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十三州三分光,司馬改晉一統倉。 五胡盡羶華族血,衣冠南渡半壁殤。 涼燕秦趙卅夷遍,宋齊梁陳獨漢昂。 北魏分家齊周壯,後庭城破隋開皇。 徵鼓催伐四百歲,至隋大統又興唐。 史輪群碾殘陽腥,逝鴻孤飛冷雨鹹,悲風吹盡華雄散,往後共和一家人。 憐祖洪流如片羽,奠斯亂世道餘殤。
隴西李氏、趙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這些世家閥門又主要分為關隴集團和山東士族,其中又有無數勢力稍弱的世家依附他們,像上官家族、獨孤世家、京兆韋氏、河東裴氏、河東柳氏、河東薛氏、弘農楊氏、京兆杜氏,還有東晉南朝四大僑姓之一,都依附其中,這些世家高門控制著國家的命脈,連朝廷任命官員都可以直接越過吏部,所以他們也是皇帝處心積慮對付的物件,這樣一直延續了下來,到清朝滅亡之後,這些世家才算真正的結束。
雖然我們大部分人都受益於高考,但消滅門閥貴族後,中國沒有翻開新篇章,而是不斷墮落,宋明都沒超過漢唐,而且淪陷2次。貧民科舉上來的官員可能很聰明,但是格局不夠,大部分時間用到鑽營和權力鬥爭上,所以宋明官員的大局觀不行,只控制了極少的領土。
第一,關隴集團並不是楊堅楊廣剷除的,宇文泰宇文護就剷除了一大半;第二,隋朝滅亡的主要原因也不是關隴集團;第三,唐朝的建立比隋朝更具有正當性,隋朝不過是摘了後周的果子,唐朝可是群雄逐鹿真刀真槍拼出來的。
關隴集團被宇文護滅一次,楊堅滅一次,到楊廣即位,基本沒有握實權的。李淵稱帝后的宰相裴寂、劉文靜、陳叔達、蕭瑀、封倫根本沒有關隴人,貞觀時期宇文士及、于志寧算傳統關隴集團之後,李靖、杜如晦生於京兆,其他如房玄齡、魏徵、褚遂良、王珪、溫彥博、高士廉、許敬宗等都與關隴無關聯。
關鍵就是利益共同體的穩定。劉牢之的北府兵後期因為劉裕王朝建立被消滅了,而之後的南朝一直沒有形成集團政治。北魏之死是因為自己漢化,北齊的武川鎮集團不錯,但是高洋卻自己把自己作死了。這時候只剩下個關隴集團,天下不是他們的,是誰的?
隋朝滅亡,根本就不是什麼世家權貴滅的。是他們楊氏自己搞滅亡的,楊堅不為後人謀出路,還對自己兒子痛下殺手,後來的楊廣那更不得了了,對兄弟,對楊氏皇族殺的沒有人了,導致權利架空,沒有了制衡。要是楊廣不亂殺楊家的人,多幾個皇族王侯各震一方,就算有起義,也有人會保楊廣,後來楊廣跑路,楊氏皇族被他殺的沒有人了。他楊廣對楊家的人那麼痛下殺手,他可以說第一開頭殺爹,殺兄弟,殺侄兒,殺父輩皇族的祖宗。
皇帝清洗功臣是出於無奈啊,不然就會有以後大權旁落甚至國破家亡的危險。劉秀厚待功臣,鄧家,竇家,梁家等外戚專權,把東漢搞得陷入黨爭權鬥。宇文周也是同樣的教訓。反觀嗜殺功臣的劉邦西漢和朱明就相對少受世家大族的影響。當然了,可能得益於世家大族支援的劉秀和宇文泰也是沒有實力去剷除世家勢力,自己的基業也是建立在世家大族的支援之上的,不過後世就要遭殃了。
楊廣的一生一直在被世家左右,上位時期有獨孤家族和弘農楊氏支援,這兩個都是關隴集團的家族。為了避免世家找人代替他,所以就開始打壓關隴集團。拉攏山東集團和江左集團然後打壓關隴集團,這條路在當時沒錯,只可惜楊廣走的太快了,以至於自己和王朝都泯滅於歷史長河中。
關隴集團經過楊廣和李世民的打壓,已經江河日下啦!到了李治時期的長孫無忌已經是關隴集團最後的輝煌,長孫無忌死後關隴集團已經名存實亡,對朝廷已經沒有什麼影響力啦。關隴集團都是家學淵源,文武雙全的人,這些人上馬可戰,下馬可治。關隴集團衰落後,朝廷文官可以透過科舉進行選拔,可有領兵才能的武將來源幾近消失,再加上原先的武將都是李唐遺留,武則天不信任,這是武則天開武舉的主要原因。
