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經理“成神”以後:基民直接“指導”投資 渠道電話“轟炸”

  “我只是個普通人,他們卻把我捧成了神。”這是某明星基金經理的心聲。

  今年以來,面對A股顯著分化行情的考驗,不少久經沙場的基金老將承受著極大的心理壓力。7月,滬上某基金經理在朋友圈“怒懟”保險資管,此後道歉並最終離職;9月,某百億級基金經理稱其交易許可權被公司關閉,後來雖然拿回了交易許可權,但此事也一度引發軒然大波;另有某明星基金經理管理的產品分別增聘了基金經理,原因是該基金經理出現了抑鬱的情況。

  當投資風格和基金業績遭遇市場“逆風”考驗,曾經被捧上“神壇”的基金經理們該如何化解壓力?提供心理疏導服務、拉長業績考核期、建立完善的公司組織架構……海外資管機構的經驗或許可以提供參考。同時,在業內人士看來,基金行業自身也需克服快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弊端,營造一個良性、健康的投資環境。

  道歉聲一片

  “今年是我從業以來最艱難的一年,投資難度甚至超過了2018年。我感到非常愧疚,沒能為投資者賺到錢。”張林(化名)坦言。張林是某中型基金公司的基金經理,他在A股市場摸爬滾打多年,長期業績較為優異,沒想到在2021年遭遇了業績滑鐵盧。

  張林所遇到的情況只是一個縮影。今年以來,受分化行情影響,基金首尾業績罕見地相差超過100個百分點。在基金業績排行榜前列,曾經備受投資者追捧的明星基金難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不少“新面孔”。

  例如,截至11月5日,“千億頂流”劉彥春管理的景順長城績優成長、景順長城新興成長等6只基金今年以來虧損幅度均超過10%。另一位“千億頂流”張坤管理的多隻基金今年以來收益也告負。此外,富國基金朱少醒管理的富國天惠成長混合、中歐基金葛蘭管理的中歐醫療健康混合、廣發基金劉格菘管理的廣發科技先鋒混合等基金今年以來也均未獲得正收益。

  面對短期業績壓力,無論公募還是私募,多位明星基金經理相繼公開道歉。有人在社交平臺上釋出長文深表歉意。例如,3月,嘉實基金百億級基金經理歸凱寫道:“我們希望努力做到控制回撤,但整個核心成長類資產波動比較大。我們也深感抱歉,整個基金回撤比較大。”

  7月,東方港灣創始人但斌坦言:“從業29年,東方港灣成立17年多,2021年算是又經歷了一次考驗。今年除了美股正貢獻,A股與港股都是負貢獻。”

  交銀施羅德基金百億級基金經理王崇在基金半年報中表示,從上半年來看,組合內個別重倉股跌幅較大。“我們向基金份額持有人表示深深的歉意。我們錯過了如新能源(車)等熱門行業的大幅上漲行情,我們一直在深刻反思。”

  “上半年,鵬華新興產業基金業績整體極差,幾乎是本基金成立以來最差的一段時間。回顧半年的操作,我們幾乎在頂部賣出了一些公司,這些公司過去幾年給組合帶來很高收益,但階段性盈利增速已經到達一個瓶頸,且市場預期仍然較高。另外一些基本面發生變化的公司,雖有一定虧損,但我們及時做了止損。導致上半年業績落後主要是現有持倉的公司。”鵬華基金百億級基金經理梁浩在半年報中稱。

  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

  過去幾年,我國基金行業享受著“天時、地利、人和”的優越環境。伴隨監管層大力推動權益類基金髮展、專業投資者定價能力提升、“炒股不如買基金”理念深入人心,公募行業大踏步發展。

  據統計,2020年共成立1435只基金,合計募集資金約3.16萬億元,較2019年分別增長了38%和122%,創下公募基金成立以來的歷史新高。與此同時,2020年新成立的百億級基金高達40只,再度刷新歷史紀錄。這一趨勢在今年得到了延續,今年前十個月,新發基金數量高達1484只,超過了去年全年總和。

  不過,隨著新發基金規模不斷增長,市場上逐漸出現了刻意追求熱點、過度營銷等問題。在濃厚的“造星”、“追星”氛圍中,基金收益預期不斷抬升,一個接一個的爆款基金,更是將不少基金經理推向了百億甚至更高級別基金經理的寶座。資料顯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有50位基金經理在管資金規模超過300億元。

