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加速 電網投資步入快車道
● 英大證券研究所副所長 臧寧寧
2022年國家電網計劃發展總投入5795億元,其中電網投資5012億元,年度電網投資計劃首次突破5000億元。資料顯示,“十四五”期間我國電網投資總額接近3萬億元,高於“十三五”“十二五”期間2.57萬億元和2萬億元的全國電網投資額。隨著碳達峰碳中和相關工作不斷推進,新型電力系統投資建設加速,電網投資將持續快速增長。
電網建設投資提速
能源電力在我國碳達峰碳中和戰略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十四五”是碳達峰的關鍵期、視窗期,重點在於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
一是碳達峰碳中和逐步深入推動電網建設投資。電網連線電力生產和消費,是能源轉型的中心環節和新型電力系統的基礎平臺。隨著2021年底我國碳達峰碳中和頂層設計出臺,2022年重點領域、重點行業細則將陸續釋出,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逐步走向深入,新型電力系統投資建設加速,電網投資將持續快速增長。
二是電力需求保持較快增長推動電網建設投資。當前,我國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但我國仍處於後工業化階段,經濟增長對能源投入的依賴程度有所下降,但仍未脫鉤,全國能源消費仍處於“總量增加、增速下降”的減速增長階段。此外,工業、交通、建築等領域碳達峰主要透過電氣化來實現,全社會用電量將持續保持較快增長。根據中電聯報告,“十四五”期間我國全社會用電量年均增速超4.8%,2025年全社會用電量為9.5萬億千瓦時。國網能源研究院資料顯示,2050年我國全社會用電量預計將超過14萬億千瓦時,是目前的兩倍左右,相當於再造一個新的電力系統。
三是風光等新能源快速發展推動電網建設投資。我國水電主要集中在雲南、四川等西南部地區,風光主要集中在三北地區,負荷重心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碳達峰碳中和的落地必須透過跨省跨區調劑實現可再生能源更大範圍內配置和協同消納,進一步推動特高壓的建設。此外負荷側分散式電源、儲能、電動汽車等大量接入將推動配網升級改造。
電網側投資重點明確
當前,新型電力系統電網側投資重點包括:
一是特高壓建設步伐加快。截止到2021年6月,我國已建成特高壓交流線路12條,直流特高壓線路17條,線路長度超過3萬公里,輸送容量接近140GW。“十四五”期間可再生能源基地化開發仍是重點,根據國家能源局透露,“十四五”期間,加快建設黃河上游、河西走廊、黃河幾字彎、冀北、松遼、新疆、黃河下游等七大陸上新能源基地,統籌推進川滇黔桂、藏東南二大水風光綜合基地開發建設,重點建設山東半島、長三角、閩南、粵東、北部灣五大海上風電基地叢集。目前我國已啟動兩批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專案,首批裝機容量約1億千瓦已於近期有序開工。預計多數專案年內開工,2023年前併網,第二批正積極申報中,要求2022年開工建設,原則上在2023年建成併網。能源大基地建設加快推進特高壓建設,據相關報道,“十四五”期間,國家電網規劃建設特高壓工程“24交14直”,總投資3800億元。
二是智慧配網建設仍是重點。隨著第三產業和居民生活用電負荷快速增長,分散式能源、電動汽車充電樁、儲能等大量接入,大電網和多種電網形態相融並存,發用電一體產消者大量湧現,對電力系統執行機理和平衡模式產生重大影響。近日國家能源局釋出《能源領域深化“放管服”改革最佳化營商環境實施意見》,提出電網企業要做好新能源、分散式能源、新型儲能、微電網和增量配電網等專案接入電網及電網互聯服務。“十四五”時期配網主要面臨擴容升級、一二次裝置融合、智慧化建設等。國家電網提出“十四五”配電網建設投資超過1.2萬億元,佔電網建設總投資的60%以上。南方電網明確配電網建設列入“十四五”工作重點,規劃投資達到3200億元,接近電網投資的50%。“十四五”期間兩網配電網投資總計將達到1.5萬億元,配電網迎來巨大發展機遇。
發揮資本市場作用
電網是新型電力系統的關鍵環節,但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是一個長期系統性工程,投資需求涉及領域多、覆蓋面廣、時間跨度長,需要充分發揮資本市場作用,賦能新型電力系統建設。
一是科技創新是推動能源電力轉型發展的重要引擎,新型電力系統建設部分技術仍處於技術攻關階段或產業化前期,存在收益率水平較低等突出問題。需充分發揮科創板、創業板、北交所等各層次資本市場作用,拓寬直接融資入口,為更多“專精新特”中小企業提供直接融資服務,降低綠色溢價,助力新型電力系統科技創新。
二是碳達峰碳中和下我國綠色投資發展迅速,需積極探索綠色債券、綠色REITs、綠色ABS、綠色資產管理計劃等金融工具創新應用,加大對新型電力系統專案支援力度。目前我國推出兩批基礎設施公募REITs試點,可進一步推進新能源發電、抽水蓄能、區域綜合能源、調節型電源等領域應用,探索綠色證券助力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有效方式和路徑。
三是進一步推動我國碳金融體制機制建設。資本市場可進一步推進碳金融衍生品創新試點,推進金融機構場外碳金融服務試點,透過碳排放權融資方式創新助力新型電力系統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