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雷資產杜可君、少數派陳婙、煜德投資馮超:面對高波動 與穿越牛熊的估值合理的大市值龍頭在一起

  精彩觀點:

  “新增股票的供應量都集中在中小盤股,但是新增的主流資金的風險偏好較低,不斷湧入大盤股,所以市場上兩類股票的表現也出現了較大的分化。”

  “美債收益率從來沒有像今年一樣這麼受關注,此前,大家更關注國內經濟指標。這是因為我們的金融市場更加開放成熟了。類似於‘茅指數’的股票被外資大幅持有,在開放的體系內,人們更關注全球資金動態。”

  “互聯網裡的龍頭企業,受到階段性的利空壓力,對比歷史的估值區間,網際網路企業現在的估值真的很低,所以今年估值下殺的風險很小。”

  “光伏生產成本上升,需求被抑制。投資的關鍵就是判斷未來2-3年,光伏成本的上升是否可以轉化到應用端的價格,我尚且無法判斷。”

  4月10日,恆泰證券與私募排排網在上海聯合舉辦的“科技賦能·連結財富”暨“恆泰杯”私募實盤大賽頒獎典禮上,少數派投資總經理陳婙、煜德投資總經理馮超以及格雷資產副總經理杜可君展開了一場以“高波動市場下的投資應對”為主題的圓桌論壇。

  面對近一段時間市場的高波動,投資者面臨如何在抱團股和低估值中“抉擇”的問題。對此,陳婙認為,目前大市值股票供應量遠小於小市值股票,而資金也更趨向於大市值。所以今年低估的大市值品種,例如傳統的“三傻”行業銀行、地產和保險值得關注。

  馮超認為,要精選個股,標準就是“看公司究竟能不能給股東實實在在地賺錢”。

  在杜可君看來,從長期投資來看,一定要選擇消費、網際網路等長期商業模式穩定的公司。目前網際網路公司的估值可以確定是到了很低的位置,投資價值湧現。

  以下為圓桌論壇實錄精編:

  主持人:相比於2020年,2021年的經濟基本面主要出現了怎樣的變化?

  陳婙:去年疫情發生後,國家的經濟整體環境受到了非常大的影響。世界大多數的國家和地區都施行了貨幣大放水政策,推動了股票和其他資產的上漲,而大多數人也享受到了股市上漲的紅利。

  但是今年,國內疫情已經控制得非常好了,尤其是隨著疫苗的接種,未來的疫情控制情況將變得更加樂觀。與此同時,經濟也開始復甦。在這個大前提下,市場對於貨幣供給的預期會趨緊。此外,國內3月份的PPI指數已經達到了4.4,創下了28個月以來的新高,市場對於通脹的預期也會升高。幾個因素疊加,高估值品種的泡沫會受到擠壓,這是一季度市場下跌的主要原因。

  但是,股票市場風格的切換並非一蹴而就的,從國內外的歷史經驗來看,一輪市場風格往往會經歷三到五年的時間,而藍籌成長型風格的市場往往持續的時間更長,此前在美國甚至持續過18年之久的時間。

  從我們公司最基本的投資觀點來分析:股票本質上是一個商品,而商品的價格是由供需來決定的。我們統計了過去5年多的資料,在A股市場中,每年股票的增量都來自於幾十億到一兩百億元市值的小公司。

  而從需求端來看,從2016年開始,主要流入A股的資金是包括外資、公募基金、險資以及各地產業基金在內的機構資金。在這類資金推動市場上漲的情況下,A股會越來越向港股和美股市場格局靠攏。

  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基本的結論是,新增股票的供應量都集中在中小盤股,但是新增的主流資金的風險偏好較低,不斷湧入大盤股,所以市場上兩類股票的表現也出現了較大的分化。從2016年以來,許多大盤成長股被資金追逐,估值提升較快。實際上,當下大盤股中的低估值、高分紅的品種,在過去是被機構低配的。

  因此,我們認為,在當下以機構資金為主的資金環境下,大市值股票還會繼續受到追捧,結構上會從大盤成長股慢慢向大盤價值股過渡。

  主持人:馮總您有什麼補充或者不同的想法嗎?