  今年以來,A股市場演繹顯著的結構性行情,是否押對熱門板塊,在基金業績上有著“冰火兩重天”的直觀反映。當投資風格和基金業績遭遇市場“逆風”考驗,曾經被捧上“神壇”的基金經理們,往往也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一方面,基金經理的管理規模存在一定邊界已成為業內共識。有基金分析人士表示,管理規模一直被視為業績的敵人,面對基金規模短時間內暴增,基金經理和基金公司的管理能力將遭遇前所未有的考驗。“今年以來市場風格主要聚焦在成長板塊,比如新能源,一旦基金經理的組合與市場風格不符,且基金規模偏大,基金經理會很難調倉,短期業績必然不會理想。”

  另一方面,基民和銷售端也在向基金經理傳遞壓力。在網上的基金論壇上,一旦基金短期業績不理想,就會出現基民對基金經理的指責,甚至有基民直接“指導”基金經理如何投資。還有某消費主題基金因重倉茅臺、格力等股票導致淨值不斷下跌,遭遇渠道經理“喊話”,質疑基金經理為何不配置新能源股。

  “我每天都會收到來自渠道方的簡訊轟炸,這給我的投資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滬上某基金經理稱。

  第三方基金代銷機構的快速發展也為投資者提供了發言的平臺,但從當前上述平臺的基金討論區來看,往往是罵聲一片,在某種程度上放大了基金的短期漲跌情況,加大了基金經理所面臨的壓力。“我以前還會看基金評論區,現在不看了。今天漲了,投資者高呼‘YYDS’(永遠的神);明天跌了,就會罵基金經理偷吃收益,搞老鼠倉。”華南某基金經理苦笑道。

  營造良性健康的投資環境

  基金經理遭遇心理壓力怎麼辦?此前大火的美劇《億萬》頗具參考意義。在劇中,女主角溫迪是Axe集團的心理諮詢師。面對風雲變幻的資本市場,不少基金經理遭遇打擊後“頭痛欲裂”,正是溫迪的心理輔導,讓他們釋放了內心的負面情緒,得以冷靜地面對市場。

  某全球資管巨頭便在公司中設定了“溫迪”一角。“公司為我們購買了心理諮詢服務,對方是專業的心理諮詢師,可以24小時提供服務,然後公司內部也會組織很多團建活動,這些都有助於我們釋放壓力。”該公司一位股票基金經理稱。

  在這位基金經理看來,與內資機構相比,外資機構基金經理的壓力相對較小。“我們的考核週期比較長,通常是3到5年,而且獎金和這一考評機制密切掛鉤。任何基金經理都有自己擅長的領域和投資風格,這就意味著其投資業績必然會在不同的市場環境中有所起落。基於對基金經理的充分信任,公司的考評機制也會相對客觀。”

  他認為,基金公司的利潤來自規模,如果基金賣不掉或者被大量贖回,公司會面臨很大壓力。實際上,海外機構在過去數十年的歷史中,也曾出現過銷售端將壓力傳導到投資端的情況。透過解決類似問題,這些公司逐漸在組織架構上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備的方案,讓基金經理在保持投資動力的同時,不去承受過度的壓力。

  多位業內人士認為,對我國基金行業而言,營造一個良性、健康的投資環境已迫在眉睫。知名基金經理餘海豐在其公眾號中建議:首先,管理人在市場情緒高漲的時候,減少或者控制基金的發行規模。市場情緒高漲時發行產品相對容易,但想獲得好的收益卻有難度,這兩者之間有著天然矛盾。其次,無論是機構還是個人投資者,需要永遠記住“買者自負”。投資經理應該承諾兢兢業業、盡心盡力,但如果收益不甚理想,投資者需要自行承擔,指責和謾罵毫無意義。最後,投資經理需要客觀看待自己的過往成績,不要把市場的貝塔誤以為是自己的阿爾法。當市場走勢與自己的投資策略或持倉出現嚴重差異時,要冷靜分析自己和市場的距離,不應簡單地將其歸結為市場不理性,同時也要放鬆心態,避免過度焦慮。

(文章來源:上海證券報)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077 字。

轉載請註明: 基金經理“成神”以後:基民直接“指導”投資 渠道電話“轟炸”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