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車出行靜態估值那麼高的情況下,為何像高瓴這樣的頂級資本還在加碼下注?
·如何理解目前的動力電池企業和智慧駕駛企業的天花板,才能不流下格局小的眼淚?
本文將從樂觀預期入手,估算相關企業樂觀預期下遠期能達到的一個天花板的盈利級別。當然,由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預期。各位讀者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判斷,調整相關假設引數動手算一算。不過大家要知道這是一個樂觀預期,僅供估算盈虧比用。實際上汽車行業銷量的週期性不小,一旦銷量和滲透率提升不及預期,在估值過高的情況下,股價可能收穫腰斬以上級別的調整,永遠不要忘了在便宜的時候買好公司。
由於作者並非行業從業者,對相關資料上可能存在誤差,望各位指正。
須知資料:
2020世界汽車年銷量約7800萬臺,中國年銷量約2500萬臺保有量3.8億(汽車2.8億)。2020年新能源車銷量136.7萬輛全球第一。2021H1中汽協新註冊登記新能源車110萬輛接近去年去年同比增234%,保有量603萬輛佔比2.1%,純電493萬輛。同時國外以歐洲為代表新能源車銷量增速也是高速增長。
智慧汽車趨勢已經很明顯了。
01 動力電池類比智慧機的處理器,但有周期性
分析行業之前我們先毛估估動力電池世界龍頭樂觀預期的盈利級別:
【遠期30%滲透率】
5000以上單車電池利潤*7800萬輛*30%滲透率*30%市佔率=351億以上利潤
【遠期50%滲透率】
5000以上單車電池利潤*7800萬輛*50滲透率*30%市佔率=585億以上利潤
從樂觀預期看,這樣的利潤級別給20倍以上的估值至少也要對應1.17萬億市值(以目前的市值看給的估值倍數很高,高瓴減持有道理的),只不過可能存在一定的週期性。
悲觀就不預期了,隨著動力電池企業增加,原材料漲價產能過剩的時候應該週期性很明顯。
產能規劃不保守
據不完全統計,國內動力電池企業規劃產能如下(實際更多)。總共規劃了1150Gwh,大約5年後對應1610萬中等新能源車,對應全球20%的新能源車滲透率。如果算上國外大約1820Gwh,對應2548輛中等新能源車,對應全球32%新能源車滲透率。當然,這個滲透率是不考慮汽車銷量增長。
02 動力電池有技術路線風險,強者恆強但地位可能會變
動力電池企業有兩種死法:
1、賭錯技術路線;
2、財務報表不好。
現有以鋰電池為代表的動力電池技術其底層基本都是基於化學原理,要從技術層面造出動力電池從技術上來說難度並不是很大。長期的研發投入能夠打破老技術路徑的專利壁壘。
每次出現新的技術路徑大家都會再一次處於同一起跑線。這也造成了彎道超車的可能。而一旦賭錯了技術路徑,大機率就直接破產了。
比如曾經的動力電池龍頭。
AESC在14年的時候是僅次於松下的動力電池企業,錳酸鋰才是當時的主流技術路線。在14年的時候LG錳酸鋰的佔比也高達70%。
但隨著技術的不停迭代,車廠們發現錳酸鋰電池不適合放在高速乘用車上。於是這條技術路徑便被拋棄,LG憑藉多技術路線均衡佈局,成功穿越週期。而AESC卻對技術佈局不夠均衡,最後倒下了。
