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Doutor Coffee:日本國民咖啡品牌是如何崛起的?

由 巫馬言 釋出於 財經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源記物語

Doutor Coffee於2018年入華,但其表現不算好。以致很多人忽略了這家日本國民咖啡品牌的實力。在梳理其在日本的崛起和發展之後,或許對中國新消費品牌的發展有借鑑意義。

2月25日,美國新銳現磨咖啡品牌「藍瓶咖啡」(Blue Bottle Coffee)在中國大陸的首家門店在上海開業,引發了社交媒體的一波刷屏小高潮。

同樣在2月,另一個刷屏的咖啡品牌是——郵政咖啡。其為中國郵政在廈門落地的首個現磨咖啡門店。

3月份,Manner宣佈在10個城市同時開200+個新門店。

現磨咖啡市場的火熱,在資本市場和消費市場兩端都體現得比較充分。而在各類研究中國現磨咖啡的報告中,提起當前的發展階段,“品質”是一個屢屢見諸其中的詞。無論是進入中國時始終標榜品質的星巴克,還是以低價策略迅速崛起的瑞幸,都無法忽視當前的咖啡消費者對品質的需求。

2021年,瑞幸的門店數量追上星巴克,跨入了5000+門店的門檻。截止本文撰寫時,瑞幸官網顯示其門店數量為5300家,星巴克官網顯示其門店數量為5400家。儘管瑞幸和星巴克並非完全對標的業態,但相信星巴克也感受到了巨大的挑戰和壓力。

某種意義上而言,對連鎖快消類飲品品牌,門店規模與品質是掛鉤的。

在觀察中國大陸現磨咖啡賽道的發展過程中,日本的現磨咖啡發展之路是一個可供參照的對標系。在日本,星巴克同樣遇到了一個本土的咖啡競爭品牌——Doutor Coffee。

2018年,Doutor Coffee進入中國時,其跟如今的Blue Bottle Coffee一樣,也選擇將首店開在上海,也引發了一波社交刷屏小高潮。然而,三年之後,Doutor Coffee在中國的表現用“差強人意”來形容都很困難——發展3年之後,其官方小程式顯示Doutor Coffee在中國僅有2家門店(皆在上海)。2018年,Manner在上海也僅有3家門店,而如今,Manner的門店數量已超過300家。

但這並不意味著Doutor Coffee是一個失敗的品牌。作為一個創立於1980年的日本本土現磨咖啡品牌,其發展至今一定有其成功之道。

在中國當下的新消費發展浪潮中,消費人群和觀念的變化、科技的加持、資本的助推等因素,一方面擴大了現磨咖啡行業的市場規模,但也進一步加劇了各品牌之間的“內卷”。本土的現磨咖啡品牌中,無論是已經在門店數量上追上星巴克的瑞幸,還是處在擴張前期的Manner、M-stand、幸運咖等各類品牌,創立的時間還很短。如何能夠穿越週期,歷經幾代人的考驗而存活下來,是中國這些本土現磨咖啡品牌將要長期面對的挑戰。

將目光放在Doutor Coffee上,梳理其在日本崛起的過程,希望能對本土咖啡品牌的長遠發展有所裨益。

01 平價便捷的定位

1980年4月18日,鳥羽博道在日本原宿開出第一家Doutor Coffee門店。根據Doutor Coffee的官網顯示,截止2022年2月,其門店數量為1074家,其中直營門店為217家。而日本的星巴克門店數量為1704家(截止2022年1月)。

在如今的網際網路上,Doutor Coffee各個門店的評分不算高,多數都徘徊在3.5分左右(滿分5分)。但看得出來,評價者都突出了三個特點:休息、便宜和可吸菸。

Doutor Coffee在日本的門店選址多數都在車站、寫字樓、大學等通勤聚集點上。與星巴克相比,其門店面積都不算大,約在80—200平米之間。在美學呈現上,且不以日本本身的審美水平,即便是以中國的新銳咖啡品牌為對比,Doutor Coffee的門店無論從外觀還是室內而言,都顯得乏善可陳。VI以黑色黃色為主,室內以木質的棕色為主,設定了大量的一人位。有不少店鋪分為上下兩層,分為吸菸區和禁菸區兩個區域。有吸菸區的這個特點,在各個評價中都被不少菸民稱為“福音”,這在禁菸極其嚴格的日本而言尤為難得。

產品上,最新版的選單上顯示,大約在20款左右,品類上分為飲品和簡餐。飲品以咖啡為主,皆為美式、拿鐵等基礎款,也有茶和豆漿,遠不如中國當下的現磨咖啡館般有各類“創新咖啡產品”。在簡餐上,主要分為便於攜帶的三明治、熱狗類食物,以及適於下午茶的甜點。根據不同的店型和地址,Doutor Coffee的產品有不同的組合。所有的門店中,只有咖啡是固定的產品,其他的產品會有不一樣的模型。在通勤節點上的門店型別中,以豆漿、三明治等產品為主;在商業類的門店型別中,會以咖啡+奶茶+下午茶甜點的產品為主。

