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釋出的11月份資料顯示,我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進一步反彈至3.8%。工業生產好於預期,得益於出口堅挺、能源保供等因素支撐。11月份,手機、積體電路等工業品生產保持較高景氣水平,電力、熱力等供應規模明顯提升,一度受晶片短缺影響的新能源汽車產銷量更是創下了歷史新高。
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工業穩,則經濟穩。今年以來,我國工業生產克服了新冠肺炎疫情、汛情、部分能源及原材料供應偏緊等不利因素,總體延續了穩定復甦態勢。特別是進入四季度以來,在能源保供穩價、政策紓困等疊加發力下,工業生產恢復進一步加快,為宏觀經濟保持穩定執行做出重要貢獻。
但也要看到,工業經濟的恢復仍然不穩固、不均衡,行業、區域及企業之間的結構性分化態勢仍在擴大,原材料價格上漲對下游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帶來的成本衝擊持續顯現,外貿進出口也面臨高位回撥。此外,居民消費和投資恢復滯後、能源要素約束趨緊、產業鏈供應鏈關鍵環節受阻等,也給工業經濟恢復帶來較大影響,市場預期有所回落。
綜合來看,明年我國工業經濟仍將承壓前行,工業生產應在保持“穩”的基礎上適時適度求“進”,努力平衡好短期應對和中長期發展的關係。一方面,短期內要妥善應對疫情多點散發對工業生產造成的衝擊,努力保持工業生產的平穩有序;另一方面,中長期要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
穩定工業經濟增長,要打通堵點卡點,確保工業經濟迴圈暢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在暢通國內大迴圈,重在突破供給約束堵點,重在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對於工業經濟來說,應努力做好“三穩”,即穩供應、穩價格、穩產業鏈供應鏈。穩供應,就是要紮實推進能源安全保供;穩價格,就是要增加大宗原材料市場有效供給,靈活運用國家儲備開展市場調節;穩產業鏈供應鏈,就是要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促進產業鏈供應鏈貫通發展。
穩定工業經濟增長,要挖掘需求潛力,拓展工業發展新空間。需求收縮是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三重壓力之一,也是影響工業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擴大有效需求,是拓展供給空間的重要途徑,而供給空間的提升離不開有效投資的支撐。對此,要加快推動重大專案落地實施,推進重點領域企業技術改造,培育消費新模式新業態,深挖消費潛力,穩住外資外貿穩中向好的基本盤。
穩定工業經濟增長,要完善工業發展環境,提高政策支援精準性。良好的發展環境是工業經濟應對外部衝擊、實現穩定增長的重要抓手,而精準有力的政策扶持,是推動工業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引擎。在這個過程中,既要注重發揮財政金融、產業發展等各類政策的組合疊加效應,也要切實調動工業企業自身的積極性、主動性,形成政府、市場的雙輪驅動效應。
穩定工業經濟增長是推動工業高質量發展的前提,要充分利用好當前工業經濟穩中有進的視窗期,妥善把握好政策實施的時機和力度,統籌處理好短期目標與長遠目標之間的關係,真正推動工業發展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顧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