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圓的臉蛋、胖嘟嘟的身材、一頭標誌性的中分捲髮……6個以貝多芬為原型的玩偶,正在分別彈奏鋼琴、小提琴、單簧管等,它們放置於3D列印技術復刻的上海音樂廳舞臺模型中央,Q萌的造型令人忍俊不禁。
在剛剛結束不久的第三屆長三角文博會上,這套貝多芬盲盒玩偶系列每次一出現,就被現場顧客一搶而空。事實上,由上海音樂廳開發、打造的這套文創衍生品,最近頻頻“出圈”,不僅在文博會中成為大家喜歡的“萌寵”,也在進博會、雙十一中創造了不錯的銷售戰績。如今,它活躍在不少人的朋友圈,掀起了一股新的熱度。
作為上海眾多文創產品中的一個,貝多芬盲盒成功“出圈”的背後,有不少可圈可點的經驗。
“開門紅”,對文創產品來說實屬不易
這套貝多芬盲盒,包含六款貝多芬造型的人偶玩具,分別有指揮家,以及鋼琴、小提琴、圓號、單簧管、定音鼓的樂手形象,其中還包含了“隱藏款”貝多芬睡衣造型,玩偶包裝盒背景則還原了上海音樂廳內部的演奏廳。
貝多芬盲盒在公眾面前的最初亮相,是在今年七月的第十六屆中國國際動漫遊戲博覽會(CCG EXPO 2020)上。在CCG發起的“上海禮物——動漫力設計邀請賽”中,貝多芬盲盒獲得了“最受市場期待獎”,並佔據了CCG“上海禮物”展區的C位,受到了許多年輕人的喜愛。作為古典音樂圈最出圈的代表人物,“貝多芬”在CCG的出現,使大家在感到意外之餘,有了一種全新的感受。尤其是穿睡衣的隱藏款貝多芬盲盒,顛覆了大家對貝多芬嚴肅形象的認知。
文博會上的“貝多芬”
進博會期間,“貝多芬”也作客進博會,給不少人留下深刻印象。今年雙十一當天,貝多芬盲盒正式上市。如此“小眾”的文創產品,一上市卻備受熱捧。當天,一整盒(6個)的貝多芬賣出了幾百套,單個盲盒也賣出了近百個。這樣的“開門紅”,對相對小眾的文創產品來說實屬不易。
為什麼選擇貝多芬?上海音樂廳總經理方靚表示:“2020年是貝多芬誕辰250週年,上海音樂廳用這樣的方式來紀念這位偉大的音樂巨匠。”而今年,上海音樂廳歷經一年半修繕歸來後推出的首個藝術展,也是貝多芬紀念展。
除了展覽,上海音樂廳希望推出一款文創產品來紀念貝多芬。這類文創產品,比較司空見慣的做法,是打造一款杯子或者一本日記本之類的“實用”產品。如何能夠做一個可以引起年輕人關注、熱衷的產品呢?帶著這個問題,她問了身邊的00後。第一個“調研物件”,就是方靚的兒子。兒子回答她:“盲盒在年輕人中是最流行的,你們為什麼不做盲盒?”方靚把這個提議帶到了音樂廳的會議現場,幾乎得到了所有人的認同。文創統籌的工作人員還提議,應該有一個隱藏款貝多芬,“因為貝多芬有一首著名的《月光奏鳴曲》,可以打造一個睡衣造型的貝多芬,衣服上要有月亮,這樣既符合貝多芬的人設,又非常有趣”。
而打造這樣一組貝多芬文創,顯然要比推出一個杯子、一本本子難多了。“我們既要求它的形象是可愛的,又要把樂器等細節儘量做得真實,而且這些盲盒的元件還能DIY,這對盲盒的質量、設計以及審美都有了更高的要求。”
重視社交平臺二次傳播
盲盒實際售賣的結果,比方靚預想得更好。而自發自覺的“買家秀”們,也讓這款盲盒成功“出圈”。在微博、小紅書等網路社交平臺,不少買了貝多芬盲盒的樂迷特意為這些盲盒錄製了短影片,還有人給“貝多芬”的臉上畫上了各種表情進行二度創作。
在上海音樂廳現場,“貝多芬”更是成了很多人的“萌寵”。來音樂廳聽音樂會的人,不少在音樂會結束後直奔售賣處買盲盒,並迫不及待地“開箱”、拍照、發朋友圈。在音樂廳的後臺,樂隊演奏者們之間如今多了一個新的討論話題,“今天,你買到了哪一款‘貝多芬’?”
