迷期的維持能力增強,所以豬週期的時間長度也在逐漸拉長。


自2006年以來,我國已經經歷了三個完整的週期,目前正在經歷第四個週期。


本次豬週期始於2018年,首先是在上半年,由於上一輪豬週期的產能擴張,全行業遭遇了自2011年以來的最低豬價行情。下半年,國內又暴發非洲豬瘟,無論是養豬企業還是養殖戶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損失。在行情與疫情的雙重打壓之下,產能擴張投資有所減緩,也有部分企業停止擴張。


2019年,非洲豬瘟繼續,行業內至今並無相關疫苗和有效治療方案,企業和中小散戶繼續退出,在大企業中也只有生物安全防控較好的公司才有能力進行擴張,使得行業產能大幅縮減,年末生豬存欄下降27.5%,全年生豬出欄下降21.6%。


當年下半年,生豬價格突破40元/公斤的歷史高點後,長期處在30元/公斤以上的相對高位。2020年以來,在各企業積累了一定生物安全防控經驗的前提下,推動產能大規模擴張,生豬行業基礎產能進一步恢復。


2021年上半年,生豬供給繼續大幅回升,上半年生豬出欄同比增長34%,定點監測能繁母豬存欄同比增長30%,生豬存欄同比增長29%,達到4.39億頭。供給增加推動價格大幅下跌,生豬價格從年初高點的36元/公斤一路下跌到6月份最低點的12元/公斤,降幅超過60%,一度跌回了2019年3月份本輪豬週期開始上行前的低位。


根據農業農村部監測,今年1月份全國生豬出欄量同比增長23.6%,2月份生豬出欄量同比增長8.2%。


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副局長陳光華說,去年底全國生豬存欄4.49億頭,同比增長10.5%。這些存欄生豬會在之後的6個月,也就是今年的1月份到6月份,陸續出欄上市。由此推算,今年上半年豬肉市場供給必然處於高位。


顯然,企業端也早就注意到行業目前面臨產能過剩的情況。由於市場行情變化,傲農生物、金新農、牧原股份、唐人神、天邦股份、溫氏股份、正邦科技等紛紛表示已經放緩了投資節奏或者建設進度。


在豬價大幅反彈之前,溫氏股份實施儲存實力度過困難期的策略,採取“三控一穩”措施,即控產能、控投資、控支出,穩定生產成績;同時強化企業內控管理,全面推動“降本增效”,儲備資金度過行業寒冬。因此,溫氏股份重新調整了建設規劃和節奏,減少大規模資本開支,放緩了一些募投專案的建設進度,原預計的建設期需延長。


正邦科技同樣選擇停下擴張腳步,“在產能建設上,在建工程能停則停、能緩則緩”。


3月15日,發改委稱,據其監測,3月7日至3月11日當週,全國平均豬糧比價為4.75∶1,連續三週處於《完善政府豬肉儲備調節機制 做好豬肉市場保供穩價工作預案》確定的過度下跌一級預警區間。發改委將會同有關部門啟動年內第三批中央凍豬肉儲備收儲工作,並指導各地加快收儲。


據悉,發改委將繼續會同有關部門做好儲備調節工作,必要時進一步加大收儲力度,推動生豬價格迴歸合理區間,促進生豬市場平穩執行。


有關方面分析認為,當前國內能繁母豬產能總體較為合理;生豬價格已處於低位,進一步大幅下降的可能性較小;建議養殖場(戶)合理安排生產經營決策,既保持適重育肥豬正常出欄節奏、不盲目壓欄,也保持能繁母豬產能總體穩定、不過度淘汰。


除了收儲,在金融方面,豬企也獲得了諸多外部支援。


據溫氏股份透露,國家支援養豬業發展,建議銀行等機構不因豬週期下行的階段性困難對豬企抽貸、斷貸。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閻俠 編輯 王進雨 校對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