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財富》雜誌網站1月29日文章,原題:“脫鉤”時代,企業需要新的中國戰略 雖然美國領導層已發生變化,但美中這兩個經濟大國間的貿易緊張關係似乎不太可能在短期內恢復。人們還越來越擔心這種緊張關係可能影響其他貿易伙伴,如澳大利亞。 因此,大多數跨國企業管理層都在思考一個關鍵問題:在一些人斷言“脫鉤”的世界形勢下,我們如何把握中國?
市場視角:中國是增長引擎 疫情出現後,中國是唯一復甦的大市場,也可以說是當今世界唯一的增長引擎。全球10大購物中心,中國就佔了3個;中國的啤酒消費市場比美國和德國都大;疫情前,中國的奢侈品銷售額佔全球的1/3,現在這一比例更大了。中國還位於世界銀行確認的多個領域營商便利度改善的10大經濟體之列。
在商業模式創新和明智的市場進入策略方面,中國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電動汽車行業和相關充電基礎設施的平臺化合作,是中國遙遙領先於世界其他國家的另一個商業模式創新例子。
技術視角:中國是數字化的全球力量 據最新估計,中國每年研發投入約為5300億美元。這一數字過去20年間增長了13倍,目前僅略少於美國。持續的投資使中國成為全球科技競賽的有力競爭者,主要是人工智慧、數字化、太空探索和高階製造等核心領域。
波士頓諮詢公司和麻省理工學院(MIT)釋出的2020年人工智慧報告顯示,與西方企業相比,中國企業在人工智慧的應用方面領先,這是因為中國企業存在一個龐大的數字生態系統,並且參與了相關的本地平臺,使其能夠迅速擴大規模。
製造業視角:不斷變化的供應鏈角色 可以說,中國是擁有高素質製造業勞動力最多的國家,擁有1億多工人和強大的基礎設施。中國的工資上漲以及政府提出的優化出口的政策目標,對跨國公司來說是一些訊號,意味著它們應專注於利用中國進行更高階的製造,同時將低端製造業轉移到世界其他地區。
就市場規模和增長潛力而言,中國實在是太大、太重要了,不容忽視。從這個角度來看,地緣政治上的“脫鉤”並不意味著退出中國。相反,跨國公司應加倍計劃挖掘中國國內市場的增長潛力。從製造業的角度來看,確保本地供應鏈的可擴充套件性,以高效的方式滿足中國國內需求至關重要。
從市場角度看,中國可以為其他國家提供很多東西,特別是在創新商業模式、產品開發理念以及嘗試新細分市場和類別的機會方面。例如雀巢公司的“剝皮香蕉”雪糕,該產品在中國市場開發後,成功地輸出到其他地區。許多西方零售商都在積極研究和學習淘寶、京東等中國本土電商先行者的模式。
總之,中國市場很大,很有活力,商機也很多,任何全球性公司的管理層都不能忽視。(作者弗朗索瓦·坎德龍等,陳俊安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