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以來漲跌幅資料截至3月2日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林堅 陳鋒 北京報道
那正是麥子成熟的季節。蘇格拉底帶領幾個弟子來到放眼望去滿是沉甸甸的麥穗的一塊麥地邊上。他對弟子們說:“你們去麥地裡摘一個最大的麥穗,只許進不許退。我在麥地的盡頭等你們。”弟子們聽從,陸續鑽入麥地。但哪一個才是最大的麥穗呢?弟子們遇到小的麥穗,總想下個或許更大,遇到更大的,就想著下一個會更好,於是弟子們一無所獲。
倏爾,他們聽到老師的聲音,“你們已經到頭了”,蘇格拉底對弟子們說,“這塊麥地裡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們未必能碰見它;即使碰見了,也未必能作出準確的判斷。因此最大的一穗應該就是你們剛剛摘下的”。這時,兩手空空的弟子們恍然大悟。
但這株真的是最大的麥穗嗎?或許這個問題放在股市投資者身上會有新的解答,尤其是當他們發現手持的股票出現了暴跌的時候。
投資者之於上市公司,猶如消費者之於商家。在一年一度的“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臨近之際,《華夏時報》記者盤點了2020年的暴跌股。
同花順iFinD統計的資料顯示,2020年A股累計跌幅超過50%(包括50%)的上市公司共有81家,其中,非ST上市公司有45家,佔到了約55%。
濟民製藥的傾瀉與出逃
2020年跌幅最大的非ST股中,濟民製藥(603222.SH)、雲湧科技(688060.SH)、賽科希德(688338.SH)、延安必康(002411.SZ)、吉翔股份(603399.SH)、慧辰資訊(688500.SH)、博彙科技(688004.SH)、恆譽環保(688309.SH)、瑞松科技(688090.SH)與大葉股份(300879.SZ)等10家上市公司跌幅位居前列。
除大葉股份外,其餘9家上市公司跌幅均超過了60%,濟民製藥以75.3967%的跌幅位居第一。
儘管在2019年股價暴漲了300%,但2020年的兩次“閃崩”,還是讓濟民製藥的投資者叫苦連天。2020年6月12日、15日、16日,濟民製藥連續3個交易日跌停,在過了近半年之後的12月16日,濟民製藥又再次連續10個交易日“一”字跌停。
對於兩次“閃崩”,濟民製藥與投資者、市場各有解釋。對於6月的崩盤,濟民製藥稱,市場上有人利用微信群、QQ群及直播間向股民推薦買入濟民製藥股票,但經公司自查,未有公司相關人員策劃與參與該事件。對於12月的十連跌停,不少散戶將之歸結為“坐莊後必經的崩盤”,並把濟民製藥視為第二個“仁東控股”。但針對股價異動,濟民製藥稱“生產經營情況正常,內外部經營環境未發生重大變化,不存在應披露而未披露的重要事項”。
濟民製藥早年股價異常也被媒體質疑過。2019年12月,央視財經頻道曾報道了《誰在操縱濟民製藥》,直指濟民製藥被“莊家”高度控盤。但對於該公司2020年的“閃崩”,中來股份(300393.SZ)釋出的2020年業績預告似乎吹散了“濟民製藥無故暴跌”的一部分迷霧。
中來股份在2021年1月10日披露的業績預告中稱,預計2020年,公司歸母淨利潤同比下滑52.71%至62.99%,此次業績出現較大幅度變動的重要原因是該公司購買的私募理財遭遇“爆倉”,1個月內淨值暴跌97.18%,虧損1.587億元。
而這些私募理財產品也重倉了濟民製藥。濟民製藥兩次暴跌時,泓盛資產和正帆投資管理的4只私募基金均大幅減持、清倉了濟民製藥。
環業投資IP Global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分析稱,濟民製藥連續跌停的邏輯可能是公司此前存在莊家炒作以及內幕交易,現在這些都被暴露了,市場失去了信心支撐。導致莊家不再繼續維護股價,從而出現了暴跌以及連續跌停的發生。
莊股之嫌並未坐實,但濟民製藥經營方面的困境已初見端倪。天眼查APP顯示,濟民製藥全稱為濟民健康管理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在滬市主機板上市,是一家現代化製藥上市企業,致力於人類藥品和醫療器械的研發、生產、銷售。公司主要產品為醫療服務、非PVC軟袋大輸液、塑膠瓶大輸液、安全注射器、無菌注射器等。
《華夏時報》記者翻閱濟民製藥2016年以來的年報發現,公司盈利能力逐年降低。從2016年開始,公司營收在4億到8億之間徘徊,儘管營業收入呈現持續增長的趨勢,但歸母淨利潤卻在3千萬到7千萬之間上下波動,整體呈下滑趨勢。濟民製藥2020年預計淨利潤約0萬元至1000萬元,同比下降85.55%——100.0%,而公司2020年三季度其營收為6.05億元,同比增長4.65%,淨利潤為3483.77萬元,同比下跌15.6%。
從2015年開始,核心業務為大輸液的濟民製藥因“限輸”、“限抗”的環境影響,市場份額開始萎縮,於是公司頻繁收購民營醫院,試圖轉型醫療服務行業。該公司曾先後收購海南博鰲中整國際醫學抗衰老中心有限公司51%股權、鄂州二醫院80%股權、白水濟民醫院60%股權、鄆城新友誼醫院51%股權等醫療及醫療器械企業的收購,合計耗資約6.4億元。
然而,受疫情影響,醫療機構普遍收入下滑嚴重,共花費了5.85億元的鄂州二醫院、白水濟民醫院與鄆城新友誼醫院三家醫院業績均未達收購業績承諾的預期。目前,公司開始醫院資產剝離,這意味著濟民製藥收購的三家醫院都以失敗告終。
公司是否轉型有誤?公司新的收入增長點在哪?“莊股”風波的後遺症過去了嗎?帶著問題,《華夏時報》記者向濟民製藥發去採訪函,但截至發稿,公司並沒有予以回應。
為何跌跌不休?
