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朱昌俊/中國青年報】;
中國青年報12月2日訊息,近段時間,旅遊景區的商品價格問題,再度受到網友熱議。不久之前,先是有遊客在普陀山景區,因為“一頓飯花了1900元”把店家送上了熱搜,然而,官方調查結果顯示:飯店明碼實價,並不存在“宰客”現象,涉事遊客事後要求飯店讓利未達預期,這才提出了相關投訴。最近兩天,“雪鄉烤腸賣15元一根”的話題又引發了關注,當地媒體為此發表的一篇題為《嘆一聲雪鄉“竇娥冤”》的辯護文章,一時間也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
景區內1900元一頓飯,15元一根烤腸,到底貴不貴?答案可能因人而異。不過,從這兩起事件引發的輿論反應上看,公眾其實也能理解旅遊景區存在一定的商品溢價。其中,“15元烤腸”事件受到的質疑,主要是由相關辯護文章中的不當措辭所引發,而非價格本身,考慮到雪鄉的特殊市場環境,多數消費者並非不能接受15元一根的烤腸;普陀山景區內1900元一頓飯的情況,雖然一度引發了不少爭議,但在當地相關部門介入調查、還原細節之後,關心此事的公眾也普遍對商家表示了同情與理解。
此前,包括雪鄉在內,許多旅遊景區都曾因為商品或服務的定價嚴重虛高,被消費者冠以“宰客”之名。然而,消費者並非只圖便宜,不分青紅皂白,景區內的商品或服務價格是否合理,消費者心中自有一杆“公平秤”。在多年市場經濟薰陶下,多數消費者能夠接受景區的適度溢價。不過,當有消費者對特定商品或服務的價格提出質疑時,商戶和旅遊主管部門也應及時作出相應的調查與釋疑工作。面對遊客的投訴和反饋,不論相關投訴是否合理,景區管理方都應積極應對,給遊客一個令人滿意的答覆,而不能先入為主地將投訴視為“惡意找茬”,進一步激化矛盾。
適度溢價的“適度”到底如何把握?答案還需從相關法律法規與大眾觀感中一併尋找。對此,《黑龍江省制止不正當價格行為和牟取暴利條例(2018年修正本)》規定:如果某一商品或者服務的價格,超過同一地區、同一期間、同一檔次、同種商品或者服務的市場平均價格的合理幅度,就屬於“牟取暴利”。根據這一規定,監管部門對“合理幅度”的界定,直接決定著特定商品或服務價格是否合規,而這個“合理幅度”,自然也要接受市場和公眾的評判。
在一個正常、開放的市場中,“合理價格”其實並不需要專門界定。只要市場的“無形之手”仍在正常運作,消費者有用腳投票的自由,商家的自主定價自然會趨於一個相對合理的水平。不過,相比之下,旅遊景區確實具有一定特殊之處。在旅遊景區內部,市場相對封閉,競爭相對有限,即便不考慮景區內經營場所租金等經營成本更高,導致商品價格一般要高出正常價格,商戶也存在串通漲價、形成價格壟斷聯盟的可能。在這種情況下,地方監管部門還需在必要的情況下,適時使用“有形之手”對市場加以規範,以此補全市場調節機制的不足。
值得注意的是,合理運用“有形之手”,並不等於政府可以憑著感覺隨意調控價格。仍以雪鄉為例,在此前的“九個月磨刀,三個月宰羊”事件發生後,雪鄉監管部門對當地旅遊市場價格開展了多輪規範行動,除了要求嚴格執行明碼標價規定,還對景區內的酒店和部分旅遊專案進行了最高限價。但是,調整之後的價格,還是引發了“定價過高”的質疑,導致雪鄉人氣受到了持續性的影響。這告訴我們:監管部門在規範景區價格時,不能僅憑行政理性作決定,也要對市場環境加以調研,如此才能讓消費者買賬。
說到底,作為特殊場域的景區,其商品和服務的價格規範,更加考驗監管“有形之手”與市場“無形之手”配合的默契程度。從本質上講,任何景區的商品和服務定價,長遠來看,最終都要以消費者的評價為準繩。倘若忽視了這一點,景區恐怕難免受到市場的“報復”。
(原題為《雪鄉的烤腸能不能賣15元一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