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員閃崩!醫藥又被“嚇綠”了,集採之下葛蘭又成最傷心的人?

集採,即集中帶量採購,是國家組織的藥品集中採購,在採購招投標中公示所需要的採購量和採購價格,而採購量對應的是企業需要承擔的生產量。換句話說,集採是透過“團購”的方式向藥品供應商購買明確數量的藥品,從而降低採購成本。

對於生物醫藥板塊,“集採”二字,稱得上是永遠的痛,幾乎每次集採訊息傳出時,醫藥板塊都要迎來一波大跌,尤其是幾大龍頭股總難逃跌停的命運。

集採落地,長春高新閃崩跌停

1月19日,根據廣東省藥品交易中心關於釋出的《廣東聯盟雙氯芬酸等藥品集中帶量採購檔案》,血製品首次進入帶量採購範圍,具體涉及靜注人免疫球蛋白(pH4)、人免疫球蛋白、人凝血因子Ⅷ、人纖維蛋白原、人血白蛋白五個品種。

值得注意的是,多款重組人生長激素也在集採目錄當中,包括長春高新控股子公司長春金賽藥業的重組人生長激素注射液。此外,安科生物的重組人生長激素也被納入集採。

全員閃崩!醫藥又被“嚇綠”了,集採之下葛蘭又成最傷心的人?

從市場佔有率來看,2020年國內市場中長春高新子公司金賽藥業佔據78.39%的市場份額,妥妥的行業龍頭老大;安科生物位居第二,市場佔有率為13.95%。

受此訊息影響,1月19日,長春高新早盤加速下跌,股價封死跌停板。截至收盤,長春高新仍被按在跌停板上,報價227.6元/股,封單超3萬手。目前,長春高新總市值只餘921.1億元。截至2021年第三季度,公司合計有逾15萬股東。粗略計算,今日這一波跳水,公司市值蒸發逾百億元,戶均虧損7萬元左右。

全員閃崩!醫藥又被“嚇綠”了,集採之下葛蘭又成最傷心的人?

安科生物股價走勢同樣慘淡,截至收盤報價12.14元/股,跌逾7%。此外,主營血液製品的華蘭生物,也因血製品首次進入帶量採購範圍而暴跌,收盤報跌5.63%,上海萊士、衛光生物等血液製品企業也跟跌。

具體來看,此次集採主要集中於血製品和重組人生長激素,受到波及的企業不在少數,本文對此進行了簡要統計。其中,血製品相關企業中受波及較嚴重的包括華蘭生物、派林生物、上海萊士、科華生物、博暉創新、衛光生物;人生長激素相關企業中,長春高新、安科生物、仁和藥業、福安藥業等均受到不同程度影響。

全員閃崩!醫藥又被“嚇綠”了,集採之下葛蘭又成最傷心的人?

受情緒影響,整個醫藥板塊指數也大跌2.49%,位居跌幅榜前列,長春高新、亞太藥業跌停,亞寶藥業、華蘭生物、藥明康德等17股跌逾5%。

醫藥大跌近一年,葛蘭又要“哭了”?

事實上,醫藥板塊近半年來的表現都不盡如人意,有著“生長茅”之稱的長春高新今日跌停,股價創下了近22個月來的新低,相較2021年5月份522.20元/股的歷史高點,已經跌去了56%。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因醫藥“傷心”了無數次的葛蘭,這次又“中槍”了。2021年第三季度,葛蘭曾減倉超100萬股,10月份開始加倉,截至11月23日,葛蘭管理的中歐醫療健康加倉長春高新41.8萬股,累計持倉達到551萬股,佔流通股比例為1.49%。若持股未變,那麼僅今天一天,葛蘭掌管的中歐醫療虧損金額便超過1.3億元。

如今,葛蘭的兩隻明星產品,中歐醫療健康和中歐醫療創新兩隻基金均已跌破去年低點。

全員閃崩!醫藥又被“嚇綠”了,集採之下葛蘭又成最傷心的人?

也就是說,在2021年的任意時點,投資者買入並持有到現在,都在虧損區間。只不過,有些人虧得多一點,有些人虧得少一點。賺錢時被網友稱作“醫藥女神”,虧了錢又被叫成“葛大媽”,葛蘭這個基金經理當得也確實很受傷。

此外,易方達副總裁張清華管理的易方達裕豐回報債券也在2021年第四季度加倉了長春高新118.97萬股,從公司股價來看,大機率虧了不少錢。

不過,也有機構對此保持樂觀預期。據銀柿財經報道,有機構表示,對於水針劑型生長激素,無論是長春高新還是安科生物,基本可以放棄水針招標,因為水針的最高限價過低。對於粉針劑型生長激素,由於水粉同組,長春高新可以透過粉針降價來維持市場份額,按要求,降價10%~19%,即可以獲得原採購量的25%~70%。該機構初步判斷,長春高新最優策略是,放棄水針產品,將來做院外市場;粉針降價19%左右,換取自身原有70%的份額,保證院內第一針能夠開出。

藥品集採將逐步落地

近年來,國家不斷推進藥品和高值醫用耗材集中帶量採購改革,截至2021年底累計節約醫保和患者支出2600億元。今年1月10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常態化制度化開展藥品和高值醫用耗材集中帶量採購,進一步降低患者用藥負擔。

據央視新聞訊息,此前,國家組織藥品聯合採購辦公室釋出通知,第六批國家藥品集採(胰島素專項)中選結果於2022年5月實施,具體執行日期以各地釋出通知為準。截至目前,國家組織藥品集中帶量採購已經成功開展6批,中選藥品平均降價53%,涵蓋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慢性乙肝等慢性病和常見病的主流用藥。

集採對於藥企而言就是以價換量,儘管集採中選企業放量效應明顯,但低價中選並不意味著遊戲的最終勝利。事實上,由於利潤被壓低和突如其來的產能壓力,不少企業都出現了集採中選之後,由於種種原因斷供的情況。

但需要指出的是,這些更多的只是集採的短期影響,從長期影響來看,集採將倒逼我國藥企轉型。

目前醫藥生物行業內部板塊分化明顯,仿製藥行業利潤趨薄,創新藥行業利潤攀升,一批佈局創新藥的製藥企業逐漸脫穎而出,行業在規範化、集中化發展中去蕪存菁,競爭格局未來有望改善。

面對集採的衝擊,製藥企業應當積極轉軌創新,透過自主研發和License in(許可引進:核心是“產品引進方”向“產品授權方”支付一定的首付款,並約定一定金額的里程碑費用以及未來的銷售提成,從而獲得產品在某些國家或地區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的商業化權利。)等方式豐富產品管線。

隨著集採和醫保談判的逐步推進,未來行業持續分化,龍頭效應進一步凸顯,生產管線豐富、研發能力突出、競爭格局較好的企業才有望從中獲益,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289 字。

轉載請註明: 全員閃崩!醫藥又被“嚇綠”了,集採之下葛蘭又成最傷心的人?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