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盤聯想的歷史,可以發現它今天實現持續性盈利的局面,其源頭得益於2014年以來,公司管理層對於聯想的前瞻性規劃。
2021年8月11日,是聯想變革大幕揭開的一刻。這一天,聯想公佈了截至2021年6月30日的2021/22財年第一財季業績。
這是一張營業額1094億人民幣,同比增長27%;淨利潤30.1億人民幣,同比增長119%的答卷。淨利潤率2.8%,達到多年以來的新高。
這在聯想的歷史上創造了一個紀錄:一張最出色的一季報。如果從財務指標分析的角度來觀察,作為衡量一家企業經營表現的核心指標,聯想在本季的淨資產收益率(ROE)達到了驚人的33.1%。
聯絡過去兩個財年17.6%、20.8%的淨資產收益率,這一系列數字,不僅展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同時也大大超越了傳統制造業的回報率水平。
這個數字,幫助聯想在《財富》雜誌的淨資產收益榜上,位列中國公司第一位。
同時,公司應收賬款的增加幅度,低於營收的增長,在體現了公司對於下游話語權的同時,也從側面印證了聯想對於資金的使用效率。
覆盤聯想的歷史,可以發現它今天實現持續性盈利的局面,其源頭得益於2014年以來,治理層對於聯想的前瞻性規劃。
在2014年,聯想做出了一項重大決策,它宣佈將從IBM收購X86伺服器業務。就當時而言,這並不是一個被外界充分理解的戰略決定。
在許多人看來,這場耗資23億美元的收購,存在著太多的不確定因素。但這顯然是基於不同的著眼點。
在聯想治理層的視野中——IBM在高效能計算處理器業務上,在全球領跑了數十年,無論從什麼標準來判斷,它都是一支頂尖的伺服器設計團隊。
在收購的前一年,團隊剛剛推出了基於X86伺服器搭建的NextScale系統,面向的是密集型企業的資料中心。
比起競爭對手相比,這種架構更早,也更適合密集型企業的需求。在這一點上,聯想的管理團隊顯然具備了高度的預判意識——2013年是雖然在日後被公認為中國雲計算元年,但對於當時的絕大多數公司而言,主流的IT裝置構建方式,卻仍然是透過自行購買硬體和租用IDC機房。
動輒數百萬一臺的小型機和儲存裝置,以及數十萬元一年的資料服務,都構成了企業的開支門檻。除此之外,計算裝置的後期維護和運營成本,也是一個沉重的負擔。
這正是雲計算的用武之處,是這個新興市場給予IT行業新的增長機會,也是聯想治理層“看遠路,下大棋”的意圖所在。
隨著伺服器業務逐漸顯露出它的成長趨勢,2018年,聯想的管理層運子如飛,以整體戰略轉型的方式,開啟了這盤大棋的中盤之役。
而聯想在日後取得的一系列商業成果,與2018年開始的這場戰略轉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01 轉型奔向未來時
在聯想的內部,這場轉型,是從一項名為3S的戰略變革計劃開始的。
在這場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業務調整中,為了把聯想的龐大版圖切分清楚,它的業務被重新定義成三個“S”維度:智慧網際網路(Smart loT)、智慧基礎設施(Smart Infrastructure)、行業智慧(Smart Vertical)。
在三年後,聯想的組織架構因此生變。以專注各種智慧裝置和物聯網的 IDG 智慧裝置業務集團(Intelligent Devices Group)、專注智慧基礎設施的 ISG 基礎設施方案業務集團(Infrastructure Solutions Group)、專注行業智慧與服務的 SSG 方案服務業務集團(Solutions & Services Group),分別承接3S智慧化改革的三個方向。
在多年之前,聯想曾經致力於成為全球PC龍頭,為此,公司曾付出多年持續耕耘。而當它已經穩坐全球PC龍頭後,透過戰略升級尋找新目標,就成了管理層的核心工作之一。
國家“新基建”戰略釋出後,聯想集團(00992.HK)迅速調整產業佈局,全力投入對企業的算力扶持之上。
如果將行業智慧化視作大廈,那麼,智慧物聯網與智慧基礎設施,無異於建成這座大廈的“建築材料”。
就全球商業界而言,轉型其實是大公司在基本業務定鼎之後的常見選擇,例如施耐德電氣曾經從配電產品製造商,成功地轉型成為輸配電與自動化解決方案的供應商。
