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如何理解需求側改革

編輯導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需求側管理是我國調控宏觀經濟的兩個基本手段;需求側管理重在解決總量性問題,注重短期調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在解決結構性問題,注重激發經濟長期增長動力;本文作者分享了關於需求側改革的思考,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談談如何理解需求側改革
一、什麼是需求側改革?1. 供給側改革

要了解需求側改革首先要搞清楚什麼是供給側改革,供給側改革是2015年,中央財經第十二次會議上提出,主要是從起點(也就是生產端、企業端)入手;透過最佳化要素配置,淘汰落後產能和庫存,引導產能向終端需求匹配,進而最佳化企業的生產結構,提升企業盈利能力,降低槓桿水平。

之所以推行供給側改革,主要是因為,2011年以來,隨著劉易斯拐點的出現,我國的勞動力成本顯著上升;與此同時,長期依賴投資和外需的增長模式,使得我國資源衰減、環境汙染問題愈發嚴峻,中國經濟面臨增速換擋、結構失衡的新問題。

2. 需求側改革

需求側改革是供給側改革的鏡子,需求側改革主要是去解決有效需求不足的結構性問題,從而增強消費能力;但是要解決我國消費能力低的問題,要必須系統的分析是“沒錢消費”還是“有錢不願意消費”的根本矛盾;在供給側改革取得巨大成就後,我國的生產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但消費是否能跟得上,這是面前面臨的最大問題。

3. 供給側和需求側的關係

一個完整的經濟迴圈包括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四個環節,而供給側和需求側則分別對應迴圈的起點和終點,如下圖:

談談如何理解需求側改革

總的來講,供給側改革解決了“為什麼生產不出”的問題,而需求側改革將要解決“為什麼消費不起”的難題;對於經濟迴圈來講,起點的生產問題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商品已經可以生產出來了,但是最終要被消費才能產生經濟效益,只生產不消費是無用的,所以二者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

由於今年受疫情的影響,國外市場大幅度萎縮,擴大內需變成了宏觀經濟調控的重要手段,這也促使需求側改革的提出。

二、需求側改革的提出

我國在經過5年的供給側改革後,落後的產能能到了提升,資源利用率得到提高,工業穩步發展,企業的盈利能力也穩步提升;2020年受疫情的影響,海外環境惡化導致的外需遞減,以及國內經濟增速進一步放緩帶來的消費下滑,對我國經濟增長提出了新的挑戰。

疫情穩定後,我國經濟呈現復甦趨勢。但從內部結構來看,生產端的復甦遠快於需求端;而需求側內部,基建和房地產投資的恢復也比消費和製造業投資更快。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當前我國經濟的有效需求不足,供需錯配仍然明顯,疫情明顯加快了我國需求側改革的步伐。

需求側改革的推出,正是為了解決國內有效需求不足的結構性問題。“需求側改革”的重心在於國內需求結構的均衡最佳化,也就是擴大內需,是一種結構性的需求政策,目的是實現有效需求的釋放,而不是需求總量的擴張。

三、需求側改革要做什麼

綜上所述,需求側改革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解決國內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而有效需求之所以不足,最主要的原因是貧富差距的持續擴大。

凱恩斯在邊際消費遞減的規律中指出,居民隨著收入的增加,人們用於消費在收入中佔比會減少,這是有人類天性所決定的,正是這一規律的作用出現了消費不足的現象。

用馬太效應分析可知,社會上20%的人擁有了80%的財富;20%的富人消費傾向很低,相對於工薪階層來說,隨著富人們收入的增加,消費支出佔比越來越小,所以中產階層才是消費的主力軍;對於底層的窮人們來講,消費也只是僅限於滿足溫飽而已。

故有以下幾點建議:

  • 擴大中產階層增加需求:因為中產階層是消費的主力軍,增加其收入,可以增加消費,儘可能讓財富流向中下層群眾。
  • 盤活現存市場消費需求:我國目前市場高階產品大多是進口,政府可以鼓勵高新技術發展,推動“新基建”,拉動消費。
  • 引導國內消費需求迴流:由於疫情原因,國際市場很穩定,政府可以抓住時機,引導消費迴流,如,海口免稅店,免稅區等等。
  • 透過宏觀調控增加內需:在我國市場上,可以透過對商家或企業的補貼,減稅等手段,降低商品價格,從價格上進行調控,及國內消費需求增加。

本文由 @微微一笑很傾城 原創釋出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 ,基於 CC0 協議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683 字。

轉載請註明: 談談如何理解需求側改革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