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市新規施行一週年:23家公司退市 “保殼炒殼”或成明日黃花

中新經緯12月28日電 “史上最嚴退市新規”施行即將滿一週年。截至12月27日,A股今年已有23家公司退市,數量較2020年略有增加,被實施風險警示的公司也有所增多。多位接受中新經緯採訪的業內專家均表示,隨著A股全面推行註冊制提速,未來A股退市企業數量或將繼續增加。

不僅如此,專家指出,退市新規對透過粉飾報表、增加營收、資產轉讓等操作以“保殼”的行為形成了針對性打擊,“保殼”的難度將持續增大。

退市新規施行一週年:23家公司退市 “保殼炒殼”或成明日黃花

23家公司離開A股

2020年12月31日,滬深交易所分別釋出新修訂的《股票上市規則》,其中,修訂了財務指標類、交易指標類、規範類、重大違法類退市標準,重要修訂包括新增“連續20個交易日每日股票收盤總市值均低於3億元”的市值退市指標,取消暫停上市和恢復上市環節,退市整理期縮短為15個交易日,同時取消交易類退市情形的退市整理期設定等。

上述修訂進一步完善了退市標準,簡化了退市程式,並加大了退市的監管力度,有市場人士將其稱為“史上最嚴退市新規”。彼時,有相關專家預測,隨著退市新規的落地,2021年A股市場上市公司退市的數量或出現明顯增長,IPO發行與退市的比例向國際成熟資本市場靠攏。

中新經緯注意到,相較於2020年A股有20家企業退市,今年A股的退市數量有所增加。據Wind資料,截至目前,A股年內已有23家公司退市。其中,7家公司的退市原因是觸發“一元退市”標準,8家為連續3年及以上虧損,3家為吸收合併。

對此,川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所長陳靂在接受中新經緯採訪時指出,隨著退市新規的出臺、退市制度的完善,將加速出清現有經營不善的企業,促進A股上市公司退市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常態化。

不過,仍有市場觀點認為,從數量上看,退市新規釋出後,A股退市企業的數量並未出現激增,尤其是在2021年新股發行市場欣欣向榮的背景下。據Wind資料,截至12月27日,A股市場共有515只新股上市,而2020年,A股上市數量為437家。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田軒向中新經緯指出,從目前整體退市率來看,A股市場與成熟資本市場確有差距。

田軒分析稱,A股退市難的原因在於強制退市標準仍顯溫和,退市執行力度不夠,流程仍需簡化。陳靂則向中新經緯表示,退市新規於2020年12月出臺,部分企業可以透過各類手段增加營收,從而規避退市。

中新經緯注意到,Wind資料顯示,截至12月27日,A股上市公司中有48家企業2021年扣非後淨利潤、營業收入及去年該組合指標均低於一億元人民幣,50家企業2021年最新淨資產為負值,94家企業近一年資訊披露、運作存在重大缺陷。

A股“不死鳥”何去何從?

在退市新規出臺後,有專家指出,相關配套制度仍待繼續完善健全。就在今年11月份,滬深交易所又分別釋出了《營業收入扣除指南》(下稱《指南》),在總結2020年上市公司年報營業收入扣除情況和監管經驗的基礎上,在此前釋出的相關細則的基礎上進一步最佳化並修訂了營業收入扣除標準。業界人士認為,這份指南的主要目的是精準打擊空殼公司,促使上市公司把業績做優,更標誌著退市制度的進一步完善。

中新經緯注意到,進入12月以來,已有*ST嘉信、*ST華昌、*ST濟堂、*ST新億、*ST金剛等多家公司先後釋出了可能被終止上市的風險警示公告。

此外,相較於2020年,被實施風險警示的公司有所增多。據企業預警通統計,截至12月27日,A股*ST股(實行退市風險警示)共有104只,ST股(實行特別處理、實行其他風險警示)77只。有業界人士認為,對上市公司股票實施退市風險警示,旨在向投資者警示公司目前面臨的退市風險情形,提醒投資者在股票交易時充分關注公司經營風險,進行審慎決策。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ST類公司經營情況並未改善,但卻接連拿下漲停板。Wind資料顯示,2021年年初至今,在A股上百隻風險提示股票中,有20只股票的區間漲停天數在50個交易日及以上,60只股票的區間漲停天數在30個交易日及以上。