而其價格,低廉得難以讓人相信。小杯美式為220日元(11元人民幣左右)。而在日本星巴克,小杯美式為341日元(18元人民幣左右)。

根據日本總務省統計局資料顯示,日本2019年人均收入為558.4萬元(約為29萬元人民幣),每個家庭的平均消費支出為 237091 日元(約為12667元人民幣)。Doutor Coffee的這個定價,在這個收入水平的國家而言,真的稱得上十分低廉了。

從其開店的選址和產品品類來看,都是圍繞“買一份可邊走邊吃的食品飲品組合”的通勤商務+學生人群。

這一切都在凸顯Doutor Coffee一直堅持的定位:平價便捷的連鎖咖啡館。

02 對時代和人群需求的洞察

Doutor Coffee開創的年代,是日本咖啡館的“黃金年代”。根據全日本咖啡協會的統計,在1981年全日本有154630家咖啡館,此後一直呈下降趨勢,到2016年全日本的咖啡館僅有67198家。

日語中的咖啡一詞kouhii (コーヒー/珈啡) 源於荷蘭語Koffie。日本的咖啡是16 世紀和 17 世紀隨著荷蘭和葡萄牙的船隻一起登陸的。日本的第一家咖啡館名為 Kahiichakan,由西村鶴吉於 1888 年創立。此時日本的咖啡館定位,基本與歐洲流行的咖啡館定位同步——新中產階級的聚集地。透過創造一個分享知識的空間和社交場所,聚集普通人、學生和青年。

1970——1980年代,是日本經濟高速飛速、國力日漸增強的年代。日本的城市化也在如火如荼的發展之中,許多縣鄉的年輕人都進入了城市,社會階層進一步細化,標準的公司職員/白領的人數越來越大。兩點一線的生活中,“便捷”越來越成為這個群體的剛需。也是在這個年代中,1972年,東京有了第一家全家便利店。1974年,第一家7-Eleven在日本出現。新的時代背景和人群需求出現了。但此時日本的咖啡館,基本上與幾十年前的形態沒有太大的區別,依然還是過去的定位及形態——一個供中產階級聚會的空間,價格稍高。

而1980年時,Doutor Coffee的創始人鳥羽博道已經進入咖啡行業工作了近20年。他去過巴西的咖啡農場工作,也做過餐廳的服務員和廚師,做過咖啡館的推銷員。後來,他做起了咖啡館的上游供應商。而在開設Doutor Coffee之前,實際上鳥羽博道已經開設了另一個品牌的咖啡館——“科羅拉多”咖啡(Cafe Colorado)。這一名字取自他在巴西住過的"科羅拉多·品多·菲拉斯街85號"。“科羅拉多”咖啡在10年時間發展到了250家的規模。但“科羅拉多”咖啡的成功基本上延續了傳統的日本咖啡館的策略,鳥羽博道並沒有找到更好的發展前景,他遇到了瓶頸。在一次去歐洲遊歷學習的經歷之中,他洞察了一個新的趨勢:站著喝咖啡的時代來了。

回國之後,他立刻籌備起來。此時,一位想加盟“科羅拉多”咖啡的加盟商找到了鳥羽博道,但他那間在東京山手線原宿站前僅有30平米左右的小店並不符合“科羅拉多”咖啡的門店要求。不過,鳥羽博道意識到這就是他想要的新形態咖啡館的門店位置和麵積:交通站點的小店。鳥羽博道向這個加盟商承諾:“如果店經營失敗了,我會補償所有的投資資金,並會用周圍行情的三倍價格租下你的店鋪。”

很快,這間小型咖啡館開起來了,這就是第一家Doutor Coffee。

這是一個全新的定位和形態。與此前的人群定位不同,Doutor Coffee希望服務於工薪階層。為了讓工薪階層能喝得起咖啡,鳥羽博道把一杯咖啡的價格最終定在了180日元(約9元人民幣),他希望”想要給消費者提供價格上沒有負擔而又好喝的咖啡”。鳥羽博道放棄了對空間的追求,希望將成本都放在對產品的追求上,當時一般咖啡店裡用的杯子、勺子都是200日元左右,但鳥羽博道卻決定採用2300日元一個杯子和1700日元一根勺子的高階品。

得益於對時代和人群的洞察,以及強勁的執行力,Doutor Coffee在時代風口上進入了發展快車道。1993年,其在日本證券交易商協會註冊的場外交易股票;1998年,其開發出了Doutor 瓶裝咖啡進入便利店渠道;2000年,其母公司在東京證券交易所第一部上市;2004年,Doutor Coffee實現了開設1000家門店的目標。

