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岱財評|碳排放管理員上線:你有多少“碳家底”,將分羹幾何

大眾日報記者 付玉婷

海岱財評|碳排放管理員上線:你有多少“碳家底”,將分羹幾何

千里之行積於跬步,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路上,全面摸清“碳家底”進而進行碳資產管理,是企業迫切需要邁好的一步。日前,人社部會同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統計局向社會發布第四批18個新職業,“碳排放管理員”的正式上線明確釋放出了上述訊號。

去年9月,中國向世界承諾,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種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前所未有的“硬約束”需要配套相應政策工具,碳排放權交易就是重要的一種。據人社部介紹,“碳排放管理員”就是從事相關單位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檢測、統計核算、核查、交易和諮詢等工作的人員,是個技術性、綜合性較強的工作。

環境治理與保護研究中有個著名的“吉登斯悖論”:因氣候變化影響在人們的生活中不具體、不可見和不直接,因此雖然明知其重要性,願意在當下做出實際行動的卻很少。碳排放權交易恰能在應對這一悖論上發揮不錯效果:透過為“碳排放”明碼標價,企業將切身感受到,每一單位的“任性”都要付出相應代價,同樣的,每一單位的努力也都可以兌現。這使得碳不再單純是一種排放物,而成為了企業繼現金資產、實物資產和無形資產後的又一新型資產型別——碳資產,管理碳資產的能力,未來也將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一部分。

2011年,按照“十二五”規劃綱要關於“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的要求,我國在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廣東及深圳啟動了碳排放權交易試點,過去近十年的探索除了在倒逼企業節能減排、技術升級方面發揮出明顯效果,還有一個突出表現是讓多數試點企業意識到對碳資產進行管理的重要性,做好了,碳交易這件看上去讓企業花錢的事還有可能賺錢:一方面,企業透過節能減排、技術改進節約下來的排放量,可在碳市場上賣出獲得收入,像湖北能源鄂州電廠就曾在湖北碳交易首日通過出讓20萬噸配額獲得400餘萬元“賣碳”收入;另一方面,企業還可跟隨碳價格在平時有計劃地分步實施賣出或買入,這種操作同樣能獲得收益。以試點省份湖北為例,目前90%控排企業建立了碳資產管理等職能部門。

今年6月底,在試點基礎上,全國碳市場將啟動上線交易,該體系一旦建立,碳的資產屬性還將進一步放大,區域碳市場碳資產也有望成為資本追逐的重要領域。據介紹,發電企業將率先納入交易範圍。但目前來看,多數企業對碳資產的重要性還沒有明確認識,少有企業公開碳減排目標,碳資料統計、披露水平也普遍較差,更談不上碳資產的保值增值。對這些企業來說,首先應該意識到,一場針對碳排放管理人才的爭奪已迫在眉睫,拼手速的時間到了。

石化、建材、鋼鐵、有色、造紙、航空等高排放行業,“十四五”期間都將陸續納入全國碳市場,同樣需要儘快展開交流培訓建立自己的人才隊伍,摸清碳家底進而開啟碳資產管理。越早開展,也就越有可能扳回不利局面,甚至轉變為贏家。這跟當初智慧化改造其實是一個道理,雖然整個過程十分艱難,但率先地行動起來的那一批企業,目前不少都成為智慧化改造方案的輸出者,從單純的製造企業轉型成為生產性服務公司,樹立起了新的市場競爭優勢。

碳達峰、碳中和,沒有退路可走、沒有藉口可找、沒有折扣可談,企業作為國家經濟活動的主體,是這一重大戰略的主要承擔者。山東產業結構較重,作為東部沿海發達省份又提出要提前實現碳達峰,需要一大批企業要在這一過程中付出艱苦卓絕的努力。但從另一方面看,這種巨大的控排剛需也為開展各種碳資產管理創新以及節能減排相應的技術創新提供了豐富的土壤,抓住用好國家戰略所提供的倒逼機制,企業就能匯聚起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

來自中國碳論壇的一個調查報告預測,2030年中國碳價將達到93元/噸,2050年將達到167元/噸,對此業界普遍認為是保守估計——目前全球實施了碳定價的近60個國家和地區中,每噸碳排放權價格最高的已超過100美元,隨著不同國家、地區碳交易市場的逐步連結,國內碳交易將更加活躍,市場將更加成熟,價格也有望進一步推高。

與此相關的新業務模式正不斷衍生:就在3月16日,興業銀行南平分行透過“碳匯貸”綜合融資專案,為福建南平順昌縣國有林場發放2000萬元貸款,成為全國首例以遠期碳匯產品為標的物的約定回購融資專案。

試問企業:在這一由碳達峰、碳中和開啟的巨大想象空間中,你有多少“碳家底”,又將分羹幾何?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815 字。

轉載請註明: 海岱財評|碳排放管理員上線:你有多少“碳家底”,將分羹幾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