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園路1088弄的愚園公共市集的粟上海社群美術館樓下,曾是熱鬧一時的網紅菜場。如今菜場已悄然退場,變成了一家排球文化館。
近年來,注重“顏值”的菜場在上海城市更新中不斷湧現。然而,並不是每一次“華麗轉身”,都有可持續的發展。
美術館樓下開的菜場,關了
“什麼樣的菜場是居民真正想要的?”愚園公共市集策劃運營方、CREATER創邑品牌中心總經理許引蘭坦言,這段不算成功的改造案例,讓她開始反思新業態菜場的定位。
時間回到兩年前,許引蘭開始參與愚園路1088弄的城市更新與社群微改造,團隊試圖以里弄文化為樣本,重新打造一處與社群居民緊密互動的市集空間。於是,擱置多年的醫藥職工大學宿舍樓,在二樓引入美術館;一樓則加入“耳光餛飩”、“泰康食品”等餐飲業,還有重新設計過的修鞋鋪、裁縫店與鎖匠店。
攝影:海沙爾
當時許引蘭覺得,這個定位於社群文化的公共空間,要有一家符合愚園路氣質的“網紅菜場”:“ 社群需要一個可以社交的菜場。”
去年2月,位於一樓一角的智慧菜場面世。由於原址曾用作浴室,菜場風貌改造中引入馬賽克瓷磚元素,更值一提的是菜品可追溯——在許引蘭的設想中,擺在攤位上的所有菜品,可透過掃描二維碼,追溯產地、採摘、運輸、販賣全過程。“傳統菜場業態革新過程中,菜場自身空間的改造是其一,其二是智慧化經營模式的採用。”她認為,“網紅”就是要改變大家對菜場髒亂差的印象,透過設計拉近不同年齡層的距離,讓年輕人願意來到菜場,同時“迴歸本質”,菜品或經營方式要有異於常人、吸引顧客的特點。
剛開業的幾個月,這裡一度顧客盈門。但去年年底,菜場經營陷入困局;疫情期間,各攤位陸續撤攤。
菜場“邊界”消融,是未來趨勢?
在許引蘭看來,最大的原因是“負責菜場經營的合作方缺少網際網路營銷的思維”。她記得菜場運營後,運營方曾覺得菜場裡部分菜品陳列不夠美觀,但合作方不以為然。“公共市集中的網紅菜場,需要把新鮮度、美觀度同步提升。但合作方卻把和我們的關係視為傳統的、簡單的租賃關係。”
攝影:海沙爾
“如果未來還有機會經營一家菜場的話,它的理念、服務特色一定要率先考核。”許引蘭認為,菜場“邊界”消融是大勢所趨,產品的定義、經營業態將越來越多元。“無論是化妝品和蔬菜的搭配,或者書店裡賣菜,都意味著邊界的消融。我還曾遇到過在書房裡開的麵館,麵食和書裡作者提到的菜品是一樣的,相當於把吃的東西做成了藝術快閃的形式。在城市更新的過程中,新業態會有許多種可能性。但歸根結底,要從人的需求出發去思考。”
“網紅”迭代太快,應關注居民實際需求
以創意市集形式呈現的新式“網紅菜場”,在一些專業人士看來,代表了當下城市更新的空間網紅化傾向。《城市中國》雜誌執行主編崔國認為:“城市更新通常是螺旋漸進式地推進,但網紅化會讓這個週期縮短,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城市更新專案為了吸引眼球,使用了當下流行元素,但和具有文化底蘊的建築空間相比,這種加持網際網路元素的空間迭代速度會非常快。”
對於部分網紅菜場的轉型困境,崔國坦言“‘假需求’是城市更新裡最大的陷阱。”《城市中國》曾邀請許多專家、學者、設計師等一起紮在社群,不斷調查居民的需求和期待:“規劃專業上將其稱之為‘共同願景’,想為一個區域的居民做事情,一定要知道大家共同的想象和願景,這才是真正能驅動這裡活化的需求,除此之外,大部分的城市更新都是偽命題,只是開發商的願景、政府的願景,不是社群居民的願景。”
“需求”與現實的錯位,在上海更新的“網紅菜場”中並不少見。一家菜場號稱打造“菜場夜市”,但有市民駕車幾十公里前去,發現既沒有攤販,也沒有居民,“當地居民居住分散,晚上回家後根本不願出來。”還有菜場更新以打造“社群客廳”自居,但附近的居民吐槽“哪有一邊叫著‘親人’,蔬菜價格卻比別的菜場貴一倍的道理?”
可以蹭“菜場”流量,更關鍵是解決系統問題
日前,一家被稱為“上海最美菜市場”的商鋪在新天地開張,這家店雖然採用了菜市場的形式,銷售的大量商品卻是化妝品,點綴其間的水果、飲料、食品更像是一種“背景”。
在崔國看來,透過菜場和化妝品的跨界衝突刺激大眾關注,是一種明顯的“蹭流量”行為,也是在順應或借用城市更新網紅化的趨勢。
攝影:蔣迪雯
據介紹,這種模式背後有著簡單的商業營銷邏輯——一些超市會在兒童用品區域的開頭擺上幾瓶啤酒,因為有男性顧客買完嬰兒用品時,會“補償”自己“順手”將啤酒放入購物車。“這家店的業態背後有一些消費習慣的微妙觀察,但最終能否成功,所針對的人群是否真的有需求,仍然有待驗證。”
在一些專業人士看來,城市更新是一個系統,一家網紅菜場不足以解決系統問題,但一個細節卻能影響整個系統。比如市中心許多共享單車沒有地方停,但大眾又有騎共享單車的需求。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公共空間改造不應只是盯著菜市場這樣一個點,“點”上的視覺轉變升級最容易出效果,但缺少系統化的方案,細微處的矛盾最終會影響整個方案。
欄目主編:施晨露 張熠 文字編輯:簡工博 題圖來源:新華社
來源:作者:張熠 鍾菡 簡工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