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資本虛熱難解氫能固有瓶頸

由 俎巧玲 釋出於 財經

本文轉自【中國能源報】;

4月6日,光伏巨頭隆基股份正式入局氫能產業的訊息引爆市場,隨後氫能源概念股集體暴漲,美錦能源、厚普股份等股票迎來漲停。在地方政策加大支援、產業籌備加速、各路資本蜂擁而至的背景下,氫能產業將會呈現何種新局面?多位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氫能產業尚處發展初期,資本市場火熱尚不足以真正影響產業發展趨勢,提升技術水平、降低儲運成本、提高可再生能源制氫經濟性等才是行業發展的最核心因素。

概念炒作目的顯著

在“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氫能的重要性日漸受到重視,各地政府、企業也早已將目光瞄準氫能領域。相關分析指出,4月初氫能板塊股票的強勢大漲,除了光伏巨頭入局氫能對市場情緒的引爆,還有券商對氫能產業的跟進追捧。

平安證券在其報告中表示,氫能產業是我國能源戰略佈局的重要部分,是替代化石能源實現碳中和的重要選擇,氫燃料電池汽車由於能量效率高、安全性高、無排放、壽命長等優點,有望廣泛推廣;隨著氫能逐步用於汽車、鋼鐵等行業,氫能的利用量將逐步增長。

值得注意的是,包括中石化、美錦能源、寶豐能源、海馬、上汽在內,從傳統能源領域企業到下游應用場景的整車企業,紛紛開始佈局氫能領域。

相關氫能產業分析師對記者表示,現階段,氫能股價上漲更多是概念炒作,能源巨頭入場等類似事件只能在短期內炒高氫能源概念股價。目前氫能產業在技術水平、應用場景上成熟度相對較低。這意味著,氫能成為資本市場的明星概念,其原因更多是外界對氫能產業潛力的肯定,同時不排除相關企業以提高自身股價為目的跟風佈局。該分析師強調,氫能產業在資本市場的火熱並不能對氫能未來發展產生關鍵性影響,從產業自身角度出發解決固有瓶頸,才是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產能過剩風險初步顯現

值得警惕的是,我國氫能產業尚處於起步階段,市場容量及需求有限,關鍵技術及基礎設施等均存在瓶頸。在此背景下,社會資本和熱錢加快流入燃料電池產業,加之各地政策規劃及專案一哄而上,氫能產能過剩風險初步顯現。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資料顯示,2020年,國內氫燃料電池汽車產銷量為1199輛和1177輛,同比下降57.5%和56.8%。截至目前,國內燃料電池汽車的產銷量仍未見大幅上漲態勢,但與此同時,各地的氫能產業規劃發展熱情有增無減。

“目前有20多個省級市、40多個地級市推出了60多個氫能產業規劃。規劃中的加氫站、氫燃料電池汽車和燃料電池堆數量等規模龐大。而目前的市場需求、產能利用率仍較低,因此可能大大超出市場承載能力。從各地方政府佈局產業的情況看,顯然是過熱了,應該對產業可能存在的過剩風險給予足夠的關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資訊部副部長、研究員景春梅表示。

景春梅認為,中石化、隆基等一些龍頭企業對氫能產業的大力投資和戰略部署,主要是基於其自身的資源、技術等優勢,對氫能業務的佈局比較務實。但也有一些地方政府和企業,其制定氫能產業規劃過程中並未充分考量氫源是否綠色,核心關鍵技術如何攻克,如何解決儲運,以及實現商業化發展等問題,而只是熱衷於追求政績和炒作,並沒有腳踏實地地推動產業發展。

科技部原部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冠華在近日舉辦的“十四五”氫能產業發展論壇上也表示:“氫能產業的發展要充分吸取我國風電、光伏以及新能源汽車發展的經驗和教訓,尤其是要警惕一些地方和部門的分割、低端重複開發,資源和資金的浪費等。主管部門首先要著力解決開發分散的問題,防止一哄而上、一鬆而散。我們現在技術還不完善,產業發展還面臨諸多難題,這都是發展過程中必須經歷的階段,不能因為政策扶持就倉促上馬,更不能因為遇到技術和產業難題就望而卻步、停滯不前、偃旗息鼓。”

儲運問題短期內仍難改善

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專家向記者坦言:“產業的實質性發展還是要落到產業本身,比如氫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到多少了?氫氣的產能或利用率到多少了?或者有什麼代表性的技術進步和突破?從這個角度看,目前的氫能產業只是虛熱。”在這位業內專家看來,雖然各大巨頭開始逐鹿氫能,如光伏巨頭隆基的佈局,可以為制氫端提供清潔電源,但氫氣的儲運技術水平缺失、成本高等現狀短期內很難改善。

景春梅認為,目前氫能產業仍面臨三大挑戰:首先是成本較高,以制氫環節為例,電價對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的成本影響很大。因此,各地是否有足夠的資源稟賦條件實現可再生能源制氫的商業化應用並增強氫能產業承載力,降本尤為關鍵。其次是我國並未完全掌握核心技術,導致難以降本,進而影響到氫能產業商業化發展速度和規模。最後是儲運技術對氫能產業發展的制約問題突出。

景春梅表示,我國可再生能源豐富的地方主要在“三北”地區,但能源消費地集中在東部地區,生產地和消費地不匹配。因此,氫儲運技術成為實現可再生能源制氫外送消納的關鍵角色。由於管道輸氫和液氫等運氫方式在技術應用上尚未得到突破,目前主要以高壓氣態氫長管拖車的方式運輸,無法實現氫的大規模運輸。

“由於面臨這三大挑戰,因此企業或各地方政府在佈局氫能發展時,一定要結合自身的資源稟賦考慮儲運的規模及成本,對潛在的市場風險有足夠的重視和分析。”景春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