2020年的10大暴跌股,在2021年(截至2021年3月11日收盤)走出了不同的故事曲線。濟民製藥與吉翔股份開始上漲,而博彙科技、恆譽環保、賽科希德、延安必康、瑞松科技、雲湧科技、慧辰資訊與大葉股份仍是保持下跌態勢,其中中,延安必康以18%領跌,博彙科技以14%的跌幅次之。
延安必康的下跌或與公司的業績惡化有關。該公司是一家從事醫藥中間體類產品與氮肥類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的企業。
同花順iFinD資料顯示,2015至2019年,延安必康的淨利潤增速分別為16.76%、68.74%、-6.40%、-54.72%、-1.01%;該公司預計2020年營業收入為65億元至80億元,同比下降30.32%,同期淨虧損3.5億元至4.9億元,同比下降超187%。此外,延安必康還存在現金流承壓,短期償債壓力大的風險。2020年三季報顯示,該公司前三季度短期有息負債為45.43億元,而賬面上的貨幣資金僅為6.59億元。
跌幅第二的博彙科技,其業績表現並不穩定。
圖為博彙科技相關財務指標
2016至2019年,該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50億元、1.96億元、2.84億元和2.75億元,實現淨利潤2136.04萬元、3068.23萬元、5498.55萬元、5091.02萬元。其中,2019年的營業收入和淨利潤都出現了明顯的下滑。到了2020年,受疫情影響,在大型活動都沒辦法開展,影片行業受到了一定影響的情況下,該公司營業收入逆勢上揚。
但2020年,博彙科技業績“增收不增利”。根據該公司釋出的業績快報公告,預計2020年實現營業總收入2.88億元,同比增長4.83%;2020年實現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為4642.55萬元,同比下降8.81%;實現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4238.30萬元,同比減少7.86%。
對於2020年盈利的下滑,該公司解釋稱:“面對疫情防控常態化對業務拓展工作帶來的停滯或延後,公司採取措施積極應對,全力開拓市場,實現公司營業總收入同比增長4.83%。報告期內的綜合毛利率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同時,公司為持續提升技術實力,加大了研發投入,報告期內研發費用同比增長12.19%,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同比下降7.86%。”
天眼查APP顯示,博彙科技是一家專注於視聽大資料領域的資訊科技企業,主營業務涵蓋視聽業務運維平臺、媒體內容安全和資訊化視聽資料管理三個主要領域。 該公司於2020年6月12日在科創板上市,發行1420萬股,發行價為28.77元,募集資金為4億元。
博彙科技作為一家以軟體研發為主的技術驅動型公司,研發是公司經營、發展和持續壯大的關鍵。此外,該公司所屬的視聽資訊科技行業屬於技術密集型產業,產品研發和技術創新要求企業具備較強的技術實力。從該公司的半年報來看,公司稱,“一直以來將技術水平的提升作為自身發展的重要戰略,近年來持續增加針對研發、測試裝置和高階研發人才的多方面投入,技術研發實力較強。”
但《華夏時報》記者看到,公司披露的研發人員為125人,研發人員數量佔公司總人數的40.06%,碩士及以上人員僅佔13.60%,本科佔到了78.40%的高值。此外,從研發投入上看,公司的研發投入總額佔營業收入比例也並不是逐年攀升,而是呈波動狀。
截至發稿,記者並未找到相關機構到博彙科技的調研記錄。帶著對公司的疑問,《華夏時報》記者向博彙科技發去採訪函,截至發稿,公司並沒有予以回應。
責任編輯:麻曉超 主編:夏申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