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研報“奇思妙想” 應有邊界

張 歆

近日,部分緊跟流量上市公司的券商研報獲得了褒貶不一的流量聚焦,包括從終局思維出發對上市公司40年後業績的“遠瞻”,以及對個股估值“三萬億元從頭越”的研判等。對於普通投資者而言,其關注的核心在於,這些充滿了“奇思妙想”(奇特的思考角度、美妙的“錢景”預判)的券商研報究竟靠譜嗎?

如果從監管要求角度來看,研報整體必須是靠譜的。根據監管定義,證券研究報告是指“證券公司、證券投資諮詢機構對證券及證券相關產品的價值、市場走勢或者相關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形成證券估值、投資評級等投資分析意見,製作證券研究報告,並向客戶釋出的行為”。同時,監管規則明確要求,“研究方法專業審慎,分析結論具有合理依據”。

但如果從市場實踐來看,研報在個體質量上確實差異很大。為加強對釋出證券研究報告業務自律管理和證券分析師聲譽風險管理,中國證券業協會去年5月份對相關執業規範和執業行為準則進行了修訂。此外,去年多家頭部券商因研究報告違規而受到監管部門處罰。

在對於研報靠譜還是雷人的爭議中,支援研報觀點的正方希望從研報中看到投資趨勢,而反方則注重研報的邏輯是否禁得住推敲和時間檢驗。正反雙方看似各執一詞,其實共同的訴求是尋找到市場中真正的“投資價值”。

作為A股市場中毫無爭議的變數,投資價值其實是有明確邊界的。它需要標的、時點、價格和投資行為等因素的配合。對應上文所說的“預測40年後業績”而言,無論其預測結果是否靠譜,用終局思維來指導目前的投資是明顯的時效錯配。

簡單來說,價值投資所指導的長期持有,並不是一根單純向上的直線,期間必然經歷的曲折複雜,也不是絕大多數投資者所能負擔的。更何況,40年的遠觀,對於目前只有31歲的A股市場而言,確實不是非常理想的觀測維度。

因此,在筆者看來,券商研報的預測,並不是對趨勢判斷越遠越好,即便是“奇思妙想”,也應該嚴守邊界思維,真正做到方法專業審慎、結論有理有據。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786 字。

轉載請註明: 券商研報“奇思妙想” 應有邊界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