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配連鎖圍剿下,易損件行業格局定了?

[編者按]汽配供應鏈的市場分配塵埃未定,易損件領域被汽配連鎖主導的格局還未到來。

本文轉載自汽車後市場觀察,原作者異教徒;由億歐汽車整理,供業內人士參考。


最近汽配供應鏈領域有一個聲音不絕於耳,說是一類易損件的行業格局已定。將由揭竿而起的汽配連鎖,以一類易損件作為品類切入點,不斷瓜分市場,最後兼併重組形成幾個頭部玩家。

乍看之下,似乎確實像這麼回事,密集的汽配連鎖圍繞修理廠,以快速送貨上門作為重要的服務特色,讓終端修理廠形成依賴。

但這樣的傳言,是建立在兩個假設之上:一個是汽配連鎖能在競爭環境中按照既定的路線發展,第二個是因為這些汽配連鎖,其他一類易損件製造型企業和經銷商都繳槍投降。事實上這樣的假設和推論,就目前來說還為時過早。

總代型的汽配連鎖之所以能蓬勃發展,都是建立在行業早期背景之下——即大渠道與小工廠,這依舊歸結於我國汽配行業的特點之一:分散。汽配工廠自然也不例外。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任何商業模式起步都是相對容易的,因為不論多少銷量,都有與之對應規模的工廠願意來協同經營。

但隨著行業發展,優勝劣汰和生存壓力劇增。也正因為“散”,求生的工廠和經銷商必然會帶來新的變化;同時由小變大的工廠考慮到價格競爭力,也未必非要和渠道商分利潤。所以,我們並不會看到汽配供應鏈企業熱火朝天,其他人就繳槍投降的場面。

同時在筆者看來,當前汽配連鎖的模式和形態,依舊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

連鎖與工廠的關係不穩定

當前背景下,只要渠道商有銷量,工廠非常樂意做好配套供給工作,訂單到位了,啥姿勢都會。拋頭露臉的永遠是渠道商,工廠在背後永遠只能像個小媳婦,這樣的關係在蜜月期還是會非常甜蜜。

一旦時間久了,只要連鎖遭遇到競爭壓力了,受苦受累的一定是工廠,壓採購價、壓賬期、要費用,“小媳婦”只能各種滿足。工廠要是被連鎖忽悠擴充產能了,一旦哪天被拋棄,他的好日子也就徹底到頭了。

所以聰明的汽配工廠也一定不會孤注一擲,在一棵樹上吊死。那麼其他訂單自然就不能丟,又不能盲目擴充產能,工廠難免應接不暇,所以汽配連鎖和工廠的矛盾不是沒有爆發,只是在積累的過程中而已。

幹掉二批是趨勢,看誰做更有效率

談論商業模式必然會提及“效率”,汽配連鎖與“效率”相關最明顯的特點在於,離終端修理廠在空間上更近,所以可以實現半小時送達。從流通環節上來說,因為徹底剔除了“二批”,配件直接從工廠到總倉,分發到各個連鎖門店,商品經過的節點相對較少,效率也有提升。

但是從工廠到門店的整體效率,並不完全取決於這兩點,更大決定因素在於落地的連鎖店。這裡就不得不提直營店和加盟店的區別,在戰鬥力上很難說誰一定比誰強,各自都有優劣勢。但可以肯定的是連鎖店數量規模越大,管理成本就會越高,最後一定是轉嫁到上游工廠,這裡又為工廠和汽配連鎖的關係埋下伏筆。

自營汽配連鎖,客戶是終端修理廠;而加盟型汽配連鎖,客戶是加盟的汽配店。商品流通的路徑完全相同,但是企業的出發點完全不同,自營連鎖一定比加盟連鎖在效率上要可控。即使加盟類的汽配連鎖再怎麼強調所謂的強管控,這點也是無法超越的。

當然,比較“效率”,還得看參照物是誰。現在是渠道商帶著工廠開汽配連鎖,如果是一幫被逼急了的汽配工廠形成聯盟,自己來幹自營汽配連鎖呢?那麼上述提到的問題,連鎖和工廠的協同和信任問題就不存在了;商品流通的節點也可以砍到最少;至於在修理廠邊上開家汽配店,自然也不是個事兒了。

另外,在操作層面,也容易陷入規模不效率的問題,這裡就不贅述了。

行業准入門檻在降低?

