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進入“兩會時間”

【環球時報記者 李浩 青木 黃培昭  李雪 陳欣 魏輝】“政協委員和有關專家都認為,我們有信心、有條件也有能力來實現經濟平穩、健康、可持續發展。”3日下午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新聞釋出會上,大會新聞發言人郭衛民回答外媒關於中國經濟的問題時這樣表示。隨著中國進入一年一度的“兩會時間”,外媒也找到全面觀察中國的“最佳視窗”。經濟面臨下行壓力下,中國GDP增長目標怎麼設定?中國會出臺什麼刺激經濟的新措施?新冠疫情持續兩年多,中國的“動態清零”政策會不會調整?中國的軍費今年會漲多少?中美角力持續、俄烏衝突震撼世界的背景下,中國外交政策會在兩會上透露出什麼訊號?……這些都是外界觀察的重點。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是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年,而與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同一天,北京冬殘奧會也將在3月4日晚開幕,之前勝利閉幕的冬奧會已給無數中國人留下一份精彩紛呈的記憶。顯然,不管國際局勢如何動盪,中國都在按照自己的目標堅定走下去,並帶給世界正能量。

穩經濟,拼共同富裕

“中國一年一度的最大政治活動兩會開幕,保增長抓防疫成為關注重點”,韓聯社3日報道稱,中國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4日將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這也拉開今年中國兩會的序幕。今年的兩會預計將提出包括全球疫情下中國經濟穩定增長等問題。“中東線上”刊文稱,進入3月,中國就開始進入每年一度的“兩會時間”,作為中國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兩會將決定未來一段時間中國的發展走勢,因此備受關注。

作為連續多年對全球經濟增長做出最大貢獻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經濟狀況和增長目標一直是外界關注的焦點。法新社3日稱,在本週開始的中國全國人大年度會議上,樓市低迷、經濟放緩和烏克蘭戰爭問題顯得尤為突出,預計中國政策制定者將把重點放在提振疲弱的經濟增長上。

香港《南華早報》也提到眼下中國經濟面臨的困難因素。文章稱,在全國兩會上,中國高層官員將推出影響全球市場的大政方針,並就國內外關心的重大問題回答記者提問。中國已經提出,現在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和預期轉弱的“三重壓力”。隨著美聯儲可能大幅收緊貨幣政策,美國繼續採取技術遏制措施,以及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導致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外部壓力也在加大。

3日在釋出會上,郭衛民就關於中國經濟的問題表示,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和國內疫情形勢多重考驗,去年我國經濟執行保持穩定恢復的態勢,經濟增速8.1%,經濟總量超過110萬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2萬美元,這表明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同時,我們也要看到,今年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和不確定,我國經濟發展面臨著嚴峻挑戰。他同時強調,有信心、有條件也有能力來實現經濟平穩、健康、可持續發展。

相比在疫情中大搞刺激的其他國家,中國目前可調控的手段要充裕得多。《日經亞洲評論》3日稱,中國還可能出臺減稅、基礎設施支出和其他刺激措施。此前,央行已宣佈降息,以扭轉經濟放緩態勢。《南華早報》稱,預計中國今年將保持5%以上的經濟增長,中國為2021年設定了“6%以上”的經濟增長目標,去年GDP最終增長8.1%。今年的經濟穩定努力,已從年初開始的更有力的貨幣、財政和信貸支援中得到證明。美國彭博社援引分析人士的話猜測,中國政府今年可能將經濟增長目標設定在5%至5.5%之間。

“兩會穩經濟激內需,拼共同富裕”,臺灣《旺報》在報道中提到,今年是中共二十大召開之年,北京將擘畫未來五年藍圖,也事關“第二個百年目標”路徑。中共高層多次強調,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後,下一個重要民生工程已經敲定:紮實推動共同富裕。

抗疫不會“躺平”

疫情無疑是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一大不利因素。美國彭博社在報道中特意強調,由於疫情防控,外國記者連續3年不能前往中國報道兩會。

郭衛民3日介紹,考慮到疫情防控需要和會期安排,今年大會在媒體採訪方面仍延續前兩年的做法,邀請少量在京中外記者到人民大會堂現場採訪;透過網路影片方式安排3場“委員通道”採訪活動。