  馮超:去年的貨幣寬鬆政策是難以持續的。所以,從投資策略上來看,今年需要淡化β。回溯去年的行情,股價增長主要來源於貨幣寬鬆(支撐),受β行情的推動。再拉長時間來看,從2016年的熔斷到2020年是為期兩到三年的β行情,其中包涵很多不同種類的β:例如抱團股、大盤股、市值、賽道……而今年這種行情很難再出現了。

  我們今年的投資思路有一個整體的判斷:今年不會是2018年的翻版。首先,今年經濟情況是不錯的,中國在去年率先控制住了疫情,經濟恢復速度快於海外經濟體,過去許多被忽視的行業中湧現出能夠兌現良好業績的企業,包括航運在內的區域性領域也出現超預期的上市公司業績的兌現。而受2017年槓桿過猛的影響,2018年經濟情況不算樂觀,尤其2018年的三季報對於市場的打擊很大,茅臺在內的許多藍籌股的業績出現下滑。

  其次,從流動性來看,2018年是極端的流動性緊縮,銀行理財減少了2-3萬億。而今年市場雖然不會像去年那樣大幅度放水,但是近期的國債收益率非常穩定,貨幣環境也不會複製2018年的緊縮。基於這兩點判斷,今年不會是2018年,雖然市場經歷了調整,但是不需要悲觀。

  主持人:杜總您是否有不同的想法,年後的回撥是否是資金的撤出現象?對於機構和個人投資者,如何應對年後這次回撤?心態如何不受影響?

  杜可君:股票市場裡的行為是馬爾科夫的二階隨機過程,簡單來說是不可預測。如何從不可預測中找到我們可以理解的亮點呢?股票的上漲的本質只有兩點:一個是利潤的增長,一個是估值的增長。股價=利潤*估值,像牛頓第二定律F=ma一樣,非常美妙。

  這就很容易理解今年一季度股票為什麼殺跌那麼嚴重?不是因為企業的業績不增長了,是因為企業的估值太高了。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一家飯館一年賺10萬,投資100萬需要10年收回成本,而投資1000萬需要100年收回成本,而如果投資1億,就需要1000年收回成本——當然不會有人去投資這麼多錢……可是去年的核心賽道的許多股票都出現了百倍市盈率,如果無法在3-5年內維持50%-100%的業績增長,是無法支撐高估值的。

  我們怎麼應對呢?當然,2018年的經濟受到下滑、貨幣收緊、貿易摩擦的“三殺”,非常糟糕。而今年,首先經濟在復甦,其次,估值在下殺到某種程度也會隨著業績回暖而轉向。

  所以今年投資很重要的一點是避免高估值。其中,有兩種策略。一是相對保守的策略,例如銀行保險等行業,估值處於比較低的位置,壞賬率減少了很多,而且EPS只比2020少一點點,所有這些票在前段時間的表現都不錯。

  相對應的就是激進的策略。首先舉個反例,“十四五”期間“碳中和”的話題被大家反覆討論,其中核心的板塊光伏在去年漲幅非常迅猛。去年光伏的成本低至3毛錢以下,比火電還便宜,生產成本的下降導致需求的上升,而今年由於多晶矽成本的上升,光伏的需求被抑制了,股價迅速反應,跌幅超過了40%。這類企業投資的關鍵就是判斷未來2-3年,光伏成本的上升是否可以轉化到應用端的價格,我尚且無法判斷。

  但同樣屬於綠色環保領域的新能源車情況卻大相徑庭。尤其是南方的朋友現在可以直觀地感受到,新能源車的數量在爆發性的增長。而隨著未來業績的繼續增長,它們的股價還將創出歷史新高。這類具有進攻性的企業,在判斷估值下調到合適的位置後,可以抓住回撥的機會。它們在未來2-3年還會是增長亮點。

  主持人:在2020年的快速上漲後,2021年是否會均值迴歸?

