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國際人事地震: 梁孟松去留關鍵時刻,誰將主導7奈米?
中芯國際聯合執行長梁孟松梁孟松。圖片來源:中芯國際官網
梁孟松是引發這場震動的主角。
12月16日,中芯國際罕見地釋出了一條聯合執行長梁孟松可能辭職的說明。中芯國際稱,公司正在與梁孟松核實“真實性辭職之意願”。在這之前,媒體報道梁孟松在12月15日召開的臨時董事會上提出辭職,中芯國際董事長周子學並未當場批准。隨後,網路流傳了一份梁孟松的辭職信,信中提及其感到“不再被尊重與不被信任”。
這封辭職信與中芯國際12月15日晚間的多條公告有關。中芯國際公告披露,董事會宣佈任命蔣尚義擔任公司副董事長等職務,並於當天起生效。
12月16日,中芯國際A股開盤暴跌超9%,港股緊急停牌,午後恢復交易後跌4.94%,收於20.2港元。中芯國際A股跌5.53%,收於55.2元。
梁孟松和蔣尚義都曾為晶片製造代工龍頭臺積電工作。現年74歲的蔣尚義,曾是梁孟松的上司。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曾將蔣尚義視為朋友,並談到對其離開“相當不捨”,而對梁孟松的離開則表示曾很努力要留住人,但最終未能如願。
兩個曾經的同僚如今爆出“你來我走”的局面,輿論一片譁然。更為擔心的是,剛剛獲得500億融資的中芯國際能否延續此前戰略?中國半導體的製程與產能問題將如何解決?
兩個技術大牛的過往
中芯國際在公告中介紹,在臺積電時,蔣尚義牽頭了0.25μm、0.18μm、0.15μm、0.13μm、90nm、65nm、40nm、28nm、20nm及16nm FinFET等關鍵節點的研發。之後,蔣尚義曾擔任臺積電董事長顧問、中芯國際獨立非執行董事及武漢弘芯半導體制造有限公司執行長。
這是蔣尚義第二次加入中芯國際。
2016年12月至2019年6月,蔣尚義曾加入中芯國際董事會,擔任獨立董事。2019年,蔣尚義曾短暫入職“爛尾”的武漢弘芯專案擔任總經理。然而不到一年,他便離開。2020年11月,蔣尚義曾透過律所發表宣告,稱因個人原因辭去一切職務。
與在武漢弘芯專案上折戟的蔣尚義相比,梁孟松的履歷頗為漂亮。早年梁孟松在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師從胡正明教授(曾任臺積電技術執行長),獲得博士學位後入選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院士。1992年前往臺積電任職,成為臺積電近五百項專利的發明人,負責或參與了每一個世代製程的最先進技術。
2009年2月,梁孟松離開臺積電,在大學教書。後在同為半導體工程師的韓裔妻子的推動下,梁孟松加入三星電子,從此揭開了他的個人秀。
據媒體報道,三星電子開出了三年讓梁孟松賺到在臺積電10年薪酬的條件。梁孟松帶走了一眾臺積電舊部,多達20多個工程師。競業協議期間,他在三星內部培訓大學中教書,學生都是三星電子的高階半導體資深工程師。2011年7月,梁孟松正式加入三星,擔任三星LSI部門技術長,以及晶元代工的執行副總。
梁孟松幫助三星研發出14納米制程的直接結果就是,將蘋果A9處理器的訂單從臺積電搶走,同時還拿下了高通大單,使得臺積電股價一度大跌,評級被降。隨後臺積電與梁孟鬆開始了長達四年的官司。
近年來,中國大陸發展本土半導體制造業,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挖角重量級高手加入,這被視為縮短晶片產業學習曲線的有效方式。梁孟松就此進入了中芯國際董事長周子學的眼中,雙方進行了長達一年多的反覆接觸。三星電子合同期滿,中芯國際邀請梁孟松加入。2017年10月16日晚間臨時董事會上,梁孟松被任命為聯席執行長兼執行董事,與幾個月前出任執行長的趙海軍,開啟了雙CEO時代。
受到這一訊息影響,中芯國際股價當日高開4.23%,隨後一個月內上漲20%。外界對梁孟松的期望頗多。不久,梁孟松為中芯國際引入了兩百多位核心骨幹。梁孟松帶隊大幅提升了中芯國際28奈米工藝的良品率。
然而,此時的競爭對手臺積電在南京提前半年量產16納米制程,中芯國際陷入被動。隨後,他提出了更為激進的策略,直接跳至衝擊14納米制程的量產。
雄心勃勃的梁孟松在他的離職信上寫下了,“我盡心竭力完成了從28奈米到7奈米,共五個世代的技術開發。這是一般公司需要花十年以上的時間才能達成的任務”。他還透露,7奈米技術的開發已經完成,2021年4月就可以進行風險量產,5奈米和3奈米的最關鍵、也是最艱鉅的8大項技術也已經有序展開,只待EUV光刻機的到來,就可以進入全面開發階段。
500億融資背後的新方向
中芯國際將成長為另一個臺積電嗎?除了晶片製造外,這家半導體制造工廠正在對下游的封測環節虎視眈眈。
作為中國半導體產業龍頭製造企業,日前中芯國際宣佈,全資附屬公司中芯控股與大基金二期和地方政府資金已訂立合資合同,將共同成立一家合資企業,總投資額為76億美元(約500億元人民幣),將用於生產12英寸晶圓和積體電路的封測。此前2020年7月,中芯國際A股上市融資也超500億元。
不過,五個月前,中芯國際董事長周子學曾在投資者交流會上回答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其將繼續專注於晶圓代工領域,與其戰略伙伴長電(即長電科技)合作為客戶提供可選封裝服務。中芯國際全資子公司芯電半導體是長電科技的第二大股東。
全球半導體產業可粗分為兩種模式,誕生最早的IDM模式,即不區分設計、製造和封測三個環節,企業全部投資生產,成立於1968年的英特爾就是其中的代表。但隨著市場和產業發展,產業鏈開始逐步分工,1987年成立的臺積電開創了將代工切割出來單獨經營的模式,大分工進一步推動了產業的發展。
不過,最近兩年半導體產業鏈又有整合的趨勢。臺積電計劃投資建設封測工廠,引發行業投資封測環節的潮流。
為何晶片代工廠要做封測?