三一重工從細分品類的泵送廠商,成功轉型成“製造-租賃-金融-服務”一體化的工程機械全產業鏈企業。而這種轉變,小則順應產業趨勢,大則符合時代發展。
早在2019年11月,聯想集團CEO楊元慶便提出了“端-邊-雲-網-智”的架構體系。從“前端計算、後端計算、智慧互聯”出發,構建智慧基礎架構,為企業智慧化轉型提供技術、產品和解決方案支援。
以智慧化為核心,透過1000餘項專利,將“端”、“邊”、“雲”三端完美互連,這正是聯想集團“端-邊-雲-網-智”的全面構想。
而到今天,這個戰略構想已經漸漸走入現實。憑藉在伺服器行業的多年積澱,在算力方面的領先優勢,聯想集團本身已經形成兼具“端-邊-雲-網-智”多埠的綜合性科技公司。
從這個角度看,聯想集團管理層頗具前瞻性的戰略佈局,成為了聯想近年來增長的最核心動力。也是其市值展現出彈性的來源。
2021年8月11日,聯想集團用7.51%的漲幅,來迎接自己的財報釋出日,與大漲同時到來的,是這家公司邁入全球智慧化轉型賦能者的新起點。
02 彈性的力量
從產業趨勢看,聯想治理層大手筆地投入伺服器業務,離不開其超越性的行業洞察力,從後來的結果看,聯想也的確踩準了中國雲計算發展的黃金十年。
即使以最新的市場觀點看來,囊括了(裝置即服務、基礎設施即服務、解決方案服務)的ISG和SSG板塊,依然是聯想智慧化變革的方向,也是聯想未來增長的彈性來源。
的確,相比更加成熟的IDG業務,轉型創新業務所處的產業數字化和智慧化賽道,是一個數萬億級別的新興市場。
它處在早期階段,且正在向各行各業滲透。但這卻是聯想集團發展最快,最具想象力的業務。
在聯想的一季報中,SSG方案服務業務集團實現了76.5億元的營收、17億元運營利潤,分別實現了138%與51%的增長。
而ISG基礎設施方案集團則在創造了118.5億營業額新高的同時,將虧損收窄到了5個季度以來的最小幅度。
從各條業務線的增速中,我們不難發現,軟體和服務業務,是過去一個季度乃至一年內,聯想集團的最大亮點。這意味著,聯想集團的智慧化轉型,已經成效初顯。
不過,雖然有轉型創新業務之名,但如果據此認為,聯想是這些業務中的新入者,其實是對聯想歷史缺乏瞭解的體現。
所謂的ISG業務,主要包括面向雲廠商、傳統企業使用者的資料中心IT裝置,例如伺服器、儲存等,其中雲服務 IT 基礎設施業務主要服務於雲服務廠商(微軟、AWS)、網際網路與科技巨頭,而企業 IT 基礎設施業務主要為滿足商用及中小企業資料中心需求。
在聯想的歷史上,ISG 相關業務其實在聯想發展初期,便已經開始。熟知聯想的讀者應該記得,ISG業務的起點在於伺服器產品,而聯想在1995年,即推出了第一臺伺服器產品,是國內最早研發 Intel CPU 架構伺服器的廠商之一。而在之後,聯想又於2014年,再次對伺服器業務進行大手筆的投入。
這個大動作的佈局,指向的正是曙光初露的雲計算市場。雲計算的好處在於,它能夠將計算資源的獲取方式從“買”變為“租”,網際網路公司可以按需獲取資源,隨時擴充套件。
即插即用的方式,使得無需對架構做顛覆性改造,既節約了硬體成本,也獲得了更穩定、海量的資料服務。
事實證明了聯想治理層的前瞻性,在收購了IBM X86 伺服器產品線後,聯想借此機會打開了全球市場。開始以自己的ISG 產品線同時覆蓋雲計算企業、大企業和中小企業市場,並推動產品線的不斷豐富。
這是一條難於走通的道路。其關鍵在於,適配於各類不同產品需求的持續升級。稍有資歷的聯想人都會記得,在最初,它僅能圍繞Intel CPU 生產伺服器整機。
而在今天,則可以靈活適配Intel、AMD、Nvidia等各類主流計算晶片,拓展生產主機板能力。透過提供邊緣/雲伺服器和儲存等全系列產品,同時支援解決方案方式。
這幫助聯想獲得了一塊營收連年新高,同時又保持高毛利率的高彈性業務。而這一業務的增長背後,自有其能力支援——聯想集團擁有突出的 AI 能力,在高效能計算機技術方面具有世界領先水平。
在2021年6月釋出的全球高效能計算TOP500榜單中,聯想再次蟬聯榜單製造商份額第一。在全球效能最強的500臺高效能計算叢集中,聯想集團交付了184 臺,獨佔TOP500中36.8%的份額。
位於德國萊布尼茨高效能計算中心的“SuperMUC-NG”,其認證峰值運算能力達到1.9億億次每秒浮點運算能力(19.476PFLOPs),排名全球第 17位。
ISG服務與方案
那麼,對於這樣一個保有優勢的業務,它的下一步增長,來自於何處?
