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行情波動又加劇了,買在高點的基民感受是“滿倉套牢”,輕倉的躍躍欲試想要“半倉上車”,而這背後反映的都是倉位管理的問題,今天我們聊聊基金投資的倉位管理問題。
倉位是什麼?
倉位,可以簡單理解為實際投資金額與擬用投資資金的比例。
舉個例子,小明打算拿出10萬的閒置資金進行基金投資。月初,小明在觀望中,未曾持有任何基金,則此時他的倉位為0,也稱“空倉”。月中某一天,小明看準機會買入5萬基金,則此時其倉位變為五成(5/10=0.5),或稱“半倉”;月末,小明手上的10萬資金全都買了基金,那此刻他的基金倉位就是十成,也就是俗稱的“滿倉”。
此外,“輕倉”一般是指倉位在三成以下,而七成以上的倉位又可以統稱為“重倉”。
為什麼要做倉位管理?
投資路上,我們沒法控制市場走向、控制股票價格,但我們可以控制倉位,買多少或者賣多少,倉位控制是我們抵禦市場風險的手段之一。
同樣遭遇市場大跌,兩位投資者可投資金都是10000元。基民A全部滿倉買入某基金,基民B買入該基金的資金是5000元,若買入的基金下跌了10%,前者虧損1000元,後者虧損500元。後者的虧損體感會相關好一些,可能也更能忍受暫時浮虧。
倉位多少才合適?
其實基金投資的倉位管理因人而異,幾乎每個人的倉位都是不同的,不同人對於倉位有不同的理解。對於倉位的判斷與個人自身情況而定,具體也可以參考下面三個指標。
1、大盤點位定倉位
一般而言,大盤如果處於市場低位,上漲空間巨大,可以重倉持有。如果漲幅過大、處於相對高位震盪階段,可以保持半倉倉位。如果大盤開始調整向下,則可以降低到一兩成的倉位。低點重倉、中點半倉、高點輕倉是基金投資的關鍵參考指標。
2、基金淨值的階段增長率定倉位
在當前震盪行情中,基民可以在看好的主題基金中,選擇漲幅相對偏小、淨值增長率偏低的主題基金佈局,規避大幅上漲的主題基金面臨的中期調整風險。
3、根據投資偏好來控制倉位
對於短期投資者而言,由於調倉頻繁,倉位可以比較高。但對於長期基金投資者而言,做好中長期的倉位控制將更為重要。投資者可以根據自己投資偏好和操作風格來確定倉位變化。
怎樣做好倉位管理?
倉位需建立在風險承受能力之上。對每位投資者而言,最佳的倉位其實就是最令自己舒服的倉位。在這個倉位下,無論是漲是跌,我們都能吃好飯、睡好覺。
同樣的倉位,對於風險承受能力不同的投資者,持有的體驗和操作方式可能均存在較大差異。風險承受能力較低的投資者更願意求穩,其投資策略一般都趨近保守,以便為自己預留較足的安全墊,因此基金投資倉位尤其是偏股型基金的倉位建議不要過重,以免一有波動就容易焦慮不安。
而風險承受能力較強的投資者短期能承受得住更大虧損,故一般適用於相對激進的投資策略,對他們而言,有時踏空和套牢可能一樣難受。因此保持必要的倉位是可行的。
其次,倉位的管理並非一成不變,有時需要根據市場行情動態調整。
1、很多時候空倉並非一個明智的選擇
如果經常保持空倉,似乎沒有較高的“價效比”。只考慮偏股型基金的話,保守投資者保持20%以上的倉位,而激進投資者控制在五成倉以上是相對合理的。持有合適的底倉,上漲不完全錯過,下跌也有應對之策,攻守兼備。
2、機會來臨時要敢於加倉
“逢低加倉”道理都懂,但真正當市場處於底部區域內,敢於克服恐懼逆勢加倉的投資者卻屈指可數。底部點位難以預測,精準“抄底”的機率是較低的。但當市場進入高性價比區域時別猶豫不決,即使短期市場可能還會繼續下行,若一味抱著“等再跌一跌便進場”的心理,機會往往就就在猶豫中錯過。
其實,貪婪不僅僅是體現在跟風追高以搏“魚尾行情”,更深層次的貪婪在於市場跌到了預期位置時還想竭力逃避可能的“最後一跌”,期望實現更精準抄底,往往容易得不償失。
3、過山車式重倉不可取
沒有恆強的市場,也沒有恆強的板塊。A股過往的經驗告訴我們,長期重倉某個行業並非明智的選擇,反而容易讓持倉收益如過山車一般。市場風格輪動,當某個板塊出現擁擠和狂熱時,可能也就到了逐步離場的時候。做好倉位管理,不僅僅是基金資產的倉位控制,也要合理調整好基金組合中的行業倉位配比。畢竟在A股的板塊中難有“常勝將軍”。
4、慎重滿倉,留有餘地
滿倉意味著彈藥已打光,把一切都交給市場。對於保守的投資者而言,滿倉難以作為一種合理倉位,哪怕對於大部分激進投資者來說,滿倉也需要很大的勇氣,因為這種被動式的鎖倉極考驗投資者的心態。
當然,換個角度考慮,如果在合適的位置買入並用長期的眼光看待基金投資,那滿倉並非不可取。安心鎖倉,告別天天盯盤的短線“壞”習慣,反而說不定會有驚喜。只是絕大多數滿倉的投資者更看重短期回報,往往做不到如此雲淡風輕,反而容易適得其反。
總而言之,由於每個人的風險承受能力和風險偏好不同,倉位的管理也因人而異。但無論如何,先做好倉位管理(在合適的時機選擇符合自己風險偏好的倉位),再去建立基金投資組合,同時遵守一定的投資紀律,那我們的投資過程想必會輕鬆有趣很多。
(文章整理自南方基金、中歐基金、摩根士丹利華鑫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