在專業人士看來,隨著晶片製程進入5奈米時代並向3奈米進軍,投資封測是一個站在代工廠角度解決摩爾定律時效問題的方案。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蔣尚義也曾談到臺積電開始做先進封裝是2009年時其向張忠謀的提議,並得到後者的撥款以及配備相應人手。
一位半導體行業分析師告訴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中芯國際其實已透過資本運作,利用長電科技切入這一領域。2015年,中芯國際曾助力長電科技收購虧損狀態的星科金鵬,並一度成為長電科技的第一大股東。2019年4月,長電科技董事會換屆,周子學取代王新潮成為公司新任董事長,王新潮也已辭去長電科技執行長一職。
此次蔣尚義入局,也被上述行業人士視為這一計劃的一部分。蔣尚義在加入武漢弘芯之前,曾到多地考察,一直沒有找到滿意的合作方建設先進封裝專案。蔣尚義一直想推動Chiplet(異構整合,模組化小晶片),他還曾向封裝龍頭矽品創辦人林文伯請教。
媒體報道稱,2019年3月,蔣尚義等人撰寫了一份《組合整合系統籌劃簡報》,提出了組合整合系統概念,該簡報認為傳統的SoC是一種高複雜系統,用於物聯網終端弊大於利,而(組合)整合系統則是使用多晶片,透過先進封裝來進行系統整合。
中芯國際進入關鍵時刻
經過數十年發展,中芯國際可以為其客戶提供0.35微米至14奈米的多種技術節點、不同工藝平臺的積體電路晶圓代工及配套服務,而其主營業務積體電路晶圓代工收入已超過90%。其在招股書申報稿中引用了第三方機構IC Insights的資料稱,2018年前五大純晶圓代工廠中,臺積電第一,中芯國際位列第四。
中芯國際是中國大陸第一家提供14奈米技術節點的晶圓代工企業,並且第一代14奈米FinFET技術已經進入量產,第二代進入客戶匯入階段。但全球最先進的量產工藝已經進入7奈米至5奈米階段,而3奈米有望在2022年前後進入市場。這些都導致中芯國際需要對新技術進行投入,追趕同業者。
針對第三季度,梁孟松曾表示,公司正在與海內外客戶合作10多個先進工藝的流片專案,公司有望在未來2-3個季度回填空餘產能,券商中金公司研報稱,這也意味著先進節點短期需求依然面臨不確定性,產能擴張或較為謹慎。不過,管理層表示N+1奈米技術研發進展順利(目前正在進行小規模風險生產)。
中金公司預計電源管理、射頻、影象感測器、指紋、觸控和顯示驅動器整合的強勁需求將會驅動4季度收入超出市場一致預期,部分抵消華為業務相關影響。但是,2021年公司的產能擴張或將放緩,部分裝置、零部件、原材料交付存在不確定性,這也反映在了公司全年資本支出計劃(由67 億美元下調至59 億美元)。
中芯國際目前關鍵技術節點量產的時間落後競爭對手2到4年。以14奈米為例,中芯國際進入量產時間為2019年,而臺積電在2016年就已經達成10奈米量產,格羅方德為2015年,聯華電子為2017年。
與此同時,技術投入對中芯國際來說也是其中一塊較大的資金缺口。原材料矽片的採購成本逐年增加,而上游裝置供應商的合同陸續到期,需要重新簽訂合同等各種需求也使得資金逐步吃緊。
不過,券商仍然看好中芯國際。國盛證券日前釋出研報稱,國之重器、新型舉國體制攻堅,中芯國際作為產業鏈核心將深度受益。國務院接連出臺相關政策,探索關鍵核心技術新型舉國體制,同時對積體電路及軟體進行力度空前的減稅,標誌全面立體式支援的開始。對於免稅政策,相對於過去第一次提出基於奈米級的分類,尤其28奈米的關鍵製程值得重點關注。
一位受訪行業分析師告訴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如果梁孟松最終離職,誰將主導中芯國際的製程工藝研發將成為7奈米研發走向的關鍵。不過,他與其他受訪者有類似觀點,並不認為蔣尚義會接棒。
對中芯國際而言,自創始人張汝京離職、原董事長江上舟病逝後,該公司的董事長和執行長幾度變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