就ISG業務而言,行業內的大趨勢在於,資料中心市場份額向雲計算廠商集中。因此,聯想與AWS、Azure 等雲巨頭的合作關係將使公司能夠持續分享市場紅利。
同時,全球化的服務體系以及持續提升的定製化能力、自主設計能力亦有望使得公司在雲廠商內部獲得更多的份額,驅動收入持續增長。
而在企業 IT 基礎設施方面,在全球資料量持續上升的背景下,中大型企業私有化本地部署的需求同樣水漲船高,這都將成為公司相關收入在下一財務季中穩步提升的來源。
根據Ganter的估計,到2022年,全球雲計算業務規模可以超過5488億美元,而另一方面,中國本土的中小企業伺服器和混合雲市場尚具極大潛力。
因為以中國企業40%的上雲率,對比歐美70%-85%的水平,結合三倍於美國的企業數量,無論是滲透率還是市場規模都有巨大的提升空間。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透過一個關鍵性的指標,來看待這種增長的可能性——全球伺服器市場上一次大規模更新週期集中在2017到2018年,而伺服器平均3.5-4 年的更新週期。意味著新一輪更新週期的正在到來,這無疑會對聯想的伺服器業務形成正向的推動。
對於立足於服務業務的SSG板塊,同樣經歷了長達二十餘年的發展。結合自身強大的資料和計算能力,為不同行業的客戶提供維護支援與前瞻性解決方案。
展開聯想SSG板塊的業務,可以看到它在三個層面的落地。
其一裝置附加服務——圍繞硬體產品的所有裝置服務和軟體,可提供聯想裝置全生命週期的智慧支援服務,同時支援AWS、微軟雲、阿里雲、騰訊雲等多品牌裝置的支援服務。
第二個層面,在於智慧運維服務和裝置即服務(DaaS)——提供企業 IT 運維外包服務、DaaS服務、服務檯服務等服務。
第三個層面,在於為各行業提供提供領先的行業智慧解決方案。在智慧城市、教育、製造、零售、能源、醫療、農業、交通各領域中,聯想通常扮演系統整合角色,將硬體、軟體和服務整合,解決客戶的業務痛點;或是由聯想提供基於人工智慧和大資料的解決方案。
對於這三個業務層面而言,都存在著各自的增長邏輯。在裝置支援服務上,聯想的收入來自於存量裝置的持續增長和服務專案的持續豐富;
在智慧運維上,當前的收入增量主要來自於裝置即服務(DaaS)業務,這種透過一張合同實現產品的全生命週期管理的方式。
其實帶有兩面皆利的共贏特性——對於使用者而言,DaaS能夠顯著提升企業使用者配置 IT 裝置的靈活性,降低維護和管理成本;對於聯想而言,DaaS則能顯著提升現金流穩定性,實現更高的客戶生命週期價值。
而在智慧解決方案上,基於產業數字化的廣闊空間,以及公司的端到端服務能力和行業經驗,公司亦有望在這一藍海市場分享越來越多的價值。
透過資料採集、資料傳輸、資料處理、價值挖掘這些增值服務,聯想在多個產業形成了豐富的客戶積累。
根據官網資訊,公司已經幫助 200 多家大型企業實現智慧化轉型,面向全價值鏈500 多個場景開發了大量智慧化應用,服務案例遍佈電力、教育、農業、製造、商務等多個領域。
以汽車行業為例,作為現代交通工具,汽車所產生的資料量龐大複雜。既需要內外資料結合,也多為半結構化資料,難以實現全量、準確和快速的採集。
汽車行業的特點在於,各業務系統資料較為分散,系統之間的資料共享性較差,基於這一點,聯想為諸如沃爾沃、長安、江鈴等客戶,構建了統一高質量的企業級資料模型和企業資料共享體系。
從資料來源、資料能力到業務應用為其提供全套解決方案,對產品、供應鏈、營銷和售後服務提出最佳化,解決了百萬級車聯網資料的實時接入和高效分析,及時追蹤預警潛在的問題。
而對於石油石化行業,透過為其提供煉化裝置實時最佳化方案。在已有生產和經營管理資料基礎上進行建模,再利用聯想大資料平臺工具,提升裝置最佳化的時效性和準確性。
在物流行業,聯想助力中國郵政打造大資料監管與公共服務平臺,為其安全預警系統提供基於大資料技術的解決方案,改造了原有的IOE 架構,幫助其效能提升達3000 倍。
