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觀潮新消費,作者 | 王叄,編輯 | 紫蘇
四年一度的奧運熱潮褪去之後,李寧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
2021年中期業績報告顯示,李寧營收同比增長65%,淨利潤同比大漲187%。這半年中,國際品牌因“棉花事件”折戟。而在奧運和國潮連環助攻之下,李寧的銷量接連攀升。
2270億港元的市值,李寧已經穩穩地回到了巔峰。但在完成“奧運健兒”向“商業贏家”身份轉換的三十年中,李寧經歷過太多次人生起伏。
01 1988,開啟1988年,25歲的“體操王子”李寧宣佈退役。
這個曾被稱為“體操場上帝”的天才選手,在同年漢城奧運會失誤招致的“體操亡子”的謾罵聲中,黯然告別了賽場。
8年運動生涯的是非功過很快就沒人再去評說,職業賽場代有才人出,四年一度的狂歡,如同精密的齒輪催動著新人輩出的頻率。
但李寧在另一個領域裡達到的高度,暫無來者。
漢城奧運會賽場上,李寧因為比賽失誤而露出的苦笑被媒體無限放大。落地北京機場時,連工作人員都對他冷嘲熱諷。只有一個人給他帶來了鮮花和鼓勵,這個人是健力寶的李經緯。
退役之後,李寧面臨兩個選擇,一是去廣西體委擔任副主任,二是去國家體操隊擔任教練。但因為李經緯的一句話,李寧去了廣州三水——在當時還只是鄉鎮企業的健力寶,擔任李經緯的特別助理。
李經緯對李寧說,你的名字就是最大的價值。
1990年,身穿白色李寧牌運動服的李寧在青藏高原上接過了亞運聖火,剛剛創辦3個月的李寧品牌,獨自面對著晉江鞋幫的萬馬千軍。
當時,健力寶將一幢五層樓的倉庫改造成健力寶服裝廠,生產李寧牌運動服。此外,健力寶用1600萬贊助亞運會,幫助李寧拿下了火炬傳遞的贊助。
作為第十一屆亞運會聖火傳遞指定服裝、中國國家代表隊亞運會領獎服以及中外記者指定服裝,“李寧牌”運動服伴隨亞運聖火的傳遞,從廣東三水走向全國。
當年亞運會閉幕時,李寧已經收到了1500萬的訂單。
1992年的巴塞羅那奧運會上,李寧作為中國體育代表團專用領獎服亮相,結束了中國運動員在奧運會上穿外國運動服的歷史。之後的三屆奧運,李寧一直都是贊助商。
1994年,首都經貿大學的教授劉紀鵬給李寧提出了建議,由於健力寶是李寧公司的大股東,健力寶的大股東又是廣州三水公司,股權結構裡的隱患會制約企業的發展,應儘早自立門戶。
在劉紀鵬的多次勸說下,李寧最終開了口,而李經緯無條件支援。同年年底,李寧以現金的形式,按照成本價1600萬贖回了健力寶持有的股份,李寧公司順利獨立。
經歷了第一次轉折後,李寧公司的發展駛入快車道,但李寧本人卻逐漸淡化了管理者的角色。
1996年,李寧將公司總部遷到北京,同年的營收達到了6.7億。在李寧看來,自己的專業能力不足以管理這種規模的企業,於是他將北京、廣東、煙臺三家公司合併為李寧體育用品集團公司,自己出任董事長兼總經理,具體經營事宜全權下放給當時已是副總經理的陳義紅。
整合後的公司也的確在陳義紅的帶領下度過了幾年的黃金增長期。1995年,李寧總營收達到3.6億元,1996年翻倍到6.5億元,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下,李寧依然保住了6.8億元的營收。
1997年,陳義紅接任總經理職務,李寧本人去北大繼續學業,李寧的哥哥、嫂子、妹妹等親信退出公司,李寧公司褪去了家族企業的色彩,正式進入了職業經理人時代。
但正式接任後的陳義紅卻遇到了瓶頸。李寧的銷售額增長見頂,遲遲不能突破10億大關。2001年,陳義紅卸任,由其一手提拔的張志勇接任。