方靚自己也在第一時間買了一套,送給兒子。兒子把它們拿到學校,“因為同學們都想要,一組6個不夠分,索性就放在班級平臺上共賞了”。而年輕的00後們也在繼續給出建議,比如“別人家的盲盒,一組都是至少十幾個,‘貝多芬’需要擴充陣營”,又比如“隱藏款的‘貝多芬’太容易得到了,而其它系列的盲盒,隱藏款是很難得到的”,又比如“沒有彈奏民樂的貝多芬,是不是可以加幾個”。
方靚將這些建議一一記錄,“在打造貝多芬文創產品的過程中,我們不經意間踩到了年輕人的點。”她表示,“這次的過程,對我們來說是全新的,也是一次學習的過程。”
她口中的學習,既包括在方案設計之初,多聽年輕人意見,也包括監修階段的CCG展示和上市後的網路表現。“在CCG的展示中,我們學習到,即便只是模板展示,依然可以引起一定的期待。更重要的是,在售後的網路社交圈二次傳播中,產品帶來的分享,既是樂趣,又和音樂廳發生了一次關係連線,這是我們更樂於看到的。”
關鍵在於踩準市場定位
藝術機構嘗試文創產品的開發,已非新鮮事。但包括上海音樂廳的貝多芬盲盒在內,越來越多的藝術機構如今真正開始注重產品和市場的對接性,而非以往那樣“意思著對付一下”,實際如同雞肋,鮮少人問津。
2019年,徐匯藝術館首次嘗試了文創產品開發,從創意、設計到製作全部自主完成,以緊密結合展覽為特色,從展品中挑選了清代套墨的巔峰之作“御園圖集錦墨”,製作64個紀念章,再由此展開集章本、手帳本、T恤等系列文創的設計,還把制墨工匠和對“非人磨墨墨磨人”的解讀也融入進去。在展品、多媒體和導覽的綜合影響下,文創產品把觀眾在現場獲得的啟發延續到了日常的使用中。
“最有意思的是,每次展覽講解結束,經常有人問,講解員穿著的展覽主題T恤,能不能賣給他?”徐匯藝術館策展人、館長助理唐麗青表示。
diy表情的貝多芬
文創產品“反哺”於藝術展覽,並不鮮見。近年來,故宮文創頻成頂流“網紅”,也進一步引發了年輕人對文博的興趣。2019年年初,時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的單霽翔曾曬出故宮“賬單”。“賬單”顯示,2017年故宮文創年營業額達到15億元,超過了1500多家A股上市公司的營收水平。而2018年年底故宮旗下網店先後推出故宮彩妝產品,其中的幾款口紅一上線就宣告售罄。單霽翔表示:“博物館的文化創意產品不同於一般的商品,它來自於文化機構,來自於人們的博物館情結。”
但靠情結終究只能賣一時,故宮文創的成功更關鍵在於踩準了市場定位。“直到近些年幾款年輕化產品爆火,並且發現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傳統文化感興趣之後,故宮才調整步伐,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年輕群體上。”事實上,包括宮貓守衛、貴妃口紅和乾隆萌物等,都是重新定位市場後的產品,並都獲得了成功,“35歲以下、以女性為主”的使用者畫像成為故宮文創的主要售賣群體。
另一方面,超過15億元的驚人數字,也進一步引燃了文博單位文創開發的熱情。在業內人士看來,從立足保護轉向開放發展,在眾多發展之路中,文創是熱門之一。“透過文創開發,一方面能夠讓文博單位的藏品活起來,另一方面又能創造不菲的經濟收益,何樂而不為呢?”
而成功的開發,必須是真正經受市場檢驗的產品。“如果一個文創產品,當成禮物送出去的多,當成產品賣出去的少,那就不是一次成功的開發。”方靚說。
編輯/排版:牛春曉
來源:上觀新聞 解放日報
作者:李君娜
* 本文內容(圖文)轉自網路,僅為博採眾長、學習交流,並不用於商業用途。文中觀點為作者獨立觀點。如不慎侵涉第三方權益,請與我們聯絡,我們將第一時間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