隨著西方國家面對疫情大多“躺平”,西方輿論出現不少質疑中國“動態清零”的聲音,比如法新社3日在報道中稱,嚴格的“清零”措施,包括嚴格封控和關閉邊界,也對製造業中心、旅遊中心和港口城市造成嚴重打擊。

對於抗疫政策,郭衛民3日表示,委員們認為,有些國家包括一些發達國家疫情接連出現反覆,醫療資源被大量擠兌,重症和死亡病例不斷增加。“而作為有著14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如果我們不採取有效措施,後果難以想象。”他還表示,正是由於中國採取了正確的防疫政策,我們率先恢復了經濟增長,保障了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基本穩定。同時,中國的援助也在幫助國際社會盡快克服疫情,恢復正常秩序,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中國和國際社會的交往。

路透社3日稱,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表示,考慮放鬆疫情防控為時尚早,傳染性強的奧密克戎毒株仍能造成大量死亡。

軍費歷來是外媒關注兩會的一個重點。《南華早報》稱,國防預算常被視為中國政府如何評估國家安全的指標。在與印度邊境爭端、臺海和南海出現緊張局勢的背景下,中國國防預算一直增加。去年達到創紀錄的1.35萬億元,同比增長6.8%。2020年,中國國防預算佔國內生產總值的1.77%,低於美國的3.74%。

臺灣《聯合報》則更關注臺海議題,猜測探討中共二十大“對臺方略”將成涉臺界別主要議題。《日經亞洲評論》稱,兩會另一個關鍵的優先事項是人口問題。決策者可能會大力鼓勵夫婦多生育孩子,提高中國不斷下降的出生率。

中國會成世界的“穩定器”

不少外媒還提到中國的外交政策以及當前備受世界關注的俄烏衝突。《南華早報》稱,隨著中國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關係日益惡化,在最近幾年的兩會上外交關係備受關注,而兩會原本主要是為了處理國內經濟和社會問題。

臺灣東森新聞3日稱,大陸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將於7日舉行中外媒體記者會,“烏俄衝突”必將成為兩會聚焦熱點。外界都在看大陸官方如何在兩國之間取得外交平衡,接受採訪的大陸學者認為,這場戰爭拖得越久,對歐洲、中美關係都不是好事,但大陸官方不會選邊站,將協助烏俄透過談判取得和平共識。

約旦《明日報》網站刊文稱,無論國際形勢如何變化,中國自我發展的既定政策不會發生任何動搖和改變。中國將一如既往地搞好自身建設和自身發展。文章提到,雖然世界動盪不息,各種衝突頻發,世界經濟也因為疫情陰影的籠罩而復甦乏力,但中國經濟依然保持著增長態勢。

埃及《金字塔報》專欄作家賈巴拉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今年的中國兩會,是在國際風雲變幻,尤其是俄羅斯和烏克蘭衝突不斷加劇以及國際疫情持續肆虐的情況下進行的,所以更顯得不同尋常。中國如何應對激盪不測的國際形勢,如何在國際形勢與國內建設之間做好統籌,如何掌握疫情防控和經濟建設的平衡,是值得關注的焦點。

“當今世界正處在新舊秩序加速轉換、戰略不穩定和戰爭風險加劇的時期,中國現在最重要的就是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情。”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楊希雨3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說,中國把自己的事情辦好也是對世界的貢獻。中國徹底擺脫貧困,讓全球貧困人口減少了將近一半。目前高收入國家人口僅佔世界人口的大約16%,中國人均GDP水平已經非常接近高收入門檻,而中國人口占全球人口的18%。這意味著,當中國跨入高收入國家行列之後,全球高收入人群會增加一倍多。不管世界怎麼亂,中國在穩定條件下的持續發展,始終是我們的中心任務。

楊希雨表示,中國一定會是維護和平和穩定發展的中堅力量。這一方面是由於我們的國策要求和平,聚焦經濟發展。不像有的國家搞這個輸出、那個輸出。另一方面,中國作為追求和平發展的國家,國力和影響力不斷上升的同時,也會成為世界和平發展的“穩定器”。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141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國進入“兩會時間”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