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週報 作者:王晨婷
7月6日下午召開的經濟形勢專家座談會上,劉尚希、羅志恆、田軒、黃先海、袁海霞、秦海林、陸銘、趙偉等八位專家學者,對當前經濟形勢和做好經濟工作先後發表了意見建議。
雖未披露與會專家的具體發言內容,但時代週報記者注意到,這當中有多名專家長期關注財政領域。
圖源:圖蟲創意
隨著近期降息靴子落地,市場對財政增量政策的預期也在升溫。
日前,中國人大網公開《國務院關於2022年中央決算的報告》。財政部部長作該報告時談到,下一步重點做好六大工作,其中排在首位的是加力提效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從而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
多名與會專家關注財政領域
時代週報記者注意到,8位專家學者中,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田軒主要研究金融市場、資本市場;中國電子資訊產業發展研究院總工程師秦海林長期關注數字經濟、先進製造等內容;浙江大學副校長黃先海的專長在於國際貿易;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陸銘以城市化研究,著有《大國大城》;《轉型之機》則是國金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趙偉的代表性著作。
值得關注的是,劉尚希、羅志恆、袁海霞3名專家都對財政領域有深入的研究。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的主業即財政政策研究。6月27日《人民政協報》曾刊發一則劉尚希的發言稿。他提出,當前財政貨幣政策的訊號是清晰的,但財政貨幣政策傳導受阻,亟待體制政策創新。
劉尚希認為,在現行體制下,地方財政緊執行可能與積極財政政策加力提效的要求相悖,即使擴大全國財政赤字,擴大地方債券規模,政策訊號傳導也會受到梗阻。劉尚希建議,要先“提效”,再“加力”,具體包括創新宏觀調控模式、加快各項體制改革創新、降低政府債務成本。
在地方財政方面,劉尚希近日在接受《中國新聞週刊》採訪時表示,首先就是不要再擴大地方債,再增發作用也不大。從大的趨勢來看,需要進一步提高人口城鎮化水平,要防止“逆城市化”,從空間上要圍繞城市群、都市群,圍繞中心城市來佈局投資專案。根據經濟區域一體化的要求、根據當前人口流動趨勢和產業要素集聚的態勢,去佈局投資專案,才可能產生真正的效益。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恆為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財政學博士,也長期關注財政領域。7月初,他在《中國財政》上釋出文章《積極發揮財政在防範化解重大風險中的作用》。
羅志恆建議,在化解財政困難、避免財政困境方面,短期要開源節流解決財政收支矛盾,中長期要透過體制機制改革解決財政可持續性問題,走出財政困境。從長期看,必須深化改革,理清政府與市場關係簡政放權、精兵簡政裁撤冗員、深化行政體制、財政稅收體制、社保制度改革。
近期,“股權財政”也是羅志恆重點關注的領域。羅志恆表示,“股權財政”是指政府憑藉產權所有者人和出資人身份從國有資產使用中獲得收入,對應的是“土地財政”,但股權財政短期內無法取代土地財政。所謂“股權財政”的本質在於推動經濟轉型,從以地引資的模式轉向“基金招商”和“重塑稅基”。
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研究院副院長袁海霞同樣長期研究地方債務。
6月中旬,她在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釋出了文章《2022年全國及31省債務風險變化趨勢分析》,其中提到,從各省份債務率“紅橙黃綠”分檔情況來看,顯性債務口徑下,全國各省份債務風險整體可控,債務率分檔基本位於黃綠兩檔,其中黃檔省份佔比超六成;在考慮隱性債務後,各省份廣義債務風險進一步抬升,近半數省份處於紅檔,債務分檔顏色整體呈“南深北淺”特點。
袁海霞認為,2023年,經濟修復背景下,地方財政收支矛盾有望邊際緩和,但在土地市場延續低迷、中央轉移支付擴容有限等約束下仍然承壓,區域風險分化將有所延續。
同時她指出,地方債新增限額仍保持較高水平,地方債到期高峰來臨疊加隱性債務顯性化持續推進下,地方債將持續擴容,需關注重點區域債務付息壓力。此外,伴隨隱性債務“控增化存”持續推進,部分割槽域債務滾動壓力或增加,並且需關注區域國企間風險傳導及“泛平臺化”風險。
圖源:圖蟲創意
下半年財政政策將加力提效
從總理座談會與會專家的近期觀點中,或可一窺接下來政策的重點。近期,財政政策加力提效的氛圍已愈發濃厚,下半年財政政策的發力重點又會在哪裡?