張志勇畢業於北京經濟學院(今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畢業後就被陳義紅招入公司,從出納做起,後升任財務經理,逐漸介入公司層面的財政規劃。
第二代職業經理人上任後,李寧的發展再次提速。2003年順利實現了10億銷售額的目標,2004年用一份營業額12.7億、淨利潤9400萬的成績單順利上市。
但這份成績單的背後,並不是李寧的一騎絕塵,而是運動服飾市場的水漲船高。
2003年,李寧銷售額破10億的同時,連續9年國內市場份額第一的位置卻被耐克搶走;2004年風光上市,市場份額又被阿迪達斯趕超;2005年,李寧營收增幅超過30%,卻依然沒有反超兩大國際巨頭的市場排位。
更可怕的是,2004年到2008年,安踏的銷售額幾乎每年都在翻倍。李寧的目標是超越耐克和阿迪達斯,但似乎忽視了身後的對手。
艱難維持行業第三的李寧,遭遇了品牌史上第一次危機,但渡過這次危機的方式卻充滿了戲劇性。
02 2008,危機2008年,李寧在鳥巢飛簷走壁,點燃了奧運主火炬。這一次,他的身份是“空中飛人”。
那是國內運動熱情最為高漲的一年,一首《北京歡迎你》拓寬了全國人民的心胸。不少人想起他們還欠李寧一句道歉,這份歉意寫進了李寧的財報裡。
財務資料顯示,李寧公司在2009年錄得淨利潤9.45億元,同比上漲31%,較上市時已增長近10倍。2010年,李寧的歸母淨利潤漲到11.08億元的峰值,並終於在市場佔有率層面反超阿迪。
在長達20年的跨度中,李寧品牌的兩次崛起,都來自於李寧本人的光環,這是否證明職業經理人的路線有誤呢?
時間退回2004年,痛失前二的李寧公司痛則思變。
當時,耐克最早發現了千禧年之後運動市場的時尚風向。晉江幫的安踏、匹克、鴻星爾克們也從“五環外”的下沉市場反向圍剿,“保三爭二”成為了李寧第二代職業經理人張志勇的最大目標。
張志勇的改革策略是“專業+時尚”。專業體現在團隊專業化,一大批精英管理層空降;時尚體現在設計,但依然是透過空降高薪設計師的直白方式。
很可惜,空降兵與元老之間的磨合期並沒有被納入決策者事先的考慮範圍,或者說被刻意忽視。李寧並沒有從設計層面做出顯眼的成績,反而從戰略層面展現出在時尚與體育、國內與國際之間的來回搖擺。
實際上,正是由於缺乏磨合,導致了權力不明的隱患,在一些需要果斷出手的決策中,一個延遲就會高下立判。
2004年,體壇的目光聚焦於籃球。征戰於大洋彼岸的姚明帶走了太多的關注度,CBA的商業前景暗淡無光,咬著牙開啟了新一輪招商。儘管標價已經低到每年1000萬,掌門人李元偉親自上門,卻依然被李寧婉拒。
苦等時機的安踏果斷出手,用比報價高一倍的價格,簽下了3年6000萬的代言合同。這份合同伴隨著安踏的壯大史一續再續,持續了8年。
2012年,李寧從安踏手裡搶回CBA的合同時,付出的是5年20億的價格。8年,價格翻了20倍。
而李寧搶回了CBA代言,安踏卻已經是中國奧委會的贊助商,雙方地位再次擦肩而過,堪稱“一步錯步步錯”的教科書案例。
2009年,國慶花車大遊行,李寧本人作為奧運冠軍代表參加,卻必須身穿安踏的運動服。無奈之下,李寧用國徽遮蓋了安踏的Logo,但企業內部的頑疾卻無法一同掩蓋。
2010年的業績滑坡是最好的證明。2010年的年報顯示,李寧的淨利潤已經被安踏反超4億港元;同年12月20日,李寧的股價一日之內跌幅23%,市值蒸發45億港元,這是上市以來最慘的跌幅。
據《環球企業家》報道,2010年末的一次董事會決議中,張志勇正準備向董事會報告年度業績,一位董事毫不客氣地開火:“不要再講這個,沒用的。我只想知道是什麼原因,什麼時候才能解決。”
最讓李寧本人無法接受的是,安踏以350億港元的成績遠超李寧的140億港元,“為什麼晉江品牌兩三年能追上我們?我們現在的優勢何在?問題到底出在哪裡?我們該怎麼辦?”
