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投資者的眼裡,股市和債市很容易出現兩極分化,股市強的時候債市就弱,股市弱的時候債市就強,這種現象也被稱為“股債蹺蹺板”。
歷史上“股債蹺蹺板”也並不是一直出現,也會有股債雙贏或者雙殺的時候,這些情況是怎麼產生的呢?今天就帶大家簡單瞭解下兩者的關係。
一、那些年,股市債市“相愛相殺”的歷史
以10Y國債收益率和上證指數為代表,回顧2010年以來我國債市和股市的大致走勢,可以發現“股債蹺蹺板”效應確實存在於特定時期,但是這一效應也並非始終穩定存在,股債雙殺和股債雙牛的時期也並不少見。
2010年至今的11年時間裡上證指數與10年國債收益率走勢近似一致的年份大致在4-4.5年左右;“股債蹺蹺板”效應較為明顯的年份僅有2012-2015年中、2016年中-2017年初以及2021年中至今。
其他時點往往表現出其中一方走牛或走熊而另一方走平的態勢,在2011年下半年、2016年中、2018年初等時期更是出現二者相向而行的情況,即出現股債雙殺或股債雙牛。
二、“股債蹺蹺板”現象是如何出現的?
有不少觀點認為,之所以會出現“股債蹺蹺板”現象,主要原因還是在宏觀經濟、企業營收等基本面上發生了變化。
基本面改善會推動企業盈利改善,對於股票來說,即使估值不變,基本面的改善也會推動股價上漲。而此時大機率會出現,企業融資需求提升,政策為了防止經濟過熱而收緊貨幣,從而推升利率水平,債券價格下跌。相反,如果基本面惡化,則股市和債市呈現相反的結果。
另外,流動性對股市和債市也具有較強的影響力,流動性寬鬆或收緊驅動資產價格上漲或下跌。股市和債市分屬於不同層級的流動性,所以股債之間流動性鬆緊不同也會導致出現“股債蹺蹺板”現象。
就當前的經濟情況來看,地產投資加速下行導致投資整體回落,消費、製造業投資、出口表現較好,基建偏弱且大體持平。
目前的股市板塊輪動較快,債市表現較弱,一般投資者可能對市場的把控較弱,可以關注一些“固收+”類基金。
由於固收+基金沒有一個固定的股債投資比例,只有一個大致的分配比例,所以靈活性更高。在股市行情較好的時候,優秀的固收+基金可以適當提高股票投資的比例,從而提高基金的收益。而在股市行情不好的時候,又可以減少股票投資的比例,增加固收類資產的投資,提高基金的穩定性。
(文章來源:工銀瑞信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