對於物流企業而言,這種基於資料的深度挖掘分析帶來的最大價值在於,企業因此可以將龐大資料加以積累、分析,最終形成資料自資產。
在高度強調穩定性與安全性的電力行業,聯想透過提供變電站智慧巡視解決方案,依託物聯網、計算機視覺和雲原生技術,結合線上感測器、高畫質攝像機、紅外攝像機、巡檢機器人、無人機等硬體裝置作為感知手段,開發出線上智慧巡視系統,提升裝置感知能力、預警能力,減少人身傷害風險。
從ISG到SSG,聯想在創新業務上的轉向,在諸多細分領域裡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這背後既有其在技術、研發、渠道、網路優勢等自身能力上的發散,也有產業環境的助推。
2020年,中國推出了“新基建”戰略,將5G、大資料中心、人工智慧和工業網際網路列為新基建的重點。
2021年4月,《“十四五”智慧製造發展規劃》提出,規模以上製造業企業,到2035年全面普及數字化,骨幹企業基本實現智慧轉型。
國內政策對於新基建和企業數字化的支援,成為了聯想受益的最大背景,它的業績增長,帶有堪稱剛性的確定可能。
而從資本市場的角度考慮,轉型創新業務的營收規模,已經接近了200億元人民幣。尤其是SSG業務的營收已經達到76.5億元,這一規模,其實已經達到了A股頭部軟體公司的體量。
從硬到軟,從產品到服務,聯想集團已經建立起了一個龐大的生態護城河。
在這當中,治理層花費七年時間打造的算力,構成了聯想的核心優勢,使得軟硬化一體得以成為聯想未來的方向,助力聯想實現中國企業數字化轉型的賦能者定位。
03 現金流之源
在聯想的這份財報中,可以清晰看到,作為全球PC霸主,這塊業務所屬的IDG智慧裝置業務。為聯想貢獻了947億元人民幣的歷史新高營業額,70.8億元人民幣的歷史新高利潤。分別體現為27.3%和43%的增長。同時達成了6.4%的稅前利潤率。
對於動輒增長過百的初創公司而言,這個比例似乎不彰。但理解聯想的常識在於,這個增長建立在龐大的過往基數上。
細究一層則會發現,在PC業務中,聯想對於高階和高增長細分領域的持續投入,得到了顯著成效。
其中,遊戲電腦收入同比增長55%,工作站收入更是同比大增69%。這無疑成為了提升平均單價和利潤水平的強大推力。
對於覆蓋了全球市場的聯想PC業務而言,行業整體門檻極高,有著相對穩定的市場格局。
但穩定的格局,並不能解釋為何會有長達數年的行業下行,更不能解釋為何又會回暖。它需要從四個角度,來理解增長的來源:
第一,疫情帶動居家辦公和線上教育等場景發展,PC 端受需求拉動迎來增長。
第二,輕薄本、遊戲本等高價值細分產品受到歡迎,保持增長。特別是遊戲本的爆發,創造5600萬臺的出貨量的同時,也達成了26.8%的同比增長。
第三,新一代作業系統 Window11 釋出,AMD、GPU、記憶體等配置的更新換代,引發換機潮,PC 景氣度持續提升。
第四,聯想在全球擁有完整的供應鏈體系,可以在缺貨漲價潮中優先獲得原材料,也可以透過全球的產能調配實現產能最佳化。
顯然,第一個移速,得益於疫情的外部衝擊,而後三個因素,則源於聯想業務團隊在PC這個傳統領域不斷追求創新,帶來的各種細分市場機會。
那麼,這種增長是否表現為可持續?比起節點上的紀錄,這是投資者更為關心的部分,也是聯想投資邏輯中最堅實的環節。
在一些市場觀點看來,PC端業務的景氣是暫時的,將隨著疫情的結束而急速褪去。
這個看法,代表了相當數量的意見。市場資金對於聯想的關注,也正是因為這種看法,從而搖擺不定,不願堅守。
疫情期間帶給人類生活帶來了衝擊,電腦開機率和使用者市場都發生較大變化,人們更依賴電腦,有更長的使用時間,電腦在新環境下為人類提供的價值,也為使用者所認識到。而這正是關鍵之處——這種認知是不可逆轉的。
PC 業務的增速,或許在 2022年、或許在2023年有所回撥,但生活習慣的改變,卻會繼續長期刺激 PC 端的需求釋放。