  陳婙:股市的基本特徵就是波動性,漲多了都會跌,反之亦然。均值迴歸是傾向性的預期,今年抱團股出現了回撥,長期來看都是優質的標的。而即便這類從長期來看是優秀的,不代表短期就不會回撥,這就是均值迴歸的現象。

  雖然回過頭去覆盤發現很多事情都很簡單,但是未來的事情只有未來發生之後我們才能知道。但在2018年,大家無法判斷會出現貿易摩擦、去槓桿的重大影響,從而損失慘重,所以在2019年也很少有人滿倉持股去迎接大漲。

  預測未來很難,對於我們投資人而言,能夠做到的就是依照現有的資訊去尋找風險收益價效比高的標的。也就是找到在潛在風險不大的前提下,潛在收益高的標的。這樣才能穿越牛熊。

  主持人:2021年如何面對均值迴歸,策略如何?

  馮超:均值迴歸已經發生,很難判斷未來是否還會出現。針對於今年的快速大幅調整,我有幾點感悟:1、美債收益率從來沒有像今年一樣這麼受關注,此前,大家更關注國內經濟指標。這是因為我們的金融市場更加開放成熟了。類似於“茅指數”的股票被外資大幅持有,在開放的體系內,人們更關注全球資金動態。2、每當市場出現大幅調整,會期待國家救市。但是這次並沒有出現,而是市場在自發尋找平衡。3、基金的大幅贖回沒有出現。投資者的表現都比較淡定,這與當下投資者教育的推動有關。

  短期的波動一定會有,但是長期的趨勢是不會受短期因素影響的。在當下經濟、人口結構下,大家更擔心的是通貨緊縮,長期不會存在通貨膨脹。居民的財富向權益類轉移也是大勢所趨。因此大家可以看得更為長遠。

  現階段,更需要在投資的時候迴歸到投資本質的問題去思考,也就是看公司究竟能不能給股東實實在在地賺錢。股市關了,是否依然願意繼續做這家公司的股東?

  主持人:影響當下股市走向和價值的因素有哪些?

  杜可君:判斷短期市場,是價值投資者最害怕的問題。短期的影響因素很多,我從自己的角度把這個問題擴充套件一下。

  舉例來說,股票投資也存在週期。對於資產的屬性需要進行分析。每個人需要知道自己的資產投資回報的時間需要多久。對於在股市中期望的目標決定了投資者的策略。如果想要買入後迅速得到收益,就需要尋找業績反轉的公司。例如今年出現業績拐點的週期股。

  例如為孩子將來存的錢,可能投資週期會很長。這就要去找未來長時間內出現風險的機率很小的公司,也就是商業模式穩定的公司:商品具備一定的不可替代性、庫存對於公司的影響比較小,對於成本的敏感程度也比較低。例如消費類公司、網際網路公司。網際網路在以前只被看作科技股,實際上是超高頻消費類公司。它的特點是消費人群的消費頻率高,消費價格穩定。對這類護城河很深的公司,我會給它們長週期的判斷,這個過程中需要考慮的問題就是價格和價值是否偏離得很過分。

  週期有牛熊的週期和企業自身的週期。市場牛熊的週期就是您所提到的,可能受流動性等因素影響很大。今年投資者之所以擔心,是因為大家擔心這個時間點資金會不會撤離,自己要不要清倉。這會是短期、中期的判斷。如果自身的投資是長週期的,那麼需要尋找穿越牛熊的公司。

  主持人:企業業績、流動性、風險偏好,哪個影響更大?

