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一年驟降4300億,“換帥”能否讓中金資管重回萬億“王座”?
時隔三個月,中金公司老將徐翌成再次發生職位變更。在今年1月份,徐翌成還卸任了總裁助理職務。據悉,在大集合公募化改造如火如荼的2020年,徐翌成成為中金資管負責人,他到任後一年,2021年中金資管規模便跨入萬億門檻,僅次於中信證券。不過好運並沒有一直眷顧徐翌成,2022年中金資管規模“驟降”4300億並跌落萬億“王座”。
曾一手讓中金資管踏入萬億門檻的徐翌成離任了。
4月14日,中金公司公告,原資管部負責人徐翌成、資管部執行負責人馮平因工作調動原因離任,在今年年初徐翌成還卸任了總裁助理職務。
接管資管部的是與徐翌成有著經歷相似的“老中金”人孫男。此前在中金公司回A之時,孫男也從徐翌成手中接過了董秘一職。
此次離任的徐翌成對中金資管可謂是至關重要。據悉,2020年是券業進行大集合公募化改造較為火熱的一年,同年2月份徐翌成成為中金資管負責人,在其帶領下中金資管的規模在2021年以11283億元位居行業第二,僅次於中信。
不過在2022年,中金資管的集合資管計劃和單一資管計劃管理規模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而這一年資本市場收益慘淡;此外,2022年也是券業大集合公募化的尾聲階段。
資管規模一年“驟降”4300億
4月14日,中金公司公告,公司資產管理部的負責人徐翌成、資產管理部執行負責人馮平因工作調動原因離任,“老中金人”孫男成為中金資管新的負責人。
從公告內容來看,徐翌成、馮平在該次離任後並不轉任其他工作崗位。
值得一提的是,這並不是徐翌成今年以來的第一次職位變動。在今年1月中旬,徐翌成職位首次發生變更。根據當時的公告,公司董事會會議審議同意聘任徐翌成、王建力及王曙光等人員為中金公司管委會成員,其中徐翌成獲委任為管委會成員後,不再擔任總裁助理職務。
而這不是孫男首次接替徐翌成的職位。在中金公司回A之時,孫男接替徐翌成擔任公司董事會秘書。
資料顯示,徐翌成2000年成為中金公司投行部的一員。根據中金公司此前介紹,徐翌成在併購領域尤為擅長。2005年,徐翌成創立並領導了中金的併購業務,還牽頭完成收購中投證券和引入騰訊作為戰略投資者等重要資本運作。
2008年,徐翌成成為中金公司董事總經理,此後歷任董事會秘書、戰略發展部負責人、綜合辦公室負責人等職位。
2020年,徐翌成成為中金資管的負責人。而徐翌成接手期間,正是券商大集合公募化改造的關鍵時刻。
徐翌成接手中金資管之前,其規模在整個行業內並不顯眼。資料顯示,2018年至2019年,中金資管的管理規模分別為1618億元、2451億元。
不過在2020年至2022年,中金資管的規模呈現階梯式的上漲。資料顯示,這三年中金資管的規模變動分別為5129.3億元、11283.47億元、7,025億元。
其中2021年中金資管因規模暴增逾6000億元而跨入萬億門檻,成為當年黑馬,規模躍居行業第二,直追排名第一的中信證券。
不過,2022年中金資管規模驟降4258億元。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是資管新規全面落地的元年,而券商資管大集合公募化改造也逐漸接近尾聲。
有分析認為,大集合轉公募有利於券商發揮主動管理優勢,利好資管行業長期健康發展,但同時也要面臨100餘家公募基金的激烈競爭。
此外,2022年資本市場跌跌不休,對於券商資管同樣提出了很大的挑戰,不止中金資管規模下滑,中信證券的資管規模同樣下滑。
“新話事人”能否扛起大旗?
老將離任之際,市場對中金資管的新負責人也充滿了好奇。
據悉,此次接棒徐翌成的孫男亦是一位老中金人,資料顯示,孫男是在2003年成為中金公司一員的,歷任投資銀行全球併購業務負責人、投資銀行保薦業務負責人、投資銀行業務委員會成員、投資銀行運營團隊成員、戰略研究部負責人等職務。
在新負責人的帶領下,中金資管規模能否重回萬億元尚待商榷。
而從當前中金資管的整體產品表現來看尚有短板。據悉,資管部有兩大類產品,即集合資管計劃和單一資管計劃,而這兩類規模上去年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
具體來看,截至2022年年底,中金資管的集合資管計劃和單一資管計劃管理規模(含社保、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及養老金)分別為2,306.69億元和4,718.10億元。而去年這兩類產品的規模分別為5,683.21億元和5,600.26億元。
其中集合資管計劃規模同比下滑近60%;單一資管計劃規模同比下滑16%。
值得一提的是,在券業公募化的浪潮中,設立資管子公司且申請公募牌照已成行業趨勢。事實上,“一參一控一牌”的政策之下,券商在公募行業也迎來了發展契機。
因此,多個頭部公募設立資管子公司且遞交了公募牌照的申請。而中金公司也在2021年3月份決定設立資管子公司,同時申請公募牌照。中金公司彼時表示,新成立的資管子公司承接原有的資產管理業務。
不過,中金公司設立子公司的過程並不順利。去年6月份,證監會對中金公司設立資產管理子公司申請檔案提出反饋意見,其中對公司發展規劃、高管資格、業務銜接、風控進行“拷問”。
今年3月份,中金公司迎來第二輪拷問。證監會提出3個問題,包括中金公司旗下的中金財富資管子公司資管業務劃分情況、加強公司治理、員工管理、合規內控管理的具體措施等。
資管行業“兩超”格局
近幾年的資管行業可謂是硝煙瀰漫。
頭部券商動作尤為明顯,比如廣發證券、招商證券以及興業證券等公司紛紛瞄準公募並已遞交相關材料。
爭相下注的原因也不難理解,此前瑞銀證券的分析師曾表示,大資管是未來證券行業增長的一個重要引擎。
不過,近幾年券商資管間的發展日益分化,馬太效應顯著。以2022年上半年為例,資料顯示,上半年共有11家上市券商資管業務淨收入超過5億元。其中,中信證券和廣發證券資管業務淨收入分別為54.34億元、44.19億元,為第一梯隊。
華泰證券、東方證券和海通證券則組成第二梯隊,資管業務淨收入分別為16.69億元、13.95億元和10.86億元;中金公司、財通證券、申萬宏源等6家上市券商資管業務淨收入亦超過5億關口。
根據統計,其中TOP10的資管業務淨收入合共172.84億元,佔比約78.59%。
相較而言,頭部券商在人才儲備、客戶資源、產品創新等方面具備一定優勢,因此在資管行業的影響極強;相比較之下,中小券商受限頗多。業內人士表示,中小機構由於一些先天缺陷,比如股東背景、歷史積澱、資本金、人員整體素質等,不可能像大機構那樣面面俱到。
先天不足之下,中小券商們在業務上也面臨著一定的桎梏。
當下,公募業務已成券商發力資管的突破口。政策也在開閘,比如“一參一控一牌”適度放寬公募持牌數量限制。然而紅利之下,諸多中小券商卻只能望而興嘆。從當前申請公募牌照的券商來看,中小券商資管暫無身影。
其中,重要的原因是監管對申請公募牌照的券商資管子公司有明確的權益產品規模要求。要求權益類證券資產管理規模不低於50億元。
資管界人士稱,權益類證券資產管理規模不低於50億元”的要求恐將對券商資管申請公募牌照特別是中小規模券商資管造成較大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