還有財務狀況不好破產的,沃特瑪是中國排行第三的動力電池企業,當年沃特瑪主攻磷酸鐵鋰電池,酸鐵鋰電池因為退補的原因,銷量下降的很厲害。而沃特瑪在之前舉債融資擴建的產能,一下子就沒了市場,最後資金鍊斷裂而宣佈破產。曾經的電池龍頭A123的死法也和沃特瑪是如出一轍,A123也是磷酸鐵鋰電池的龍頭企業,與通用、寶馬等主流車企建立了供應關係。但若減去政府的補貼,會發現A123一直在虧損。鉅額資金的投入,又碰上08年全球金融危機需求不振,財務不健康的A123也沒撐到磷酸鐵鋰的再次爆發。
我們發現像寧德時代、LG這種穿越週期的龍頭企業都是不斷保持一定研發投入,並且均衡佈局各個技術路線的。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不斷保持研發投入,技術路徑綜合佈局的企業才能更好的規避技術路徑的迭代的風險。
所以以史為鑑,動力電池企業滿足以下2個條件的能大機率長期待在牌桌上,但排名會變化:
1、今年磷酸鐵鋰的再崛起表明除了續航,安全與價效比(包括技術路線對應的上游價格)也是重要追求目標,不能唯效能論。所以相關企業必須多技術路線全佈局,保持長期持續的高研發投入。未來安全的純固態電池,蜂巢能源的無鈷鎳錳酸鋰電池、氫燃料電池、三元鋰電池、磷酸鐵鋰電池等在中高等級別的車型上都會同臺競爭。所以高研發投入且國際人才必須到位才能保證霸主地位。
2、A123、沃特瑪的破產警示動力電池企業必須:現金流充沛,財務狀況健康。
03 短期可能限制於上游資源
目前,我國對鋰、鈷、鎳等動力電池上游關鍵原料的掌控力有限,屬於緊缺的狀態。
目前我國鋰電池上游資源依賴進口,低成本的鋰礦都分佈在智利、澳大利亞和美國等國家。我國70%的鋰礦都需要進口。而三元鋰電池需求的鈷、鎳也同樣如此。
今年以來碳酸鋰價格已從去年低點的3.8萬/噸上漲至9萬元/噸。深層原因是因為我國鋰、鈷等上游資源無法完全自供。而隨著動力電池的產能快速擴張,未來關鍵原料可能由於不是完全掌握在自己手裡,短期無法跟上產能擴張節奏。以國內鋰資源龍頭贛鋒鋰業為例,大量佈局海外鋰礦,未來雖然規劃了20萬噸以上碳酸鋰產能,但由於開發權和政治原因相關開發很容易不及預期。國內1150Gwh規劃產能大約對應69萬噸碳酸鋰,2025年國內相關企業合計112萬噸以上規劃如果順利落地長期看是可以滿足,但實際上和資源相關的就很容易碰到政治和利益衝突的特殊情況。
至於電解液和六氟大約對應138萬噸電解液和16萬噸六氟,此處不展開。
04 至於智慧駕駛
當前智慧駕駛大規模使用的視覺和鐳射SLAM等智慧演算法,硬體上對算力需求也不小。考慮到這類演算法需要海量的資料,所以從競爭的角度看,如何獲得更多資料量和裝機量很重要。對於像長城汽車這類銷量居前的整車廠是比較有利的。
從需求的角度看,智慧駕駛是解決出行中最繁瑣的司機這一環節。功能型很強,如果順利升級到L5和目前的其他服務存在本質性區別。對比車險金額,拍腦袋想願意為年駕駛年付費3000元以上的機率是不小的。因為智慧駕駛在緊急停車這類安全方面很容易做得比人好,至於更智慧的駕駛體驗可以期待技術成熟。百度已經給自己標上了L4級別的智慧駕駛。我們認為從主打安全的角度看,未來大規模上機機率不小。
毛估估智慧駕駛國內龍頭樂觀預期的盈利級別:
商業模式上看,智慧駕駛是類SaaS的商業模式,這種商業模式非常好。擴張的邊際成本不高,可以給很高的估值。又由於出行資料有敏感性,可以假設智慧駕駛侷限於本國。
遠期智慧駕駛30%替換後的盈利級別:
【遠期智慧駕駛30%滲透率】:
2.8億汽車保有量*30%滲透率*3000元年費*30%市佔率=756億
以類SaaS這樣的商業模式給30倍的估值也是可能的,也對應2.268萬億以上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