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多事之秋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巨潮WAVE(ID:WAVE-BIZ),作者:謝澤鋒,編輯:楊旭然,創業邦經授權釋出。

作為華人世界裡最精明的商人,李嘉誠在其漫長的經商生涯中,似乎從未失手過。

全球經濟雲譎波詭,跌宕起伏之際,李氏父子操盤長和系鉅艦,在波濤洶湧中繼續搏擊。他們寄期望於像往常一樣,在全球騰挪資產、高拋低吸,讓手中的資產雪球越滾越大。

但這一次他們面對的,是前所未有的複雜形勢。

美聯儲加息、俄烏衝突不斷、英鎊跌破歷史紀錄、港股萎靡不振,長和繫上市公司股價大跌,中國內地房地產市場告別繁榮,李氏父子的財富縮水隨之而來。

香港賣豪宅、減持郵儲銀行,都只是其龐大帝國資產中的“一點點”。但在拋售中釋放出來的訊號,也讓人隱隱感覺到,即便是身為華人商業教父,即便是曾在幾十年的經濟週期波動中左右逢源、全身而退的頂級商人,想要在這場全球資本大浩劫中繼續獨善其身,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李嘉誠,多事之秋

禍起英倫

“英鎊這顆寶石喪失了光彩”。 

新任英國首相伊麗莎白·特拉斯的“第一把火”就演砸了。

為挽救經濟頹勢,特拉斯祭出了激進的減稅法案,誰知市場並不買賬,英鎊崩盤,全球股市劇烈震盪。

特拉斯上臺第二天,英鎊就跌至37年新低,成為今年全球跌幅最大的主要貨幣。英國《衛報》甚至稱:“英鎊這顆寶石喪失了光彩”。

雖然在多方壓力下,調整後的方案已經有所收斂,但這把火已經燒到了大洋彼岸的香港。重倉英國的李嘉誠更是首當其衝,長和系旗下幾大上市公司股價連續下跌。

李嘉誠,多事之秋

長和股價表現(2020年1月至今)

自9月6日,特拉斯上任以來,長和、長實集團下跌11%,長江基建下跌 14%,電能實業下跌15%,港燈-SS下挫16%。

李嘉誠旗下業務涉及基建、地產、輸配電、零售、電訊等,這些“管道型”業務穩定性強,現金流好,但爆發力差,上市公司估值低,股價波動性弱,通常情況下不會像其他股票價格一樣出現暴漲暴跌。

而在9月份,長和繫上市公司出現了歷史上罕見的集體大跌。除了與港股整體疲軟相關之外,李嘉誠重倉英國才是更根本的原因。

2013-2018年,撤資大陸後,李嘉誠大舉進軍英國,累計投資高達4000億港元,涉足天然氣、水務、鐵路車輛租賃、客運列車、電網、電訊、酒吧運營等。

李嘉誠,多事之秋

據統計,收購完成後,李嘉誠家族控制了著英國約1/4的電力分銷、近30%的天然氣供應、近7%的供水市場、超40%的電信市場、近三分之一的英國碼頭、超50萬平方米的土地資源。當時的英國人驚呼李嘉誠幾乎“買下整個英國”。

本輪英鎊史詩級貶值,無疑是對這些資產價值的一記重錘。

目前,英國已經是長和收入的第一大來源地。今年上半年,以英國為主的歐洲貢獻726億港元收入,超過長和營收的半壁江山。

由於匯兌損失,以及股價下跌,從年初到現在李嘉誠的淨資產縮水了將近10%,財富蒸發約200億元。

長實集團收入結構中,來自英國的收入佔比也高達31%,幾乎和香港持平。長江實業與和記黃埔重組後,長和及長實集團幾乎涵蓋了李氏家族所有核心資產,因此,從當下的收入來源看,英國已是李嘉誠的“大半條命”。

李嘉誠,多事之秋

李嘉誠,多事之秋

全球商界,李嘉誠素以精準“逃頂”著稱,他總能先人一步,在危機來臨前高位拋售,賺取鉅額利潤後拂袖而去。

早在2021年起,李嘉誠其實已經敏銳地意識到危機,並開始騰挪資產準備撤離英國。但規模龐大的資產體量快速套現並不容易。時至當下,位於英國的核心資產並未脫手。

但面對前所未有的複雜局面,李嘉誠似乎沒有在意這些浮虧,並且有了新的打算。

英國,不撤了?

長和系資產轉移的節奏和思路似乎發生了轉變。 

從東到西,又從西到東,李嘉誠慣於隨著經濟形勢的變動在全球配置資產。

但商場如戰場,形勢瞬息萬變。在李嘉誠撤離英國計劃中,最重要的兩筆交易如今卻並沒有繼續推進。

此前,李嘉誠已將英國最大的配電公司UK Power Networks,四大電信運營商之一的Three UK“擺上貨架”。

KKR和澳大利亞麥格理牽頭的財團原計劃以150億英鎊收購UK Power Networks,這比12年前長和購入時高出了92億英鎊。

但就在簽訂協議的兩天前,李嘉誠臨時提價,KKR認為報價太高,隨即退出了談判。要知道,這樁交易案已經持續了一年多,臨門一腳突然變卦。狡猾的李嘉誠當時或許敏銳地感知到,這筆資產留在手裡更能增值。

李嘉誠,多事之秋

李嘉誠父子判斷配電業務將賺取更多利潤

俄烏衝突後,歐洲遭遇嚴重的能源危機,英國還面臨高達9.1%的通脹,這讓電力、天然氣和水網等基礎設施企業受益匪淺。作為全英最大的配電公司,李嘉誠掌控了830萬戶家庭和企業的輸送電業務。上一財年,英國電力網路公司斬獲17.6億英鎊收入,稅前利潤高達6.15億英鎊。

