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昂三十年,我與A股的共同成長

2013年冬天,剛要離開象牙塔的老東收到了摯友 @天才之豆  推薦的《窮爸爸富爸爸》,一氣呵成讀完。隨後,老東又邂逅了天南老師的《巴菲特之道》和《一個投資家的二十年》,辛巴老師的《重劍無鋒》,多爾西的《股市真規則》和《巴菲特的護城河》,芒格的《窮查理寶典》等等。平時就酷愛讀書的老東忽誤闖了價值投資的世界,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把市面上的經典書籍都讀了一遍,揣著資金加入二級市場投資者的行列,至今已歷時七載。

七載時光,A股至少走過了至少3波牛熊,14至15年,16年至18年,20年至今。七載年華,A股也從聽內幕博高送轉炒概念,逐漸走向了價值投資。在此期間,老東的愛股 $中國平安(SH601318)$  內含價值增長了3倍多,股價漲了4倍多。七載變遷,老東的智識也從懵懵懂懂,和A股一同走向了成熟。具體而言,老東身上至少發生三方面變化:

思想方面,從堅定的立場,到開放的觀點

在自然學科中存在著這樣有一條鄙視鏈:哲學->數學->物理學->生物科學->經濟學。

比如在哲學家的認識裡,常認為數學就是柏拉圖主義,充其量就是諸多中主義中的一種。又比如現代物理學發展到後面,如根本哈根學派的量子力學觀點,本質上都是在求解數學問題,因而數學家常言物理本質上是數學的。再比如物理學和生物科學經常會對經濟學嗤之以鼻,認為熵增、生態、進化等等概念都是他們學科中最常見不過的概念,經濟學家卻好像個鄉巴佬進城一樣,還玩得不亦樂乎。

學科越向上,總結性就越強,越向下,越接近真實世界,也越容易變現。

作為物理學出身的老東,在面對經濟學裡的投資決策問題時,思想的初期既封閉還內卷。比如巴菲特認為網路效應、資源不可替代性、品牌效應、切換成本等是很深的護城河,老東就曾因此持有東阿阿膠非常長時間,最終因為企業基本面徹底惡化而無奈放棄。如今看來,這種紙上談兵的“觀點”,根本不能稱之為“觀點”,頂多是“立場”。我們常常搞混立場、事實與觀點。在老東看來,三者應該是這樣的:

立場:包含身份特點的不假思索的認識。比如還沒進行研究前,我們與平安的接觸點多為其100多萬的代理人,有的代理人水平一般,我們的立場中就可能認為平安是一家“ ”公司;有的代理人是MDRT,我們就容易形成平安很專業的立場。總而言之,立場是一種我們基於自己身份特點出發的,不假思索的認識,千萬不要把立場當投資決策的觀點使。

事實:只是事實,且必須是全部的事實。立場最忌諱閉塞,老東初期經常犯這樣的錯。比如因為某某公司的某個代理人忽悠客戶,就認為整個公司不行。隨著立場的開放,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的事實被輸入其中,立場會逐漸糾偏。但只是部分的事實是不夠的。有的時候,部分的事實比歪曲事實更容易誤導我們。比如某家保險公司就一直披露某個指標叫“月均銷售特定保障型產品的人力增長率”,該數值近3年增長非常迅猛,一直保持40%左右的水平,讓人讀之欣慰。殊不知,其財報中卻從未見其披露該人力數。

觀點:立場經過事實輸入後,經過邏輯推演而成。當我們獲得了事實,且儘可能地獲得全部的事實,經過邏輯推演後,就可以對公司的畫像有了充分的認識,到了這步才算是可以進行投資決策。當然,還要把觀點放到“行業-公司-價格”的整體框架裡去看。

整個過程的難點有二,一是開啟閉塞的立場,是點的突破;二是努力獲取全部的事實,是面的努力。在與A股成長的這些年裡,老東有幸解決了第一個難點。第二個難點只能在後面與A股一同前行的路上,窮盡一生去解決了。三者關係如下:

激昂三十年,我與A股的共同成長
行動方面,從簡單應用資料,到逐漸形成智慧

在投資的初期,老東經常依據資料進行判斷,玩得是低階的“業績猜猜猜”的遊戲。以中國平安為例,我們能蒐集到至少10多個關鍵資料,比如新單保費、新業務價值、淨投資收益率、總投資收益率、營運偏差、新業務貢獻的剩餘邊際等等。那會兒的老東,都是把這些資料統計下來,然後看哪家公司的資料增長好,就買哪個,儼然一個愣頭青。

投資企業的股權,其核心是審視企業的戰略是否合適,經營策略是否得當,機制、流程、系統、人才和文化是否匹配,這些不僅考驗管理層的智慧,更考驗投資者的眼光。因此我們更需要的是對企業理解的智慧,而不是企業的資料,二者之間有一道深深的溝壑。

