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險企第三季度合計淨利同比下滑39%

準備金計提增加、投資收益下滑、賠付增多三因素共振

四大險企第三季度合計淨利同比下滑39%

本報記者 蘇向杲

今年三季度,上市險企的業績表現又讓投資者失望了。

截至10月29日發稿,A股五大險企中,除中國太保暫未披露三季報之外,其他4家險企均已披露。具體來看,中國平安、中國人壽、中國人保、新華保險第三季度歸母淨利分別同比下滑31.2%、54.5%、36.6%、51.2%,合計歸母淨利同比下滑39.1%。當日,保險股應聲大跌,新華保險等3家上市險企股價跌幅均超5%。

回顧今年上半年,上市險企淨利還曾出現較快增速,三季報業績緣何突然變臉?據季度報告及上市險企管理層人士分析,上半年險企出現淨利較快增長的主因是適時兌現部分權益投資浮盈所致;第三季度上市險企淨利下滑,主要與準備金折現率假設更新、投資收益下滑、賠付提升等三大原因有關,不同上市險企受影響的程度各有側重。

上市險企淨利大幅下滑

三季報顯示,今年第三季度,中國平安、中國人壽、中國人保、新華保險的歸母淨利分別為236億元、75億元、39億元、14億元,同比下滑均超過30%。

關於淨利下滑的主要原因,中國平安提到“主要受資本市場波動影響”;中國人壽稱“傳統險準備金折現率假設更新”所致;中國人保源於“賠付支出、提取準備金同比增長等因素”;新華保險則“主要受會計估計變更的影響”。

整體來看,準備金計提增加、投資收益下滑、賠付增加等是險企利潤下滑的三大主要影響因素。其中,有3家險企提到準備金計提的影響。

由於人身險合同期限普遍較長,尤其是重疾險、傳統壽險等險種,存續期甚至長達數十年,因此,保險公司需要從保費中計提一部分資金,以應對賠付、退保、給付等支出。

準備金計提多少是透過保險精算評估出來的,評估依據是折現率、死亡率、發病率、費用、保單紅利、退保率等精算假設。由於這些假設會根據生命表、投資收益等因素變動,因此準備金計提也會出現相應變動。

以新華保險為例,今年三季報顯示,公司以資產負債表日可獲取的當前資訊為基礎確定包括折現率、死亡率、發病率等精算假設,以計量資產負債表日的各項保險合同準備金,本項會計估計變更增加壽險責任準備金24.67億元,增加長期健康險責任準備金63.8億元,減少2021年前三季度稅前利潤合計88.47億元。

除準備金增提的影響之外,投資下滑、賠付增長也將對上市險企淨利形成負面影響。中國平安提到,第三季度淨利下滑受到“資本市場波動影響”,前三季度淨利下滑主要受公司對華夏幸福相關投資資產進行減值計提等調整的影響。中國人保則表示,因車險賠付率上升等原因,導致賠付支出增加,影響了公司的淨利增速。

負債端與投資端持續承壓

瞭解決定保險股業績增長的主要邏輯與影響因子後,就能根據當前上市險企的發展現狀,預測今年四季度乃至明年的業績增速,這也是投資者對保險股最關心的話題之一。

不過,從上市險企高管及券商研究員的觀點看來,儘管今年以來保險股持續走低,保險指數年內已下跌37%,但作為行業基本面的負債端與投資端還未有觸底反彈的跡象。

從負債端最新月度資料來看,目前行業保費依然處於下行通道。9月份,人身險保費方面,中國人壽、平安人壽、太保壽險、新華保險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同比負增長;產險保費方面,人保財險、平安產險、太保產險也出現同比負增長。

今年以來,保險業保費持續負增長的一大重要原因是,保險產品作為可選消費品,在經濟下行或居民消費水平下降之際,保費增速會受到明顯衝擊,這也是保險股的週期性所在。

中國人壽總裁蘇恆軒分析認為,受疫情影響,居民對長期大額支出以及非必需品方面的開支更加謹慎,也就是花錢更謹慎了。因此,壽險行業面臨不小壓力。

中國平安也在三季報中提到,當前國內疫情多點散發,疊加汛情等自然災害衝擊,經濟恢復的基礎仍需進一步鞏固,居民消費水平環比下降,對公司長期保障型業務仍有一定影響。

尤其是保費增速下滑後,壽險代理人加速流失,消費者對保險產品的價效比要求提升,諸多負面影響均對壽險業形成負面反饋。在諸多內外部因素共振下,保險公司需要加速轉型應對。但是,目前保費市場份額較高的險企均為大型險企,有些“船大難調頭”。在國內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佔保險業保費收入超七成的壽險業要想盡快觸底反彈,難度不小,仍需更多時日。

華金證券分析師崔曉雁等券商研究員也認為,在負債端,9月份保費資料持續承壓,拐點仍未顯現;在資產端,長端利率仍處於下行通道。因此,建議投資者密切關注代理人、開門紅、長端利率等先行指標,及時捕捉保險行業的拐點何時出現。(證券日報)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846 字。

轉載請註明: 四大險企第三季度合計淨利同比下滑39%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