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起,腫瘤NGS檢測行業進入下半場,從最初的資本熱潮、魚龍混雜,到標準逐漸完善、監管不斷到位、資本趨於理性,目前,燃石醫學、世和基因、泛生子、臻和科技等頭部公司已經形成一定的技術壁壘,佔據穩定的市場份額。如今困擾他們的問題是,如何才能保證穩定的資金“輸血”,來進行新產品的研發與銷售渠道的拓展。
正如世和基因CEO邵陽博士在去年年底融資後的坦言:“行業賽道已經越來越清晰了:過去三年打的是排位賽,未來三年即將開展的是淘汰賽。”
因此,在這些細分賽道的頭部公司中,掀起了一陣IPO熱潮。今年6月,燃石醫學與泛生子先後在美股上市;自去年年底,諾禾致源多次申報IPO,上市地點從創業板換成科創板;世和基因也於近日啟動IPO輔導,擬申請科創板上市。
對於頭部玩家呈現的這種二級市場熱,燃石醫學創始人兼CEO曾在上市釋出會上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對於一個健康成長的企業來講,到了什麼時間節點,就該做什麼事情,燃石已經走到了這一步。其他的公司如果已經達到了二級資本市場的要求,想要良性發展,我相信他們也會選擇這條路。”
而這些經歷了行業洗牌,穩佔一定市場份額的頭部玩家們,誰將在下半場脫穎而出,成為真正的“腫瘤NGS檢測一哥”,值得期待。
持續虧損是行業現狀?
從這些公司公佈的招股說明書中,可以一窺這個行業的現狀。
目前來看,大部分頭部公司營收與毛利率穩步增長,但是均處於虧損中。以燃石醫學為例,2017年至2020年第一季度,公司分別淨虧損1.31億元、1.77億元、1.69億元和5257萬元,近四年虧損超過5億元。泛生子則更為誇張,2017至2019年淨虧損分別為4.21億元、4.65億元和6.76億元。
這些公司的營收主要來自於一個明確的臨床應用場景——腫瘤用藥基因檢測。晚期癌症患者在用靶向藥與治療之前,醫生都會建議其去做基因檢測,明確了患者發生突變的基因位點,才可以進行精準用藥和治療,從而提高療效,節省開支。每人次腫瘤NGS檢測的價格從5000-20000元不等。
對於這些公司來說,既可以將體外診斷試劑(IVD)賣給醫院來獲利,也可以向醫院或患者提供檢測服務獲利。在這個過程中主要有兩塊市場:院內市場與院外市場。患者在醫院交費、樣本由醫院送至與檢測公司合辦的院內實驗室,屬於院內市場;患者直接交費給檢測公司,樣本在中央實驗室檢測,屬於院外市場。相比而言,院外市場準入門檻低,而院內市場的渠道粘性更強。
有了明確的商業模式,為何頭部玩家依然虧損?這背後有兩大原因,一是大量的研發投入,二是銷售費用高企。
關於研發投入,各家公司主要把錢砸在癌症早篩產品研發上。癌症早篩被業內認為是未來最重要的業務增長點,也是全球都在關注並尋求突破的課題。與已經成熟的腫瘤用藥基因檢測不同,癌症早篩是針對高風險人群,抽取一管外周血,透過檢測血漿中的生物標記物,早期發現多種癌症或癌前病變,及時進行干預性治療。目前,全球頭部公司多處於產品研發最佳化及驗證階段,比如Grail、Freenome和Thrive等高科技公司,還有國內無創產篩龍頭、A股上市公司貝瑞基因、華大基因。
關於銷售費用,一部分是花在“跑馬圈地”、搶佔醫院渠道、佈局院內市場上。一方面,腫瘤NGS檢測相較一代測序技術門檻高,醫院迫切需要高效能、高度標準化的技術和產品;另一方面,檢測公司需要透過醫院,來獲取大量、穩定的患者群體。因此,兩者之間的合作水到渠成。此外,還有一部分開支用於院外市場,教育醫院與醫生、與醫學專業協會合作,以及贊助學術會議等。2019年,泛生子的銷售費用佔比高達78%,燃石醫學為40%。
相比之下,諾禾致源顯得比較“老派”。雖然在2018年,公司的肺癌檢測試劑盒順利拿證上市,但並未藉機切入臨床級別的腫瘤基因檢測市場,而是專注於科研服務——即為科研院所提供基因測序服務,科研服務也為諾禾致源貢獻了九成主營業務收入。
不過,科研服務在行業內屬於勞動密集型,技術門檻相對低,同質化競爭激烈,近些年利潤空間不斷被壓縮。值得注意的是,諾禾致源也注意到了臨床級腫瘤基因檢測的廣闊前景,開始佈局。其在招股說明書中稱,基因測序在臨床檢測、健康管理方面的應用空間較為廣闊,競爭對手已紛紛進入該領域。公司“臨床領域的業務已開始,但目前收入佔比較小。”
招股說明書顯示,在2017至2019年,諾禾致源對外銷售臨床及科研使用的儀器、試劑和耗材的業務,佔據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從0.81%猛增至10.79%。
搶跑癌症早篩,誰能成功掘金?
最燒錢的部分也是最關鍵的部分,那麼,對於研發癌症早篩新產品,以及搶佔醫院渠道,各家公司做得究竟如何?