《國務院關於2022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已於近期公佈。其中提到,地方財政管理不夠嚴格。2022年70個地區透過“自買自賣”、虛構土地交易等虛增財政收入約861億元,其中67.5%發生在縣級;49個地區透過承諾兜底回購、國有企業墊資建設等方式,違規新增隱性債務415.16億元,此外在專項債券管理存在一些問題。
“較過往,2022年地方專項債違規使用規模增長、涉及地區更多,稅收政策未有效落實規模增加。大規模留抵退稅政策實施下,稅收政策落實不全面規模較過去兩年亦有所增長。”與會專家趙偉近期在關於財政審計報告的分析文章中寫道,2023年初以來,審計工作報告中提及的地方財政預算管理等問題仍存,也是掣肘年初穩增長髮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從今年已公佈的財政資料來看,在留抵退稅等因素影響下,1~5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99692億元,同比增長14.9%。而受賣地收入不振等因素影響,1~5月累計全國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18657億元,同比下降15%。
《國務院關於2022年中央決算的報告》在給下半年財政政策“劃重點”時提到,將密切跟蹤地方和部門預算執行情況,並完善稅費優惠政策,發揮好政府投資引導作用,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
“下一階段,預計財政政策會在專項債方面發力,加快新增專項債的發行進度和使用節奏,並盤活專項債結存限額空間。”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告訴時代週報記者,財政部5月將今年全部新增債券額度下達後,各地依法調整預算,加快新增地方債發行進度。不少地方計劃在9月底前完成全年新增債券發行任務,因此預計三季度將成為今年地方發債高峰期。
德邦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學家蘆哲也認為,專項債將迎來進一步提速、提效,同時加快支出進度監督管理。不過,他也預計,專項債不會像去年一樣額外增加規模。
“此外,下一階段財政政策可能會發行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彌補土地出讓收入下降帶來的基建資金缺口。今年土地出讓收入降幅超過了年初預算報告的預期,會對地方財政造成一定壓力;繼續實施留抵退稅政策,緩解企業資金壓力,但留抵退稅規模較去年(2.46萬億元)會大幅下降,預計今年全年在5000-6000億元規模左右。”蘆哲告訴時代週報記者。
華泰資產管理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王軍也認為,就短期而言,除了地方專項債尚剩餘約2萬億元左右的額度,準財政工具如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有望繼續保留併發揮作用。
“該工具可用於補充重大專案資本金(不超過資本金50%)或為專項債專案資本金搭橋,資本金投入可撬動相關專案貸及社會投資,放大倍數高達5倍以上,對地方政府基建投資的促進力度非常大。因此,政策性金融工具有望成為下半年穩增長的重要抓手。”王軍告訴時代週報記者。
提振消費也是今年經濟恢復的核心目標之一。財信研究院副院長伍超明告訴時代週報記者,要提振消費,需要加大財政幫扶力度,多方面緩解居民就業壓力,特別是解決青年人、中低收入群體就業問題,增加居民收入、增強其消費能力。
同時,需多措並舉提高居民邊際消費傾向、推動疫情期間積壓的天量儲蓄逐步轉化為消費,具體看可以繼續加大汽車、家電等大宗商品促消費力度,改革財政體制,加大轉移支付力度,增加公共服務供給,加快推進農民工市民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