冬季即將來臨,歐洲天然氣供應受阻,用電需求將持續猛增,李嘉誠極有可能再大賺一筆。

李氏家族在英另一大資產則是電信企業Three UK,不過李嘉誠已經不打算賣了,而是計劃和沃達豐合併。

沃達豐和Three分別是英國第三大和第四大網路運營商,如果兩家最終聯姻,將會是一個擁有2700萬移動客戶的巨無霸,一舉躍升為全英最大的電信公司。據悉,這項合併將有可能在今年年底達成協議。

除此之外,Three UK還在加碼英國市場,宣佈投資20億英鎊,用於改善在英國的網路和IT基礎設施,不僅要將4G速度提高150%,還立志成為英國最快的5G供應商。 

李嘉誠,多事之秋

沃達豐與Three UK很可能合併

受益於疫情居家紅利,以及英國人對足球等體育節目的狂熱,2021年,Three UK的5G使用量較前一年增長了385%,5G智慧手機數量增長了近3倍,達到220萬臺。

可以看出,從“套現離場”到打起“合併牌”,長和系資產轉移的節奏和思路發生了轉變。當前,以英鎊計價的重資產勢必貶值,這時候要想賣出溢價難上加難。李嘉誠旋即“轉出售為持有”,期望透過提升資產內在價值,再靜候賣出時機。

今年3月,李澤鉅在澄清撤資英國的傳聞時,其回覆就頗為老道:長實作為跨國企業,公司的投資從不侷限於某個區域,有買就有賣。

可以看出,作為一家總資產超萬億的大型集團,長和不會侷限於一城一地,一時一刻。在李氏父子眼中,他們在意的只是買賣。無論撤離還是堅守,不變的仍是逐利而動的資本遊戲。

香港,繼續撤

拋售房產之餘,李嘉誠也減持了部分證券資產。 

但在其香港大本營,李嘉誠開啟了他新一輪資產拋售。

9月28日,長江實業出售一宗豪宅專案,一把回血207.66億港元,淨賺63億港元。

這宗豪宅就是香港半山西部有名的21 BORRETT ROAD(波老道21號),該專案未售部分包括152套住宅和242個車位。

在這個專案上,李嘉誠再次展示了他“囤地”大法的成效。2011年6月,長實以116.5億港元購入波老道地塊,樓面價為26763港元/每尺(平方英尺),創下當年香港第二高價紀錄,李澤鉅曾稱之為"一級靚地"。

李嘉誠,多事之秋

李嘉誠賣掉的香港波老道21號

但此後,該專案經歷10年才正式入市,和10年前地價相比,目前樓面均價上漲超過10倍。這個樓盤最近一次成交是今年6月份,成交2套,成交金額合計高達近4億港元,單價直逼百萬港元/平方米。

“囤地-緩開發-坐等升值-賣出暴賺”,李嘉誠這套商業打法屢試不爽。

拋售房產之餘,李嘉誠也減持了部分證券資產。

就在轉手豪宅專案的第二天,李嘉誠基金會以每股4.71港元的價格減持郵儲銀行H股5萬股,套現23.55萬港元。

完成後,李嘉誠持股數縮減到21.84億股,持股比例降至10.99%,這是李嘉誠方面首次被披露減持郵儲銀行。

按照港股規則,持股數突破整數關卡後,需要對外披露。根據郵儲2022半年報,彼時李嘉誠持股比例仍有11.42%,也就是說,李嘉誠在短短三個多月內賣掉了近0.42%,即約8300萬股。

若以9月29日收盤價4.61港元計算,李嘉誠用螞蟻搬家式的節奏,總計套現至少3.83億港元。直接引發恐慌性拋售,第二個交易日,郵儲銀行H股暴跌 11%,市值蒸發526億港元。

李嘉誠,多事之秋

郵儲銀行港股股價表現(2022年至今)

李嘉誠此舉也“重傷”查理·芒格的中國門 徒李錄。李錄在一輪悄悄建倉後,於2020年12月18日再次大筆買入郵儲銀行,成本約4.23港元/股,買入1326.2萬股,耗資5607萬港元。

經過這次買入後,李錄構成建倉,因此被公開披露。當時,其累計持有10.06億股郵儲銀行H股股份,佔已發行股數的5.06%。按郵儲銀行當年的最高價和最低價計算,李錄這筆投資成本大概為3.7港元左右,涉資37億港元。

次年1月15日,李錄旗下喜馬拉雅資本又花費4.47億港元,增持郵儲銀行8354.4萬股,成本約5.35港元/股。

最新公告顯示,李錄持有郵儲銀行12.74億股。也就是說,李錄在2021年1月15日之後,又陸續加倉1.85億股,以2021年最高價和最低價平均來粗略估算,其成本約4.75港元/股。統計來看,其持倉總成本約為4港元/股。

當前郵儲銀行港股股價已跌至4.17港元,逼近李錄持倉價。拜李嘉誠所賜,李錄這筆一度浮盈50%以上的投資,現在拋除各項交易成本,幾乎只剩了本金和分紅。

在英國停止拋售資產,在香港賣出豪宅專案,拋售權益資產。這釋放出了李嘉誠對時局的判斷:為了流動性,香港的資產可以拋售。但英國的資產即便縮水,也要堅守。

本文(含圖片)為合作媒體授權創業邦轉載,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絡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絡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761 字。

轉載請註明: 李嘉誠,多事之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