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於“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的決議。2035年遠景目標是一項長期規劃,在西方國家幾乎是不可能出現的。
眾所周知,中國一直透過五年規劃為經濟社會發展設定目標任務。傳統上,這些規劃包括年度GDP增長目標,而其他主要經濟體對這些目標持聽之任之的態度。
西方國家可能每四年或五年投票選舉新的政治領導層,當選者任內的執政計劃可以在黨派競選宣言中找到。不過,即便是在美國和英國,也不確定這些執政計劃是否會得到實施。執政者可能力量薄弱,執政目標或許會遭到反對。有時,各政黨必須組建聯合政府,隨之而來的是政策上的妥協。在任期的後期,執政者的重心不得不轉向獲得連任和修改政策以吸引選民。華盛頓各政治機構之間的僵局與美國聯邦政府和各州之間的鬥爭,就是一大常見特徵。
在西方,實施長期規劃的最大障礙之一可能是,反對黨向執政黨提出另一種願景,這可能導致方向倒轉,以至於“走兩步,退一步”。一些行業私有化只是為了重新國有化,有些經濟活動被立法禁止然後又放松管制。正如西方知名經濟學家凱恩斯所說,從長遠看,我們都死了。在西方,短期規劃佔據支配地位。
誠然,各國會為了制定長期規劃走到一起,比如美國奧巴馬政府時期簽署了《巴黎協定》。然而,特朗普政府宣佈退出該協定,拜登上臺後又決定重新加入。西方國家之間的長期協定在各成員國間受尊重的程度不一。誰能料到,英國在加入歐盟48年後又退出呢?
相較之下,中國在實現長期目標方面已經取得巨大進展,比如在中共領導下消除極端貧困、建成小康社會。根據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到2035年要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包括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大幅躍升,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再邁上新的大臺階。
最值得關注的是,遠景目標還包括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也就是說,到2035年,中國將成為一個經濟強國。事實上,這樣的遠景目標足以讓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
一些西方經濟體可能將中國的遠景目標視為需要遏制的威脅。但是,對於全球經濟發展而言,情況可能正相反。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可以促進其他經濟體發展,實現互利共榮。中國有能力執行長期規劃,因此遠景目標對其而言很重要。西方國家應該學習借鑑。
(作者系英國經濟學家科林·斯皮克曼)
(編輯:嚴玉潔 王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