早些年時候,汽配流通領域更是傳統,基礎設施也不完善,有幾個先驅自建了配件資料庫,在那會確實是競爭壁壘,畢竟人無我有。另外倉儲物流作為行業配套,也相對落後,能有自己的倉配,那絕對是對外宣傳的亮點。

但是經過這幾年整個產業的蓬勃發展,上述原本是企業的護城河,現在都已經成為公開的基礎設施:要配件資料庫有現成的,要交易系統也有現成的,倉儲物流的三方服務更是普遍。關鍵的是,這些基礎設施比自建的成本還要低、還要專業。

這對任何一家汽配流通企業來說,其實是有點尷尬,因為行業准入門檻變得更低了。

所以現在汽配連鎖把核心壁壘的對外宣傳口徑,統一落到了連鎖門店的數量上。這點可以理解,但筆者並不認同。

因為圍繞終端修理廠的實體店,在空間上並不是什麼稀缺資源。並不像定位社群店的終端修理廠,還要考慮位置是否合適,有無合適的店面,是否會拆遷等等因素。汽配連鎖店實質上還是前置倉,只要有一定的倉儲空間即可。

再來說交易規模。幾乎所有汽配供應鏈企業都會設想規模到了一定階段,就可以壟斷上游的畫面。姑且不提上游是否願意被壟斷(如前文所述),但現在整個行業玩家們合計的交易規模,佔整體市場份額才幾個百分點,和上游工廠很難說有多大的談判優勢。

那麼汽配連鎖的核心護城河是什麼?渠道品牌的市場心智?幻想日子也不太好過的終端修理廠有忠誠度,似乎也不太可能。

所以現在的渠道商,包括汽配連鎖,如果無法徹底把控產品,僅僅是在渠道上深耕,會擁有暫時的優勢,但絕對不會成為壁壘。因為行業已經沒有實質性的競爭壁壘了。

拿到投資就意味著上岸了嗎?

目前行業有一股風氣,以拿到融資金額的多少,來判斷企業的靠譜程度和行業影響力,所以融資的新聞通稿往往與招商加盟活動會同步開展。但融資金額與企業的靠譜程度還真沒有一點相關性,主要原因在於目前汽配供應鏈的投資邏輯也並不成熟。

表現一,只能以2C思維來理解後市場的2B專案。以投資機構的專業性,對2C和2B專案的投資判斷必然有豐富的方法論和經驗,並且有紮實的調研和分析功底。

但是面對如此細碎冗長的汽車後市場,能判斷專案的依據,著力點不外乎還是交易規模、客戶數、ARPU值、毛利率等考察2C專案的常規指標。如果不是從全產業鏈角度去看專案,投資會非常被動。過去陣亡的後市場專案如此之多,教訓應該是足夠深刻了。

表現二,盲目對標美國後市場。這個現象在投資機構非常普遍,應該是都有海外融資的緣故,都會習慣性對標美國後市場。雖然說國內的渠道商也喜歡把美國企業作為對標物件,但投資機構也真這麼認為,就有點不成熟了。

很明顯,站在渠道商的角度,美國四大汽配連鎖都是非常好的典型案例,講故事的時候畫面感會非常強。但除了汽車總保有量相仿,其他包括產業格局、營商環境、市場需求(汽車品牌的保有量)、市場監管(監管部門的推動力和組織能力)等因素,都會讓我國汽車後市場發展路徑和電商發展一樣,走出自己的特色來。盲目對標的意義並不大。

表現三,歸因分析,忽略掉了其他業態和玩家的潛力。這個現象在業內更為普遍,因為暫時還沒有看到更多的傳統玩家轉型嶄露頭角,就誤以為這些業態和企業的潛力有限,原因各種等等。筆者並不認同。

傳統企業目前或多或少受到市場擠壓,也沒有做出相應的明顯調整是客觀事實,但並不代表沒有任何潛力。事實上最近也有不少企業有新的動作,只不過目前對更多的工廠和經銷商而言,只是感覺到了有點“癢”,還沒到“痛”的時候,尤其是各種聯盟。

資本進入汽車後市場僅僅幾年時間,正如行業並未發生實質性變化一樣,上一波出手的投資人,絕大部分很少有變現。他們主要的問題是離行業還太遠,看不全也看不深,找不到更好的標的,所以找到的都是比較會吆喝的企業。對行業裡玩家而言,所以千萬別把資本的生意,當做行業方向。

寫在最後

目前看,汽配供應鏈的玩家們拋頭露面的已經越來越少了,但是並不代表行業格局已定。未來依舊有機會,大家繼續揭竿而起,繼續加油!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011 字。

轉載請註明: 汽配連鎖圍剿下,易損件行業格局定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