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芳博士
統一大市場的六個要點:建設的重要目的:
根本驅動力:
綜上,這份《意見》可以看作是穩增長2.0版。
02 大市場“打”基礎和“調”結構中國的市場大(人口多、面積大),但是不強。生產水平不夠高,交易效率不夠高,消費水平不夠高。
以前的招商引資,說白了,就是給海外資本打工,滿足美麗國的消費需求。當時,百姓沒錢,不敢消費;人才、技術水平都需要時間積累。只能拿生產要素(勞動力、土地、能源、環境等)去換資本和技術,賺辛苦錢。
積累到現在,研發、生產、消費,經濟發展的重要三環節,已經建立——這為大市場“打”了基礎。現在招商引資,很容易變成城市間對於優質專案、人才的內卷式競爭。除了把GDP、稅收、人才在城市之間挪來挪去,並不提升生產水平和交易效率,甚至還造成巨大的浪費。所以大市場的意見更深層次的目標是“調”結構。
圖片來源:新聞聯播
一方面,供需結構。
實現國民經濟供給與需求在更高層次與水平上實現動態均衡。說白了,就是不能被資本驅動:“哪個賽道火,一窩蜂上”,“燒錢搶人頭,惡性競爭”,“大廠圈地運動,形成壟斷”。
另一方面,中央和地方的結構。促進市場要素暢通流動,破除地方“保護”和區域內卷。說白了,就是不能被政績驅動:每個城市都搞“大資料”、“人工智慧”、“新能源車”、“生物醫藥”、“半導體晶片”……全產業鏈。用各種顯性、隱性的“優惠”/“禁令”政策,產生市場干預和不正當競爭。
03 利好哪些賽道?建立大市場就是要打通要素流動,提升生產效率和交易效率。最顯性的要素流動,就是物流。
潛藏在這之下的更大的市場,就是資訊流。
放在供給側,為了提升生產效率,除了各類技術提升外,最突出的就是生產資訊的流動。
放在需求側,為了提升要素(原材料、半成品等)的交易效率,最突出的就是交易資訊的流動。
左側供給,右側需求,為了實現供需動態平衡,就需要產業網際網路。
2015年,騰訊小馬哥提出“網際網路+”,但對於社交、電商、文娛等,是有效的。但對於提升供需效率的各個產業,應該是“+網際網路”。沒有產業經驗和資料,網際網路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所以,2019年10月,馬化騰給全球合作伙伴的公開信中明確表示:“未來網際網路的主戰場,將會從此前的消費網際網路,發展為產業網際網路。”所以《意見》出臺,最利好的賽道,一個是物流業,另一個是產業網際網路。
圖片來源:新聞聯播
國家需要掌握供給和需求的資料,實現資源有效利用而非濫用,產業網際網路是最好的抓手。
某種意義上,這叫“有計劃的市場經濟”。關於產業網際網路賽道的價值解讀,可參考趙老師的《灰狼群效應》以及一系列解讀文章,例如:《趙今巍|數字時代變化中的經濟秩序之二:數字生態的崛起(下)》.
再往供應側想一層,為了提升生產效率,實現節能減排,除了各類技術應用之外,還有一個賽道也值得關注,就是工業網際網路。
儘管不能透過交易較快地撐起財務規模,所以工業網際網路不像產業網際網路賽道那麼容易計算投資回報。但工業網際網路的技術壁壘更高,更難被取代,也可能建立行業標準。從供應鏈底層上,非常符合《意見》中的要點:市場設施高標準聯通。從投資角度,可以當“時間的朋友”;從大勢角度,可以當國家“對外輸出的軟實力”。
圖片來源:趙今巍系列文章
當然,所有和大資料相關的賽道,都可能被這個發展方向所覆蓋。
但資料的價值,不是因為有了一堆資料,而是資料真的能夠促進生產要素的有效流動。提升生產和交易的效率——才是建設大市場的重要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