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國際關係與戰略研究所網站3月15日發表題為《全球糧食安全風暴即將到來》的文章,作者為塞巴斯蒂安·阿比斯。全文摘編如下:
新冠疫情大流行幾個月來惡化了世界上最脆弱人口的溫飽問題。隨著經濟危機的擴大,這一趨勢可能會加劇。更為重要的是,2021年的潛在風險是全球農業供給萎縮。中短期內出現了多個戰略性問題。
糧食:維繫和平要素
首先要提醒一個從歷史得出的經驗:農業和糧食是維繫和平的要素。當其在某一空間、某一時期、某實體內部出現缺失的時候,地緣政治的不穩定和人類遭遇的困境就會顯現。
全球人口最近50年來翻了一番。更多的嘴要吃飯,來自這些消費者的要求也就更多。1990年到2010年間中產階層的暴增強化了洲際間的相互依賴,同時醉心於自由的各國想要在一整年中都可以獲取一切農產品。由此就需要使供給接近需求,因為極少有地區可以做到生產大量食物。雖然所有國家都有農業,但農產品的產量、種類等則極其不同。我們由此看到的是,為了滿足消費者而出現了食品體系的全球化。在90%的食品依然留在本地和本國的情況下,其餘部分都國際化了。一些產品(異國風味水果、穀物、糖、大豆、咖啡、奶等)的全球化市場之路甚至極為顯著,因為種植這些產品的地區少,而全球都要消費它們。
疫情:加劇返貧危機
地理和社會經濟方面的不同導致全球各地農業生產和消費趨勢是碎片化呈現的。儘管總是要強調這一點,但2020年的局勢總體上充滿矛盾。
一方面,得益於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有利的全球農業收穫,農業供給方面是強勁的。極端氣候導致的災難極少、基礎農產品的國際貿易和國際價格相對穩定。但是自2020年夏季以來,市場開始緊張而基礎產品的通脹變得顯著,這尤其體現在糖、油和穀物產品上。
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全球食品價格指數在2020年4月到2021年3月之間增長27%。這是2014年以來的最高水平。漲價尤其和一些不得不依靠進口從而保證本國糧食安全的國家進行的大規模採購有關。隨著價格上揚、物流和海運成本增長,一些農業國為保護本地市場而威脅出口禁運,很多購買者的想法則是加速競賽從而保證產品不短缺。在此基礎上還有新冠疫情對產品分配流通帶來的影響以及有時出現的勞動力不足。
在生產鏈的另一頭則是受到新冠疫情多重危機波及的消費者。首先,全球1/9的居民受到饑荒打擊。糧食計劃署負責人指出,饑荒每天殺死的人要比新冠病毒還多,而消除這種悲劇的最佳疫苗就是食物。最近一份報告預測,新冠疫情將多導致超過1.6億人陷於極端貧困。不要忘了,貧窮從來都會導致饑荒和營養不良。這種普遍性的現實在歐洲也是存在的。2021年初以來,有約210萬法國人因此在接受食品援助,這其中有一半人獲得援助的時間不足一年。
農業:重回核心位置
同2020年相反,在未來可能出現新的疫情變化的情況下,全球農產品和食品體系的主要平衡是否能得以支撐很難下結論。無論農業還是衛生領域,危機的形態從未一致。但我們可以由此更明確地區分什麼是多餘的,以及什麼是超越時代的、我們所有人每天都要面對的利害關係。
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在農業領域“放下武器”。一些國家(俄羅斯、美國)甚至將農業置於內部韌性和外部影響的核心位置。新冠疫情也喚醒了一些此前低估農業價值的國家。
在當下有關歐洲在戰略自主和主權方面的討論中,食品安全是其中的一個優先關注項。歐洲大陸透過共同市場、規則和經濟手段,用超過半個世紀的時間打造了歐洲共同農業政策。現在農業重新在歐洲大陸的議事日程中排在前列。
目前的衛生和社會經濟景象看起來還無法清晰化。糧食安全的脆弱性在未來數月或數年間加劇的風險是真實存在的。此外,全球有半數人口依然需要將其超過一半的收入用於吃飯。在全球層面,能做到吃東西只看質量不看價格的人是非常稀少的。未來如何保障所有人對高質量食品的獲取是一個大問題。
農業領域本身也存在同樣的問題:最佳化生產、維護生態系統,有助於長期提供健康的糧食。在修復地球的同時如何持續生產?這涉及眾多領域,而新冠疫情將之嚴重複雜化了。
來源:參考訊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