這不免讓人想起聯想增長最快的兩個歷史時期:一個是人們發現電腦對於處理辦公事務效率提升的90年代初,另一個則是網際網路的普及時代。在聯想的崛起過程中,這兩個時期都改變了人們的固有習慣,使得PC業務光芒四射。
同樣,使用時長的增加讓PC更新週期,有望從原來的5-7年縮短到3-5年,這推動了換機需求的提升。而專攻遊戲、娛樂、工作等不同細分場景的產品,會給使用者帶來更獨特的消費體驗,因此,針對細分人群的定製化產品和服務將有望成為從一家一臺電腦到一人一臺電腦的有力推手。
正因為這種需求的激發,IDC做出了相關預測,2020-2025年PC(不包含平板電腦)出貨量的年均複合增速為2.5%。
而另外一些推動PC需求釋放的因素,則處於TO B一段——這得益於聯想變革的成果,由於為客戶提供雲邊端的產品與服務,因此商用領域銷量得到了保證,它成為了一個對沖盤,可以有效緩解疫情後,個人消費端需求減弱帶來的銷量衝擊。
04 結語
在理解了聯想三大業務板塊的成果、邏輯、與趨勢後,我們自然也可以得到判斷——基於聯想在細分市場裡的創新與優勢,以及各行業的利好背景,聯想的高增長與高盈利的趨勢,具有極強的延續性。
熟悉聯想的投資者應當記得,在疫情發生後的四個財務季度中,聯想的業績都清晰可見地兌現了這種連續的高增長趨勢。而在最新的財季中,這種趨勢還呈現出加速上揚的變化。
而無論是在香港市場上,還是在商業界,將聯想集團整體作為一般PC企業來進行估值與評價,無疑既忽略了PC全球老大的地位,忽略了其IDG業務的成長性,也忽略了其轉型創新業務的價值。
在撲朔迷離的轉型期,市場可能會因為資訊與認知的差距,忽視轉型企業在業務上的新局面。對外界而言,轉型成功的標誌,在於當業務和收入是否出現結構性變化。
而當這個變化出現的時刻,讓我們不免設想,未來的聯想,究竟會成為一傢什麼樣的新公司?
作為全球第一的個人電腦廠商。我們可以想到,持續提升產品的先進性,顯然是聯想可以進取的方向。諸如電池與電源管理、智慧天線、柔性轉軸、柔性螢幕、液態金屬散熱……任何能夠提升使用者感受、滿足使用者需求的技術成果與方向,都可能在聯想的產品改進中得到體現。
而這些先進性,無疑又會成為高價值細分品類產品的增長來源,從而形成正向迴圈。
我們因此也可以想到,在數字基礎設施業務上,持續對邊緣計算裝置進行研發投入的聯想,其算力優勢,無疑將成為這一業務王國的基礎。
在雲網的融合上,如何研發5G接入與核心網通訊裝置、電信級特性的雲基礎設施軟硬體產品、如何依靠以雲原生平臺、雲管平臺、智慧運維平臺,為客戶提供無縫、統一的混合雲服務……
在全球雲計算市場持續放量的大趨勢中,聯想以資料中心作為作為核心基礎設施的策略,將成為與雲計算市場保持同步增長趨勢,乃至於超越趨勢的受益者。
在新IT智慧服務的賽道上,針對資料智慧平臺和解決方案,物聯網、大資料、人工智慧、邊緣計算等新一代技術的研發應用,同樣可以成為聯想繼續探索助力智慧製造、智慧城市、智慧零售、智慧教育等行業的利器。
受益於科技賦能、數字基建、內需擴張、外需釋放,作為先進製造業領域明星的聯想,顯然不會滿足於既有的商業成就。
而能否驅動聯想再進一步的關鍵,既在於其業務的持續增長與盈利能力的提升,也在於公司對於創新的投入,更在於聯想在各業務領域的技術競爭優勢。
在聯想第一財季的報告中,我們看到了聯想同比增長了40%的研發投入,以及“三年內翻番”的目標設定。這種對於未來的投資,促生了一份史上最出色的財報。而比這個新起點更重要的,是它之於未來時的想象空間。
伴隨工業網際網路、大資料中心、5G網路、人工智慧等新基建大規模落地,3S戰略將協同新基建浪潮,推動聯想完成以服務為導向的智慧化轉型。這意味著,這種對產業賦能的持續聚焦,將幫助聯想在長期內,贏得中國企業智慧轉型引領者和賦能者的新定位。
這是彈性的力量,也是一家科技巨頭轉身、重構、起跑、加速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