然而,Doutor Coffee的發展也並非一帆風順。當星巴克在1995年進入日本的時候。整個日本社會也已經進入了新的時代。彼時,日本的高速發展已經停滯,人們的消費趨於保守,而新的人群在審美和社交上有新的需求。而Doutor Coffee的定位,在放棄了對空間的追求的同時,也放棄了高淨值人群以及其他的需求。星巴克的優勢正是在這一方面。在星巴克初入日本的調查時,他們發現1990年代的日本咖啡館已經重新被Doutor Coffee定義了,那時出現了大量模仿Doutor Coffee的咖啡館:小店、平價。星巴克的日本調查團隊也出現了分歧,一派認為,星巴克傳統的大店模式很難在日本生存下去;而樂觀的一派認為,星巴克的優勢填補了日本咖啡館的空白,有很大的發展前景。後來,樂觀派成功了。星巴克切中了日本年輕女性對下午茶空間的需求,得以迅猛發展。而這個人群,是Doutor Coffee定位之外的。今天,星巴克在日本的數量超越了Doutor Coffee,成為門店數量第一的現磨咖啡品牌。

面對星巴克的競爭,Doutor Coffee並沒有放棄和混淆自己的定位,其對應的策略是——多品牌競爭。在Doutor Coffee之外,母公司設立了別的咖啡品牌。到目前為止,其母公司有7個針對不同人群的全產業鏈品牌。如果加上集團其他品牌的咖啡店而言,其門店數量是超過星巴克的。

03 低價定價背後的秘訣

縱觀Doutor Coffee的發展史,其成功之道可以歸結三個方面:對時代和人群需求的洞察;多品牌發展戰略;堅持低價定位背後的成本競爭。

而在這三方面之中,低價定位的戰略邏輯在中國經常被誤解。

在商業戰略的設計中,一個重要的策略手段是,透過創造差異化形成壁壘。而在這個戰略設計中,差異化是表面的呈現,背後的邏輯才是壁壘。差異化有很多種打造方法,低價是其中一種。而以此為邏輯來看的話,低價只是差異化的表象,其背後的邏輯是:總成本競爭。

在長達40年的歷史中,Doutor Coffee都能始終堅持比別的咖啡品牌便宜一半以上的定價。這是一種驚人的戰略定力和穿透週期的執行力。

在這方面,Doutor Coffee踐行的方式是:自己研發咖啡烘焙技術和機器、收購咖啡種植園、不斷擴大門店規模。

在Doutor Coffee的官網上,對咖啡烘焙技術和機器的研發,是其對消費者品質的保證。為了保持香氣和味道,Doutor Coffee使用明火烘烤裝置。但在早年,使用這種方法的侷限也很大:一次只能烘烤很小的批次,通常每次都不超過 30 公斤。因此,Doutor Coffee與上游的裝置商一起,研發定製了可滿足自己需求的烘焙機,將產量提升了接近十倍:一次可以處理 200 公斤。

此外,Doutor Coffee 於1991年在夏威夷開設了第一個咖啡豆農場,1995年在夏威夷又開設了一個新的咖啡豆農場。透過對上游的控制,不斷提升保證自己的產品品質,嚴控成本。

在所有的商業競爭中,無論誰都要面對自己資源有限的條件。而在這樣的條件下,戰略定位的意義在於,必須有取捨。站在Doutor Coffee的角度而言,既然自己已經明確了“平價便捷”的定位,並且已經驗證這是可行的商業模式,在面對星巴克的另一個維度的競爭時,就不能貪心,而是不斷專注打造“平價便捷”的定位。Doutor Coffee深知,只有集中優勢的資源去強化自身最具特色、最有優勢的方面,才能在一個方向上形成絕對優勢,從而獲得行業的定義權。

在這方面,可以說蜜雪冰城是中國做得最好的飲品類品牌。

時間走到2022年。疫情反覆、經濟震盪、戰爭頻發……或許我們正在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週期。在當下新消費品牌紛紛遇冷的環境下,透過明確的戰略定位和極強的執行力,以驗證和應對新的環境,是中國新消費品牌發展的必由之路。

回溯Doutor Coffee的發展史,其成功之路值得許多中國的消費品牌學習。然而,我們需要明確地看到,更深刻地理解本國的文化和時代,從而在深耕本土的道路上始終堅持自己的定位,服務好消費者,中國的消費品牌才能抵禦來自國際巨頭的競爭。

參考資料:

  • 科羅拉多咖啡Doutor Coffee:《構建科羅拉多(DOUTOR)咖啡王國--記科羅拉多創始人鳥羽博道先生》
  • 啟承資本:《咖啡館百年破圈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