對於風險提示股票頻被炒作的現象,田軒指出,關鍵原因在於退市機制和配套制度尚不夠完善,對於需出清的“殭屍企業”容忍度依然很高,未來市場流動性需要進一步加強。

由於“殭屍企業”難除,每到臨近年末,往往會出現一年一度的“保殼大戰”。根據Wind資料,近一個月內, 31家風險警示股票釋出了161條和重整有關的公告。田軒稱,退市新規新增ST、*ST風險警示安排,其本意是清除空殼公司,但是在實操中,上市公司透過重整、控制權變更等“保殼”操作不斷。

不過,在田軒看來,退市新規的出臺,已經對靠粉飾報表、增加營收、資產轉讓等操作的“保殼”行為形成了針對性打擊,“保殼”的難度將持續增大。隨著後續配套制度的健全,市場優勝劣汰生態將逐步完善,“殼資源”價值進一步走低,“保殼”的趨勢將不再突出,必要性也會弱化。

對於上述“ST概念股”的未來治理方向,田軒表示,期待進一步強化退市標準、簡化退市流程、加強退市執行、暢通退市後企業融資途徑,早日實現A股“不死鳥”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除了保殼、炒殼等問題,在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看來,儘管新規在防止企業的財務報表重組造假方面頗有成效,但是仍有部分漏洞需引起各方重視。

新修訂的《上市規則》取消了暫停上市、恢復上市的環節,為退市公司重回主機板市場提供了更多便利。上交所2020年12月31日釋出的《上海證券交易所退市公司重新上市實施辦法》對終止上市公司的重新上市條件進行了規範,例如,最近3個會計年度淨利潤均為正數且累計超過人民幣3000萬元,淨利潤以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前後較低者為計算依據;最近3個會計年度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累計超過人民幣5000萬元,或者最近3個會計年度營業收入累計超過人民幣3億元;最近1個會計年度經審計的期末淨資產為正值。

董登新等業內專家的擔憂在於,“重新上市”相關條款相當於又給退市的垃圾股開了綠燈。允許垃圾股低門檻重新上市,實際上有悖於資本市場的優勝劣汰。

“只有封堵了重新上市的制度漏洞,投資者才會用腳投票,真正培養投資者的風險意識,同時發揮‘一元退市’標準的作用,這對於股市的資源配置功能非常重要。”董登新如是說。

退市企業數量或繼續增加

針對資本市場2022年的改革重點,今年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明確提出要“全面實行股票發行註冊制”。對此,多位接受中新經緯採訪的業內專家均表示,隨著A股全面推行註冊制提速,未來A股退市企業數量或將繼續增加。

在田軒看來,短期內,全面註冊制真正實施落地之後,發行稽核效率將會大幅度提升,新股上市數量將會急劇增加,而A股退市趨勢將表現為三個特點:一是退市常態化;二是退市結構改善,市場化退市為主,監管強制退市為輔,二者相互補充,與註冊制形成“吐故納新”的良性迴圈;三是退市配套健全,監管機構、政府部門、中介機構等協調一致,保障退市前、中、後工作的穩步進行。

而從中長期來看,隨著註冊制的實施,一二級市場的估值價差將會縮小,隨著退市制度的逐步完善,退市流程及後續環節的逐步成熟,市場出清將會逐步常態化,市場將處於一種健康、平穩的執行狀態,市場“入口”與“出口”數量趨於平衡態勢,上市企業數量維持在一定範圍內。

陳靂同樣認為,A股退市機制的革新與完善,將促進上市公司專注主營業務發展,減少透過各種手段保殼的現象。同時,低質企業將得到及時清退,有利於促進A股市場發揮資源配置機制,穩定健康運營。

對於未來的相關配套機制建設,田軒表示,目前的配套機制對於投資者權益保障不足,對於上市公司退市後的生存困難問題沒有完備的解決機制,因此,下一步需要加強退市新規的執行力度,持續完善退市制度。

經濟學家劉紀鵬則指出,可以借鑑成熟證券市場經驗,依據相關法律法規制定中國A股股票“做空機制”,同時完善配套機制,讓其充分發揮調節證券市場的功能。 (高鉑寧 林堅)

編輯/田野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183 字。

轉載請註明: 退市新規施行一週年:23家公司退市 “保殼炒殼”或成明日黃花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