  馮超:所謂基本面,是我們估值模型的分子,流動性影響折現率,即分母。風險偏好受到分子和分母的同時影響。例如某快遞龍頭公司一季報的虧損,但在去年,大家對這個企業很樂觀,風險偏好較高,上週的虧損導致人們的風險偏好降低。前段時間市場的暴跌,分母的影響更大,人們更多關心流動性。從長期來看,還是需要從分子中找到類似茅臺的機會。長期的收益一定源於分子。

  主持人:陳總怎麼看?

  陳婙:我們認為影響股市的因素,在不同的市場環境下權重是不一樣的。1、股市的供需結構。新進的主流資金,結構上是大市值股票的方向。2、稀缺性。物以稀為貴,人們認為大盤股不夠稀缺,這是誤區。市場上認為的大藍籌,只有3萬億的流通市值,但中小盤股的流通市值為6萬億,同時還有很多的新增供應量——外資也更傾向大盤股。3、交易對手的配置。外資的配置透明,我們關注內資的2000多隻偏股型的公募基金的持倉度。大盤股被低配的話,安全邊際更好。4、估值。以滬深300為維度,現階段還處於低估的階段,較為安全。5、市場情緒。根據我們的研究結果,現在處於情緒值的低點,安全邊際高。

  以上五個維度會隨著人們的風險偏好的變動而調整。所有的切換並非一蹴而就,更關注價效比的投資。

  主持人:具體的倉位調換品種有哪些?

  陳婙:綜合貨幣、經濟與市場情況,我們目前更謹慎。大盤價值比大盤成長具有長期的投資意義。我們更為看好銀行、保險、地產與傳統制造業的龍頭企業。

  馮超:配置的思路還在堅持年初的方向。全球化的製造業,從去年開始,出口的資料較為樂觀。短期來看,可能是受到復甦的影響。但實際上我們透過微觀的研究發現,能夠進行全球化製造的中國製造業細分領域,具備擴大全球影響份額的機遇。不過我們現在也要注意估值。

  杜可君:首先我們更關注網際網路,特別是在這個時間點。互聯網裡的龍頭企業,受到階段性的利空壓力,對比歷史的估值區間,網際網路企業現在的估值真的很低,所以今年估值下殺的風險很小。同時在網際網路企業被全球資產定價的情況下,不會受到單一市場波動的影響。而且,網際網路的商業模式很好,具有壟斷性。

  第二個方向,中國特色的必選消費,現階段估值還不是很合適。必選消費,一定要有特定的消費場景。中國的蒸餾酒長期來看是有相應場景的,但是現階段估值還需要等待。這是一種逢低佈局的策略。

  第三個方向,在中國市場找少有的還處於增量的賽道。市場的風格投向了行業龍頭,實際上是因為很多行業已經是存量的,會有二八分化。因此需要找增量行業,即使沒有找到真正的龍頭,但是中間增速還不錯,市場也會因為容錯機制,並不會給嚴厲的懲罰。

  主持人:今年是否降低投資預期?

  陳婙:偏向更謹慎的投資。

  馮超:降低收益預期,是此時合理的觀點。但如果大家真的能夠做到降低收益預期,可能最後會有驚喜。

  杜可君:降低預期,是相對的做法。降低預期看與誰相比,長期業績一直高速成長的公司不存在,所以我們不能在2019年和2020年高收益的情況下,一直預期未來也具備高收益,這有違商業邏輯。

  如果與極度厭惡風險的人相比,他們只能接受2.5個點的銀行存款收益率,我們的預期可以提高一些。按照長期無風險收益率下滑的判斷,相當於買了40倍市盈率的公司,40年後回本。而如果現在買一個40倍收益率的股票,而且公司的每年業績還在增長,那麼長期的收益率一定是上升的。

  買股票的本質是做企業的股東,買銀行股是做銀行的股東,而把錢存銀行相當於借給銀行去做生意。而只有作為股東,才能更好地享受銀行的紅利。

(文章來源:證券市場紅週刊)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5604 字。

轉載請註明: 格雷資產杜可君、少數派陳婙、煜德投資馮超:面對高波動 與穿越牛熊的估值合理的大市值龍頭在一起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