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市銀行三季報披露完畢,除了傳統的各項經營業績指標外,不少銀行還紛紛披露綠色金融的相關業務資料。中國證券報記者梳理資料後發現,今年前三季度多家銀行綠色貸款餘額環比增速超20%。不少銀行還結合自身的經營特色,在綠色貸款之外拓寬了綠色金融服務體系。業內人士指出,當前我國綠色金融發展迅速、前景廣闊。
綠色貸款餘額顯著增長
從上市銀行披露的綠色貸款餘額情況來看,截至三季度末,建設銀行綠色貸款餘額為1.82萬億元,較上年年末增加3732.08億元,增幅為25.78%;農業銀行綠色信貸餘額為1.62萬億元,比今年年初增長26.8%;中國銀行境內綠色貸款餘額突破1.1萬億元(人民銀行口徑),比今年年初增長25.16%;郵儲銀行綠色貸款餘額3467.43億元,較上年年末增長23.42%。股份制銀行方面,截至三季度末,平安銀行綠色信貸餘額為531.4億元,較上年年末增長134.3%;浦發銀行綠色信貸餘額為3063.67億元,其中長三角區域綠色信貸餘額1226.3億元,佔全行綠色信貸餘額的40.03%。城、農商行方面,截至三季度末,上海銀行綠色貸款餘額264.47億元,較上年年末增長145.17%;南京銀行綠色金融貸款餘額931.65億元,較上年年末增加256.94億元,增幅為38.08%;江陰銀行綠色信貸規模則較上年年末增長22%。
在加碼綠色貸款的同時,不少銀行理財子公司也紛紛發力理財產品開發,拓寬資產管理端的綠色金融服務。平安銀行披露,該行理財子公司平安理財緊跟國家重大戰略規劃,以支援“碳達峰”“碳中和”、踐行綠色金融為戰略方向,搭建ESG(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投研體系,積極研發ESG投資理財產品。
此外,許多銀行還積極參與綠色債券發行、承銷。以浦發銀行為例,該行今年前三季度共承銷綠色債務融資工具及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合計119.8億元,其中綠色債務融資工具承銷金額84.8億元;滬農商行首單綠色超短期融資券主承銷專案已然落地。
打造綠色金融服務體系
除了提供資金投放支援外,銀行還藉助自身在金融科技方面的優勢,幫助企業在經營、管理端提質增效,升級打造了各具特色的綠色金融服務體系。
以平安銀行為例,該行透過發揮金融科技和綜合金融的優勢,為眾多行業中的優質企業提供了綠色金融支援,如為企業提供先進的供應鏈金融、智慧財司管理、物聯網應用等金融科技服務,幫助企業在綠色轉型發展中提升管理效率。同時,透過複雜投融的產品創新模式,為大型央國企、民營龍頭上市公司在可再生能源建設中提供綜合金融解決方案。
在業務流程創新和特色品牌打造方面,郵儲銀行披露,該行已成為氣候相關財務資訊披露工作組(TCFD)支援機構;民生銀行將綠色金融與客戶基礎服務形成有效結合,並持續迭代升級碳金融服務體系;浦發銀行則聚焦“雙碳”目標,打響“浦發綠創”品牌。
除了銀行自身加碼綠色金融服務外,監管層也在釋放積極訊號鼓勵綠色金融發展。在日前舉辦的2021金融街論壇年會上,央行行長易綱指出,支援綠色低碳發展是未來一段時期金融領域的重點工作,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可發揮巨大作用。正在研究推出碳減排支援工具,向符合條件的金融機構提供低成本資金,支援清潔能源發展,強化能源總體的供應能力。
綠色金融仍處起步階段
從全行業資料來看,金融機構綠色貸款增速正在提升。央行日前公佈的三季度金融機構貸款投向統計報告顯示,2021年三季度末,本外幣綠色貸款餘額14.78萬億元,同比增長27.9%。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間接碳減排效益專案的貸款分別為6.98萬億元和2.91萬億元,合計佔綠色貸款的66.9%。
對於目前國內綠色金融發展的現狀,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李廣子表示,金融機構的綠色轉型總體上取決於經濟的綠色轉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當前我國綠色金融發展迅速,集中體現在相關產品更加豐富,對綠色信貸業務的風控模式更加成熟,能夠在收益和風險之間實現更好的平衡。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研究員任濤認為,當前我國綠色產業的投融資規模增長較快,且目前絕對規模比較可觀,從品種上看逐步豐富,包括綠色債券(含碳中和債)、綠色信貸、綠色信託等,同時部分地方試點機制也已初步確立,碳排放權交易機制初步建立。不過,綠色產業的投融資仍存在一些問題,如資金來源比較單一、以政策性資金為主、市場化資金佔比較低以及有效資金供給不足等。
中投協諮詢委綠創中心副主任郭海飛認為,在快速發展的同時,當前我國綠色金融還存在一系列需要克服的挑戰,例如國內綠色金融市場體系還不夠完善,申請和審批程式較繁瑣,綠色融資與普通融資成本相比優勢尚未完全凸顯,對於綠色企業的支援力度和吸引力還不夠強。此外,金融機構綠色金融業績考核要求有待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