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人投身核電 王鑫是如何打造“華龍一號”的?

來源:人民網-強國論壇 原創稿

編者按:2021年,奮進的中國邁上新徵程,奮鬥的中國共產黨迎來百年華誕。為了記錄歷史偉業,展現百年風華,人民網與中國科協聯合推出《同上一堂公開課——百年科技強國夢》融媒體系列訪談,向公眾講述科學家們的科研夢想、攻關歷程和家國情懷,以此展現百年大黨的不懈奮鬥與輝煌成就。

“去過我們核電站嗎?在深圳,那裡很美。”中國廣核集團“華龍一號”總設計師王鑫,看上去有點靦腆,但一聊起核電就滔滔不絕。

在人民網《百年科技強國夢》節目錄制現場,王鑫有感而發:“我們國家的核工業發展很不容易。老一輩核工業工作者,隱姓埋名幾十年,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自主研發原子彈、氫彈,為新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站穩腳跟、不受人欺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談起自己為何從機械專業投身核電領域,王鑫說,正是被老一輩核工業人的初心與堅守打動。“我懷揣著對‘兩彈一星’精神的敬仰開始了我的核電生涯。”

1978年,國核心電事業邁進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中國大陸首臺大型商用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的籌備工作開始啟動。

王鑫說,由於大亞灣核電站是從法國引進的技術,他們當時的工作要在外國技術專家的支援下才能開展,關鍵核心技術都掌握在外國人手裡。

“當時中廣核選派了一些人員送去法國培訓學習,你知道我們付給法方的培訓費用是多少嗎?”王鑫說,“一個人的培訓費就高達130萬法郎,技術就是這麼值錢。這還是買得到的技術,但還有更關鍵、更重要的技術,是買不到的。”

“從那時開始,發展中國自主的三代核電技術,成為世界上的核電強國,就成為我心裡揮之不去的夢想和信念。”王鑫堅定地說道,核相關的技術在世界範圍內都是核心管制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只有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才能夠解決“卡脖子”問題。

2011年日本發生福島核事故後,國家要求以最高安全標準發展核電、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沒有自主先進的核電技術,核電產業發展就要受制於人。‘華龍一號’作為中國自主研發的、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電技術,就在當時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了。”王鑫說。

“只有我們做得越充分,才會越有信心。基礎工作沒有捷徑可走,就得老老實實、踏踏實實地去做。”在他看來,老一輩核工業工作者傳承下來的優良工作作風,是我們守護核安全的文化根基。

“核安全相關的事項來不得半點馬虎。”王鑫坦言,對安全的重視有時都像得了“強迫症”,他經常跟團隊成員強調,對待科研要“大膽假設、小心求證”,要始終保持對核安全的敬畏之心,嚴慎細實、慎獨慎微,仔細推敲每一個細節。“人人都是一道屏障,要始終把核安全放在第一位。”

2018年5月,3號機組的核島穹頂進入到吊裝的關鍵環節,標誌著核電站建設從土建施工階段進入裝置安裝階段,意義重大。

為順利實現穹頂吊裝的工程目標,王鑫帶領團隊晝夜奮戰,商討每一個可能的細節,在吊裝前反覆推敲、論證,對施工的工器具進行全面的檢查,確保每一個細節都考慮周全、萬無一失。與此同時,還創新性地採用了三維虛擬模擬技術,對穹頂吊裝進行全方位演練,識別可能的風險。

“因為事前對每一個細節都做了充分地準備,我們的穹頂僅耗時不到3小時便一次吊裝成功,我們吊裝安裝的直徑45米、重達260噸的‘龐然大物’,誤差控制在2毫米以內”。王鑫說,無論什麼工作,只要把工作做細、做實,成功就會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結果。

低調謙虛的王鑫,很少談論自己的貢獻,永遠在談“華龍一號”,在他看來,自己只是在努力地做好本職工作。

近年來,華龍一號也在國際市場上獲得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成為了我們國家高技術領域的一張閃亮名片。王鑫說:“‘華龍一號’從研發工作開始時,就立足於打造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堆型,為‘走出去’做了充分準備。”

王鑫表示,儘管國際核電市場的競爭十分激烈,但核電畢竟是民用產業,核電發展的最終效益就體現在為民眾提供安全、環保、廉價的電力上。另外,在“碳達峰、碳中和”的背景下,“華龍一號”的碳減排效應為其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

“希望大家能夠加入進來,為我國核能事業的發展添磚加瓦,共同譜寫核電強國夢。”王鑫說。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683 字。

轉載請註明: 工程人投身核電 王鑫是如何打造“華龍一號”的?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