這並不是李寧公司的第二次危機,因為更大的危機還在醞釀。為了回答創始人的連環追問,張志勇連續出手,主導了高階化+年輕化轉型。
2010年,李寧開啟品牌重塑,全面擁抱90後。為了配合“90後李寧”的品牌策略,李寧的Slogan從“一切皆有可能”變成了“Make The Change”,直接把改變寫進了口號裡。
2011年,李寧砍掉了全部單價299元以下的鞋類SKU,以高價產品提升品牌定位。
但在2008年的奧運大年後,所有運動品牌的統一難題在於錯估市場熱情後的庫存積壓,紛紛打折清庫存,逆勢漲價的做法過於盲目。
年輕化轉型更是被業內詬病,不但失去了80後忠粉,對於90後認知的偏頗更是“冒犯”了消費市場的主力群體。
2012年,張志勇卸任,李寧邀請金珍君出任CEO。這位李寧第三代職業經理人是韓裔美國人,出手更加激進,主導了“渠道復興”策略。
2012年至2014年,李寧累積關閉門店4500家。公司連續虧損三年,總虧損達30億元。
2010年以前,國內體育用品公司大多仿照耐克和阿迪達斯採用“輕資產”運營模式,將生產和銷售外包,自身專注於設計研發和市場推廣,以擴張分銷渠道為增長方式。
李寧長期以來採取“直營門店+加盟門店”的模式,並加速擴張經銷渠道,2010年經銷渠道就從2004年的2526個提升到了7333個,而直營渠道個數卻只從351個提升到了582個。
金珍君上任後,採取低價回購經銷商庫存的方式,但這種打法治標不治本,還讓李寧公司的資金鍊瀕臨斷裂。短短兩年,金珍君卸任,為李寧的職業經理人時代畫上了句號。
2014年,李寧本人以代理執行CEO職位迴歸之後,這家企業的質變終於開始醞釀。
03 2018,轉折2018年,“中國李寧”子品牌以“悟道”為主題亮相紐約時裝週,開啟了李寧的“國潮時代”。
在紐約大秀落幕當天,“李寧”的微信指數暴漲700%;釋出會結束後的3天內,有關李寧在紐約時裝週的推文曝光總量超過了1500萬次。
同年,“中國李寧”系列服裝銷量超過550萬件,鞋品銷量超過5萬,二者的售罄率都超過70%。
第三次崛起的李寧確實穩穩抓住了國潮的紅利,這一切都源自於李寧迴歸之後在管理層面對於公司的整頓。
李寧重掌管理權之後,顯示將口號改回“一切皆有可能”,隨後透過搭建柔性供應鏈等方式解決了庫存危機的餘震,同時開始推進電商平臺的建設。
2018年時裝週之後,李寧公司突然“悟道”,從店鋪陳列、設計與營銷層面進行年輕化滲透。繫結“國潮”是李寧打入年輕消費群體的關鍵,“中國李寧”子品牌的產品開始大量使用山水、水墨、印章等傳統元素,並持續強化“新國貨”定位。
資料顯示,在國潮消費方面,95後的關注度遠高於其他人群。
隨後兩年間,“中國李寧”又連續登陸2019年巴黎時裝週、紐約時裝週以及2020年的巴黎時裝週,其定位開始向潮流時尚悄然轉型。
與此同時,李寧開始強調科技研發對於產品力的加持,除了幾年間保持在3%的研發投入,還有“弓”、“?”等系列化新技術產品。
三年之後,消費者已經來不及思考“穿李寧是愛國,愛國是不是一定要穿李寧”的問題,只是以購買力默默承認著“中國李寧”從運動品牌向輕奢潮牌的完美轉型。
比如,“中國李寧”的鞋類定價在800-1200元區間,這是李寧品牌160-320元售價區間的3倍以上。“以前沒錢買李寧,現在沒錢買李寧”的說法也開始在社交平臺上流傳。