在老東看來,資料、資訊、知識、智慧,四者的關係是這樣的:

資訊:是資料經過加工後獲得。以保險公司為例,比如透過統計新單保費的資料,我們獲得了這家公司可能新單保費增長還不錯的資訊。透過統計新業務價值率的資料,我們可以獲得這家公司價值率是否穩定,是否保持較高水平的資訊。

知識:透過建立資訊與資訊間的實體關係而獲得。比如透過理解保單的風險分散效應背後的含義,我們知道當保單與保單間存在著風險關聯性,若“保單們”表現出弱相關性,則會呈現出正的風險分散效應。因而,考慮了風險分散效應與新業務價值這兩個資訊間的實體關係,我們傾向於認為考慮風險分散效應後的新業務價值,對比於單純的新業務價值,更能體現新單的利潤含金量,這便是知識的一種形態。

智慧:源於對知識進行審時度勢的應用。比如我們認識到了代理人圈層是未來發展的關鍵,那麼在外部環境和公司內部環境下,公司轉型的方法和節奏是否合理,各種轉型效果的表現背後意味著什麼,這些都是可以轉換為行動的判斷,在老東看來這就是智慧了。

激昂三十年,我與A股的共同成長
起初的老東,僅懂得資料的簡單應用,隨後學會了透過各類資訊進行分析投資,如今積累了一些企業的知識,但也僅限於個別行業個別企業,更是離具有“理解企業的智慧”還差得很遠,期待在將來與A股共同成長。

方法方面,從歸納法、演繹法到溯因推理

形成理解企業智慧前的三個步驟,無論為了採集資料,形成資訊,總結知識,都得有合適的方法。起初的老東並沒有進行這方面的刻意練習,而是從日常生活的直覺出發,大多情況下采用的是歸納法。而實際上,我們的思維方法除了歸納,還有演繹和溯因推理三類:

歸納法:透過總結過去的經驗,來指引未來。這類方法是透過統計採集過去的資料或資訊,從而推演未來。歸納法、演繹法和溯因推理並無高下之分,最好三種方法結合著用。當三種方法使用後都指向同一個預測結果時,該預測結果可能性就極高,其背後的邏輯是數學上弱相關事件的條件機率問題。有關巴菲特的許多理論其實都是歸納法,比如穩定經營類的歷史,就是寄希望於過去曾經優秀的公司,未來也能優秀。老東持倉近40%的平安,就是這樣被選出來的。

演繹法:透過原理來指引未來。這類方法是透過“大膽假設”某件事的原理或者某個組織的執行模式,然後推演出它會如何發展,最後再隨著時間推移去“小心求證”這個假設,從而修正假設。比如我們可以假設擁有優秀體制機制流程的公司,能持續為股東創造利潤。在這個假設前提下,以平安為例,我們可以透過不斷深入瞭解體制機制流程是如何一步步落到隊伍建設,高價值保單開展,最後落實到新業務價值從而轉換為股東利潤的。

溯因推理:用跡象還原真相。這是老東近期才有全域性人士的一類方法,常用語法律界或史學界。本質是在無法100%還原真相時進行的妥協。溯因推理常用於我們已經掌握了能儘量掌握的資料,而且需要對某件事進行一個真相判斷的時候。該方法有三個要求,滿足的要求越多,越可能成為真相。具體為:

通融性:資料越多,說明這件事更趨向於是真相。

間接性:輔助解釋越少越好。就拿平安首席保險官陸敏卸任這事兒。我們可以有各種各類解讀,比如這是派系鬥爭的陰謀,比如這是事先就安排好的過渡期人物,但老東更傾向於是這是改革不及預期的人員調整,因為這個解釋需要的輔助解釋最少。

類似性:跟我們知道的為真的事實越相近越好

激昂三十年,我與A股的共同成長
現在老東在投資過程中,認可某件事情的因果關係成立前,都會盡可能地用三類方法去遍歷它。看看該因果關係在是否可以透過歸納法和演繹法得到,又是否能儘可能地滿足溯因推理的三個特性。

寫在最後

思想、行動和方法三方面的內容,還需要搭配有效的倉位管理和估值體系才能使用,等有機會再給各位介紹這兩方面。7年走來,透過這三方面內容篩選出來的幾個優秀公司,比如40%的倉位的平安,各25%倉位的騰訊和茅臺,持續為老東創造了豐富的回報。期待將來能與大家共同進步,共同面向下一個A股30年。

 #激昂三十年未來看東方#   #我是平安老股民#  @今日話題   

/xz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333 字。

轉載請註明: 激昂三十年,我與A股的共同成長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