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中國貿易順差創歷史最高水平 成為歐盟第一大貿易伙伴
本報記者 倪 浩 本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 木
11月中國進出口實現連續六個月正增長,出口勢頭尤其強勁。路透社12月7日分析稱,中國率先修復供應面,疊加傳統的海外節日需求高峰,推升中國11月出口攀至近三年高位,貿易順差擴至紀錄新高。“中國經歷令人驚訝的出口熱潮!”德國《世界報》7日稱,出口超出預期的強勁增長帶來了更多動力,中國經濟的前景呈現愈發樂觀的發展態勢。
11月出口同比大增21.1%
中國海關部署12月7日釋出的資料顯示,11月份全國進出口總值4607.2億美元,增長13.6%。其中,出口2680.7億美元,增長21.1%。自6月起,中國進出口已連續6個月實現正增長,國際市場份額進一步提升。中國海關總署統計分析司司長李魁文7日表示,中國對疫情的有效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使得中國進出口連續六個月實現正增長。但他也指出,當前外部環境複雜嚴峻,中國外貿還面臨諸多不確定性,持續穩定增長還需付出艱苦努力。
根據彭博社統計,中國11月出口創出2018年2月以來的最大增值。當月中國貿易順差為754億美元,至少是1990年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水平。中國外貿的兩項資料明顯超出了彭博社此前的預期增幅。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同日釋出最新外匯儲備資料,截至11月末,中國外匯儲備規模為31785億美元,較10月末上升1.61%。
今年前11個月,中國進出口總值4.17萬億美元,同比增長0.6%。其中,出口2.31萬億美元,增長2.5%。貿易順差達4599.2億美元,同比增長23%,已超去年4215億美元的總值。
中國出口第一大戶為佔比高達59.3%的機電產品,其中膝上型電腦、家電等“宅經濟”商品出口值分別增長18.4%、22.2%;包括口罩在內的紡織品大漲33%,接近1萬億元。而服裝、鞋靴和箱包等出口下降明顯,後兩者下降幅度均超兩成。進口方面,中國前11個月進口大豆9280.3萬噸,增加17.5%,進口積體電路2.2萬億元人民幣,增長15%。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唐建偉7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國出口超預期增長,反映了年末海外在疫情衝擊之下,產能供需缺口明顯擴大,中國出口的替代效應再次凸顯。路透社認為,得益於中國經濟最早從疫情中復甦,外貿增長動能有望持續到明年上半年。
對主要貿易伙伴進出口保持增長
今年前11個月中國對主要貿易伙伴進出口均保持增長,其中,東盟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佔中國外貿總值的14.6%。中國同前五大貿易合作伙伴東盟、歐盟、美國、日本、韓國進出口分別增長6.7%、4.7%、6.9%、1.4%和0.9%。
“中國超越美國成為歐洲第一大貿易伙伴”,德國《商報》7日報道稱,中國對歐盟經濟的重要性又上了一個臺階。資料顯示,今年前11個月中國對歐盟出口2.45萬億元人民幣,增長7%;歐盟出口中國為1.6萬億元,增長1.3%。中國對歐盟貿易順差8401.9億元,增加19.9%。歐盟統計局最近公佈的資料也顯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國已替代美國成為歐盟的最大貿易伙伴。目前中國和歐盟正在就中歐投資協議進行最後階段的談判。歐盟官員表示,協議有可能在今年底完成。
今年前11個月,美國為中國第三大貿易伙伴,雙邊貿易額達3.65萬億元人民幣,佔中國外貿總值的12.6%。彭博社的報道中強調,以美元計,中國對美國貿易順差達到374億美元,創下新的紀錄。另外,日本、韓國分別為中國第四大和第五大貿易伙伴,其中中國對日貿易逆差1960.6億元,對韓貿易逆差3901.9億元。另外,德國、日本、英國等出口大國向中國的出口在增加,在一些統計區間,中國分別首次成為這些國家第一大出口國。
全球需求開始恢復
德國《世界報》7日稱,中國出口熱潮有兩大原因:一是自夏季以來,中國就已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疫情,並且只有少數感染,因此經濟活動已恢復正常。二是中國出口商受益於其他國家工廠因疫情停產。
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認為,中國與主要貿易合作伙伴產業結構高度互補,所以貿易關係相對穩定。另外,不斷增長的貿易資料也表明,中國產業鏈條的齊全和穩定的生產,使得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作用無可替代。
彭博社在報道中認為,中國穩健的貿易資料表明,全球需求已開始恢復。世貿組織釋出的最新一期《貨物貿易晴雨表》報告顯示,全球貨物貿易景氣指數達100.7,相較於8月釋出的84.5有大幅提升。該指數大於100則表示,全球貨物貿易增長高於預期水平。
世貿組織強調,目前全球貿易局勢仍存在高度不確定性。隨著歐洲和北美地區疫情反彈,多國再次出臺封鎖措施,可能引發新一輪企業關門或陷入財務困境。今年第四季度全球貨物貿易增長可能放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