時隔十年,李寧終於完成了真正意義上的高階化+年輕化轉型,又一次奧運大年到來的時候,李寧做好了充足的準備。
2021年4月,“新疆棉事件”爆發後,阿迪達斯天貓旗艦店銷售額同比下滑了78%,耐克同比下滑59%。與之形成鮮明對比,李寧銷售額同比增長72%,安踏同比增長51%,而中國李寧子品牌同月在天貓旗艦店的銷售額甚至同比增長超800%。
耐克和阿迪達斯最新財報資料也驗證了國際大牌的失勢。
6月24日,耐克公佈了截至5月31日的2021財年第四季度業績,報告期內耐克在大中華區實現營收19.33億美元,環比下降15%。
8月5日,阿迪達斯公佈的2021年第二季度財報,二季度營業收入達到50.77億歐元,同比增長52%,但大中華區成為阿迪達斯該季度唯一收入負增長的地區,收入同比大跌15.9%至10億歐元。
此外,國家政策層面再度傳來利好。7月3日,《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指出,到2025年,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善,帶動全國體育產業總規模達到5萬億元。根據國家統計局資料,2019年,中國體育產業總規模為2.95萬億元。這意味著,未來五年間,國內體育產業規模複合年均增長率約為9.2%。
《檔案》出臺後,A股、港股體育概念股紛紛迎來集體大漲。
隨後,東京奧運會開幕,為運動品牌帶去四年一度的高曝光度。今年奧運會期間,李寧為中國跳水隊、中國乒乓球隊兩個“夢之隊”提供贊助,兩支幾乎包攬冠軍的戰隊,讓李寧的logo在安踏的“圍剿”中多次登上領獎臺。
值得一提的是,“新疆棉事件”後,李寧曾接連遭遇兩次不大不小的輿論危機。一是原價1499元的限量鞋款在某平臺上炒到48889元的天價,被痛批飢餓營銷;另一是火速官宣肖戰作為代言人,被質疑“噁心消費者”。
然而,今年3月至今,李寧的股價上漲超過99%,營收和淨利潤也迎來雙爆增,負面輿論很快就被奧運會的熱度淹沒。
8月13日,李寧釋出了上半年財報。財報顯示,上半年李寧營收大增65%,達到102億人民幣,淨利潤暴增187%,達到19.62億,淨利率高達19.2%。
自從搭上國潮快車後,天時地利齊備,但李寧仍需在奧運熱潮退去之後,證明自己的人和。
因為有一個問題尚未得到解答:究竟是李寧帶火了國潮,還是國潮成就了李寧?或者說,是李寧引領了風口,還是賭對了方向?
從運動品牌的定位中分離出潮牌的分支,最終由子品牌上演極限救主的奇蹟,但時尚的風向轉換極快難以預測,運動風潮卻是四年一度雷打不動。
04 結語三個以8為結尾的年份,巧妙地記錄了李寧本人和這家運動服飾巨頭的榮辱興衰。三十年間幾次轉折幾度危機,李寧也曾拳打耐克,腳踩阿迪,扛住過晉江幫的圍剿,也戰勝過自己。
但不可否認,李寧的三次崛起之中,奧運光環的加持都沒有缺席。相比於2008年“飛天自救”後的巨大危機,今時今日的李寧沒有展現出絲毫的頹跡。
除了還沒達到老對手安踏一半的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