先是癌症早篩新產品,目前,燃石醫學主要在泛癌種早篩方向發力,包括肺癌、腸癌和肝癌3種,基於深度甲基化測序與機器學習技術。此前,燃石醫學已經在癌症早篩領域投入研發近4年,其在今年1月份公佈的早期資料亮眼:在健康受試者中特異性為95%的設定下,cfDNA甲基化早檢模型在肝癌患者、結直腸癌患者及肺癌患者獨立驗證集中分別可達90%、89%及66%的敏感性。
基於上述資料,燃石醫學開展了國內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前瞻性、泛癌種早檢研究,預期納入超過1.4萬例受試者,並在三年內完成泛癌種早檢產品的技術最佳化及臨床驗證。
泛生子則更為關注單癌種——肝癌的早篩。泛生子官方微信曾在2019年3月釋出一則研究成果相關文章,對331例甲胎蛋白和B超正常的乙肝病毒攜帶者進行篩查:檢測到24例陽性樣本,並在6-8個月的追蹤隨訪中發現了4例肝癌(均為小於3cm的早期肝癌)。在此研究佇列中實現了100%的靈敏度、94%的特異性和17%的陽性預測值。
據興業證券研報資料,泛生子更新後的HCCscreen(一種液體活檢試驗)檢測方法已經在中國不同地區的多個佇列中得到驗證,顯示出88-95%的敏感性和94-97%的特異性。在招股說明書中,泛生子還披露基於此研發的肝癌早篩IVD產品將有望進入國家藥監局綠色通道,獲得快速審批。
值得注意的是,還沒有拿到產品註冊證,泛生子早已與國內體檢巨頭愛康國賓聯手,以LDT(實驗室自建專案)模式,面向高風險的健康人群提供肝癌早篩服務,使用者支付5000元,可以獲知自己的早期肝癌病變呈陰性還是陽性。此舉一度被認為存在風險。
有業內人士對本報記者透露,腫瘤早篩的靈敏度與特異性與器官供血情況相關,肝這種器官供血量大,靈敏度就會相應高,屬於比較好做早篩的癌種。國內正在研發肝癌早篩相關產品的有華大基因、貝瑞基因、燃石醫學等頭部公司,但均處於臨床驗證階段。只有泛生子已經開始售賣。
如此“搶跑”,健康使用者在支付高昂的檢測費之後,究竟能從中獲得多大的收益,還很難說。
院內市場競爭激烈
除了砸錢研發新產品,線下渠道的佈局也同樣重要。其中,院內市場更是成為了各家公司的必爭之地。燃石醫學COO揣少坤錶示,入院是中國腫瘤NGS檢測的市場終局,佔據主導地位,“我們能把這條路趟出來非常自豪。”
相比而言,院外市場準入門檻低,但是需要銷售人員與醫院、病理科、以及多位腫瘤科醫生層層溝通,最終透過醫生申請,將患者樣本送至第三方實驗室。在這個過程中,中間環節多,成本也非常高昂。
院內市場則僅需要與醫院合作。檢測公司透過正規競標流程入院建立實驗室,提供系統的人員培訓、技術配備。一旦醫院實驗室投入使用,合作醫院就會購買檢測公司的產品(試劑或儀器),從而為整個醫院的患者提供基因檢測服務,這是一個穩定且不斷增長的收入流。
目前來看,醫院普遍傾向於院內模式,而非將樣本送至第三方實驗室。不僅因為檢測公司可為其提供專業技術支援,患者檢測後的大量臨床樣本也有利於醫院提升自身學科影響力,產出科研成果。元碼基因的市場部總監於恩超曾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現在越來越多的醫院願意與基因檢測公司合作建實驗室,以提升自身的科研實力。並且,走正規渠道入院的產品定價會更加公開、透明、低廉,患者會從中獲益。
根據招股說明書提供的資訊,燃石醫學已經與全國23個城市的44家三甲醫院合作建立了醫院實驗室,搶佔院內市場。泛生子也與30多家醫院簽訂了住院合同,其中包括與17家醫院簽訂的住院化驗品購買協議。
值得注意的是,有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銷售人員向本報記者指出,多家檢測公司搶著入院的過程中,也會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部分醫院存在不透明、不公開的壟斷。曾經有一所西南某醫院病理科開展過國內頂尖NGS公司技術評價,即同一份標本同時送檢四家公司平行檢測,反饋各個技術環節引數及報告解讀能力,得以區分哪家NGS檢測實力最強。但一些醫院並沒有技術評價體系環節,唯分成機制為主。這也使得院內檢測的價格普遍高於院外檢測,而打折進入的公司由於利潤極大降低,患者的後續報告解讀及科研轉化環節會打折扣。未來,行業仍需要不斷規範。
目前,腫瘤NGS檢測的市場潛力還遠未得到釋放。未來這些“第一梯隊”的增長空間非常可期。不算尚未開發的癌症早篩藍海,僅就腫瘤用藥基因檢測這塊細分,在中國的滲透率依然很低。興業證券研報指出,在2019年,中國僅有6.4%的晚期癌症患者和被建議進行癌症基因分型檢測的癌症患者採用NGS癌症伴隨診斷檢測,而美國這一比例達到 23.5%。未來隨著藥物可及性上升以及滲透率的不斷提高,中國NGS癌症伴隨診斷市場預計將從2019年的3億美元增加到2030年的45億美元。
見習編輯:方鳳嬌 主編:陳巖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