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行業整合進入尾聲。
12月6日,據媒體報道,我國已批准成立世界最大的稀土公司。新公司將被命名為中國稀土集團,最快將於本月在江西省成立,由多家國企的稀土資產組成,包括中國五礦、中鋁公司及贛州稀土集團。
對此,贛州稀土相關人士表示,組建中國稀土集團的訊息屬實,贛州稀土集團為組建單位之一。而五礦稀土方面表示,重組還在籌劃之中,具體方案尚未出臺。
有行業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上述三家稀土公司的合併有望於今年12月完成,最遲則到明年完成。
此前9月23日,五礦稀土(000831.SZ)曾公告,中鋁公司、中國五礦、贛州市人民政府等正在籌劃相關稀土資產的戰略性重組。有關方案尚未最終確定,還需獲得相關主管部門批准。
受此三家稀土企業整合進展資訊影響,12月6日,稀土板塊集體走強。其中,港股中國稀土漲11.69%。A股市場上,中國鋁業漲近7%,德宏股份漲停。12月7日,稀土板塊在大漲後出現回撥,多隻個股飄綠。
另據中國稀土行業協會資料顯示,12月7日,稀土價格指數為338.4,創下年內新高。多名行業人士表示,當前政策端支援行業整合,節能電機也將提升稀土需求,四季度稀土價格有望進一步上漲。
供需重塑的新起點
早在10月20日舉行的國新辦釋出會上,國資委新聞發言人彭華崗透露,在專業化整合方面,以業務做強做精為目標,以優勢企業為主體,以相關領域行業體制改革為契機,透過無償劃轉、有償收購、股份制合作等方式,大力推進稀土、物流等領域專業化整合。
12月6日,中國物流集團正式掛牌成立,由原中國鐵物與中國誠通物流板塊實施專業化整合,引入中國東航、中國遠洋海運、招商局集團為戰略投資者。
參照中國物流集團整體情況,業內人士預計,中國稀土集團或將在不久後誕生。
關於合併事宜,一位稀土行業資深分析師對記者表示,“中鋁公司、中國五礦、贛州稀土都屬於國資委旗下,相對來說更好合並,可以先合併成為一個新的央企。”
至於廈門鎢業跟廣東稀土,上述分析師認為,這兩家上市公司股東較多,雖然也是國企,但是股權關係比較複雜,未來可能也會合並。此外,北方稀土仍會保持相對獨立的狀態。
目前,我國已形成以中鋁公司、北方稀土、廈門鎢業、中國五礦、廣東稀土、南方稀土為主導的行業格局。其中,輕稀土只有北方稀土一家,其它幾家均為重稀土公司。
中國是世界稀土資源儲量大國,具有礦種和稀土元素齊全、稀土品位高及礦點分佈合理等優勢。全國稀土資源總量的98%分佈在內蒙、江西、廣東、四川、山東等地區,並具有北輕南重的分佈特點。
上述分析人士指出,“兩大集團一合併,至少不會出現此前供應過剩的情況了。”
過去幾年,我國一直存在稀土產能過剩、供大於求的問題。資料顯示,早期,我國稀土行業非法開採猖獗,導致環境汙染嚴重、產出與利潤不匹配。
為保護我國稀土資源、規範稀土市場,2006年,我國實施稀土開採總量指標管控;2007年,稀土生產被納入計劃性管理。2019年,由工信部牽頭並形成了“5+1”南北六大稀土格局,每年由政府統一分配稀土礦供給指標。
實施指標管控後,國內稀土產量得到有效控制,行業趨於規範。上述分析人士進一步表示,近幾年,隨著新能源汽車、消費電子等領域需求大幅增加,供需相對平衡,過去那種暴漲暴跌的市場行為很難重現。
稀土價格有望進一步上漲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還注意到,近期稀土價格穩中上行。
上週(11月29日至12月3日),混合碳酸稀土礦、中釔富銪礦分別報6.15、35.75萬元/噸,周環比增長1.65%、1.42%。氧化鐠釹、氧化鏑、氧化鋱報85.5、293、1101.5萬元/噸,周環比增長0.83%、0.69%、1.85%。釹鐵硼50H報38.45萬元/噸,周環比+1.85%。
據海關資料,10月份,我國稀土及相關製品進口總量為2942噸,同比減少78.67%,環比減少54.84%;出口總量為9017噸,同比增加53.90%,環比減少-0.85%。
對於供需格局的變化,中金公司認為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國外原礦進口減少,國內稀土礦開採配額有限,預計稀土供給仍將偏緊;二是節能電機等稀土下游領域帶來需求增量;三是稀土行業迎來供需結構轉變,供需持續抽緊。
中金公司預計,現貨緊缺狀態仍將延續,目前稀土供需抽緊的狀態有望延續3-5年。
值得注意的是,11月22日,工信部和市場監管總局聯合印發《電機能效提升計劃(2021-2023年)》,明確提出到2023年,高效節能電機年產量達到1.7億千瓦,在產高效節能電機佔比達到20%以上。
據中金公司測算,能效提升計劃將為稀土永磁工業電機領域在2022-2023年帶來約7.7萬噸的需求增量,2021-2023年CAGR達到156%;疊加碳中和驅動下,新能源車、風電等領域的蓬勃發展,稀土高效能磁材需求在2023年達到19.8萬噸,2021-2023年CAGR達到37%。
考慮到下游產業受到政策利好,上述研報指出,訂單將持續支撐稀土價格。中長期看,受益於稀土供需持續緊平衡,價格維持高位穩定,而下游磁材公司受益於新能源領域需求加速,重估動能強勁。
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