關隴集團中宇文泰下面八大柱國之一李虎是誰呀?李淵的爺爺,李世民的太爺爺。李淵同隋煬帝楊廣是表兄弟,李淵幾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就死了,所以他世襲唐國公,從小就被姨母看顧,隋文帝楊堅帶在身邊。
武則天是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而拉攏中下階層,重科舉、興酷吏以打壓關隴集團、關東財閥,他們長期控制影響國家的執行,隋煬帝就是有心而力有不足,隨後反噬其身,他們反而支援李唐,唐初為恢復經濟和開疆拓土確實需要他們的支援,但在國家穩定後,他們就成了社會發展的拌腳石
項羽之後中國再無貴族,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成長起來的最多也只能稱為門閥士族,貴族應該是源於三代時期大盛於春秋戰國,秦統一六國後絕六國祀廟後,中國傳統貴族就難有正統,項羽自刎烏江後,中國貴族就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北魏之所以垮臺,和孝文帝激進漢化有關。遷都洛陽之後,全盤漢化,改成漢姓,鼓勵胡漢通婚。最重要的是推行漢制後,需要大量文人,這樣漢族文化人,尤其是壟斷文化的幾大家族迅速做大。而導致原來部落制下軍人地位下降。所以大本營軍人乘亂而起。先是軍閥各自擁帝形成東魏西魏,再後來直接取而代之。高家屬於胡化漢人,宇文家是漢化胡人。有文化的軍事貴族楊家,李家先後登基大寶。他們不想讓他人效仿,所以推出科舉來打壓知識門閥。到武則天這個純粹底層人員的上臺,徹底利用科舉把幾大家壓制。
隋唐兩朝代,中國的軍事力量達到了前所未有高度,原因就是五胡內遷後各種戰法的相互融合,馬匹種類的最佳化,基礎兵員的強悍!相比較以‘’漢民族‘’為主體的宋,明兩代的軍事力量。五胡亂華這種所謂‘’融合‘’,被動達到兵員的最佳化,騎兵戰力戰法和數量空前的先進,從而也奠定了隋唐兩代軍事力量的強盛!從前趙開始到北周這段時間,以少勝多的戰例數量非常之多,能稱的上戰神,一個接一個,連宇文泰,高歡,慕容垂這樣的高管都組織過以少勝多的戰役!宋明兩朝較弱,草原民族的進步也是一大原因,漢唐兩代時草原上都是部落組成的聯盟,而到了宋明兩朝,無論是遼金,還是蒙清,都實現了真正的統一,更致命的是汲取了中原的文化,當先天就重文治的農耕文明遇上文治武功一統的草原文明,不是對手就很正常了。唐帝國雖然強盛也只是最開始幾代,但終究擺脫不了農耕為主體的局面,後面的元清也是如此,那麼彪悍的蒙古騎兵還不是被徐達常遇春狠揍。
在中國真正的貴族不單指權勢富貴,還必須有家族文化及知識傳承,不是幾代而是幾十代,在中國古代貴族就是壟斷各類知識的階層,特別重視各類知識,不單指儒家文化。清朝權貴就算了,時間短,文化淺,毀的文化更多。中國改朝換代是常事,這一朝的權貴,下一朝就是平民,富貴不長久,有了知識傳承,整個家族連綿不絕,歷經數個朝代,上千年進入權力中心。北方的北魏和周雖然皇帝是鮮卑人,北齊高氏家族是鮮卑化的漢人,但是統治階層的中堅力量仍然是漢族頂級的門閥士族,而且漢族鮮卑通婚只侷限於皇族和頂級門閥間的政治聯姻。整體而言是涇渭分明的,直到元宏漢化以後經過唐宋長時間的演進,鮮卑才慢慢融入漢族。
李世民登基以後排姓氏排名(士大夫公推)第一位的竟然不是李,是清河崔氏,最後在他的主導下憑藉皇權將自己李家推到榜首。我語境下的關隴集團並不是一個地域集團。言及關隴集團衰敗的標誌一般是看執掌朝政的宰相數量出身地域,所以有人會認為隋初關隴集團就已經解體,而我覺得隋初四貴全是關隴集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