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創繼續生產上市公司,心通醫療登陸港股

記者|金淼

編輯|許悅

近日,心臟瓣膜植介入醫療器械研發企業心通醫療正式在港交所掛牌上市,成為2021年開年第一家在港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首日,心通醫療一度市值突破500億港元,目前雖有所回落,但也超過450億。

這是繼微創醫療分拆出從事主動脈及外周血管介入醫療器械業務的心脈醫療上市後,又一家子公司開啟證券化征程。

另據介面新聞記者瞭解,“微創系”另兩家公司微創電生理、微創機器人等也正籌備科創板上市。

心通醫療成立於2015年,主要從事研發主動脈瓣和二尖瓣醫療器械,為治療結構性心臟病提供解決方案,目前上市產品為主動脈心臟瓣膜。心臟瓣膜是心臟的基礎機構,嚴重的瓣膜病變會導致死亡。心臟瓣膜指心房與心室之間或心室與動脈支架的瓣膜,主要功能為阻止血液迴流,保證血液從心房流向心室,或者從心室流向動脈。對於嚴重的瓣膜性心臟病患者而言,更換瓣膜是最為有效的治療手段。

瓣膜的發展經歷了外科機械瓣、生物瓣、可介入生物瓣。機械瓣材料為熱解碳,生物瓣則是透過豬或牛的生物組織製作,前者使用壽命可達50年以上,但是易發生併發症,並且需要終身服用抗凝藥。後者使用壽命短,但僅需術後3-6個月服用抗凝藥。而生物瓣可壓縮的特性,使得其發展到了可介入瓣膜。在發達國家,生物瓣的使用量已經達到75%以上,但是目前國內仍以機械瓣為主。

另外,瓣膜置換的方式可分為傳統的外科開胸和經導管介入手術,後者近十年來開始較大規模的商業化應用。經導管介入手術僅從患者腿上的動脈介入,避免了傳統開胸手術的複雜性、手術風險和大創口,患者的併發症和住院時間等均低於傳統的外科開胸。

微創繼續生產上市公司,心通醫療登陸港股

多個生物瓣膜廠商都開發了經導管介入手術的配套手術產品,但是這類手術價格目前並不較傳統手術具有優勢。一關注結構性心臟病領域的機構投資者表示,使用生物瓣膜的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TAVR)全部費用大約在35-40萬間,醫保報銷部分極低,而外科開胸手術使用價格最貴的心臟瓣膜費用也僅在20-25萬元,並且醫保報銷部分多,北京地區自費部分在10萬左右。

2019年國內使用生物瓣膜的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大約在2000餘例,而當年全部的瓣膜置換手術數量大約在5萬-6萬例。“雖然目前滲透率還是很低,但隨著老齡化趨勢帶來結構性心臟病患者的增加及GDP的增長,TAVR一定是未來結構性心臟病的趨勢。”上述機構投資者表示。

目前上市的一代主動脈心臟瓣膜產品包括啟明醫療的VenusA-Valv、傑成的J-Valve、心通醫療的VitaFlow及跨國企業愛德華的SAPIEN3,其中啟明的產品2017年獲批,成為國內首個TAVR產品,目前最晚獲批的產品為愛德華的SAPIEN3。

雖然愛德華在全球TAVR市場中一家佔據了60%以上的份額,但是上述投資人表示由於愛德華在國內的臨床開展等原因,SAPIEN3成為幾家中最晚上市的,以至於一度出現了“國產壟斷”。愛德華產品國內上市前,國內TAVR市場內所有上市產品均為國產企業產品,以至於愛德華產品上市之初,有投資者調侃:留給國家隊的時間不多了。

微創繼續生產上市公司,心通醫療登陸港股

上述機構投資者表示,2019年、2020年國內主動脈瓣膜市場中,啟明大約佔據八成左右的市場份額,剩下兩成市場份額則為傑成、心通,“愛德華的產品剛上市不久,我們也沒看到份額,但是單從價格角度上並沒有優勢。”

2019年,心通醫療營業收入2150萬元,2020年前7月營收4844萬元,2018年、2019年及2020年前7個月淨利潤-6026.3萬元、-1.45億、-1.93億。

一醫藥行業分析師曾向介面新聞表示,對於微創而言,由於母公司產品已經過了高速成長期,市場不能夠再給出高估值,故母公司平臺並不適合融資,更適合各個業務板塊分拆融資。

反應在二級市場的情況確實如此,2020年,國家醫保局首次開展的高值醫用耗材集中帶量採購,微創醫療的主要產品冠狀支架雖然中標,但是國內中標產品平均降價92%,使得原本萬元的冠脈支架,直接進入百元時代。現場價格訊息傳出後,微創醫療、樂普醫療等中標企業股價迅速下挫,微創醫療一度盤中下跌9.72%。

微創醫療在該次集採中標兩個產品,此前市場有過估算,如果微創醫療納入集採名單的四個規格的冠脈支架全部以2850元的價格中標,將直接導致微創醫療2021年營收減少25.52億,利潤減少4.53億,上市公司將首次出現虧損。

介面新聞此前報道,微創目前分拆融資的各業務幾乎都是透過收購專利後進行孵化,拆分後再融資,其佈局更像是產業投資者。微創醫療董事長常兆華在2020年的股東大會上也表示微創除生產產品外,也是個生產上市公司的公司,透過這個經營模式,實現公司的持續性增長。

另一方面,過去十年中,隨著國內醫生術式帶來的變化,介入醫療因其微創性的特點,逐步在各個科室中展開,患者獲益的同時,臨床對於心臟瓣膜在內的介入耗材需求明顯增加,並且隨著國內國內替代化趨勢,市場有望進一步擴容。華興年度醫療報告中表示,啟明、沛嘉、心通的陸續IPO,普及了投資機構對於介入瓣膜的認知。以高瓴為例,其除了投資微創系外,還佈局了沛嘉醫療、啟明醫療在內的多個瓣膜企業。

2019年12月,啟明醫療港股上市;2020年5月,另一瓣膜研發生產企業沛嘉醫療上市,伴隨此次心通醫療上市,市場稱瓣膜三巨頭齊聚港股。

上述投資者表示,心通籌備上市時,啟明已經完成上市,沛嘉也已完成港股申報,而科創板對於心通醫療的VIE架構又未完全敞開,故最終成為第三家港股上市的瓣膜企業。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224 字。

轉載請註明: 微創繼續生產上市公司,心通醫療登陸港股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