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股價暴跌、資本離場、高層震盪 呷哺呷哺的輕奢火鍋“不香了”?

由 聞人海瑤 釋出於 財經

本文來源:時代週報 作者:塗夢瑩 歐陽甜怡

呷哺呷哺(00520.HK)剛剛經歷了一場股價暴跌和一場突如其來的“分手”。

4月19日,“火鍋第一股”呷哺呷哺開盤迎來股價暴跌,截至當日收盤跌幅近15%,報收12.1港元/股,總市值131.33億港元,五日內市值蒸發約近30億港元。

隨後幾日,其股價依然呈現出頹勢,除20日有小幅回升,截至4月22日收盤,呷哺呷哺股價為11.88港元/股。

股價重挫背後,呷哺呷哺深陷高管離職風波。4月16日,呷哺呷哺釋出離任公告,旗下湊湊品牌CEO張振緯因個人原因離職。

“頂著壓力狂奔”“非常辛苦”“走比別人更困難的路”……事實上,3月中旬,張振緯還在以湊湊品牌CEO和創始人的身份參加“中國餐飲創新大會”,在大會上分享湊湊的創業故事。話猶在耳,一個月後,昔日夥伴便分道揚鑣。

與呷哺呷哺“分手”的還有部分投資者們。今年1月、4月,呷哺呷哺CEO趙怡兩度減持,套現合計約3000萬港元;3月中旬,在呷哺呷哺釋出2020年財報前半個月,大摩、高瓴資本均以接近清倉力度減持。

更讓呷哺呷哺棘手的是盈利難題。年報顯示,2020年呷哺呷哺實現收入54.55億元,同比下降9.5%;稅後利潤總額1148.5萬元,同比減少高達96%。其中,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上半年,呷哺呷哺歸屬股東淨虧損2.55億元。

4月21日,針對股價波動及相關發展問題,時代週報記者多次聯絡呷哺呷哺,併發去採訪函,截至發稿前未獲回覆。

資本離場、高層人事震盪、2020年度經營資料下滑,呷哺呷哺的火鍋或許真的“不香了”。

湊湊快速擴張

從張振緯離職後的回應來看,呷哺呷哺或將迎來一位新對手。

據《證券日報》報道,張振緯表示,離職“與內鬥無關”,純粹是因為自己的創業需求,並表示依然會從事火鍋這一品類,目前已接受國內頂級資本1.5億元的天使投資。

“湊湊各部門、各區域負責人將暫時直接向集團董事長賀光啟彙報,直到新的CEO上任。”對於張振緯離任後續湊湊品牌的管理,呷哺呷哺在公告中表示。

張振緯稱得上呷哺呷哺的一員大將,於2014年加入,任職兩年後一手創辦湊湊品牌,負責湊湊發展及營運。

“剛開始走得非常辛苦,後面慢慢跑順了。”3月,張振緯在“中國餐飲創新大會”如此解釋湊湊的戰略選擇道路。他表示,湊湊從一開始就與眾不同,因為做不一樣的事情,才能真正成就一件偉大的事情。

張振緯作為湊湊CEO的最後一場公開演講 圖片來源:網路

作為“60後”餐飲職業經理人,來自臺灣的張振緯有豐富的餐飲管理經驗。此前,曾在麻辣誘惑、綠茶、白熊等連鎖餐飲企業擔任高管。2014年,張振緯加入呷哺呷哺,專注於研發新品牌;2016年6月,張振緯創立中高階火鍋湊湊,推出“火鍋+茶憩”模式。

不難看出,對於張振緯而言,湊湊的發展已經頗具規模與成效,是其職業亮點之一。

2016年6月,湊湊首家旗艦店在北京三里屯開業,創始團隊來自臺灣,其中包括世界第一杯珍珠奶茶締造者團隊。因上述團隊基因,湊湊定位於“具有社交情調的臺式火鍋”,目標客戶群為25到35歲的都市白領。

2017年,湊湊開始規模開店,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的開店數達21家。由於快速的擴張成本,湊湊2017年的收入為1.17億元,僅佔呷哺呷哺營收約3.2%,虧損則超過2400萬元。

2018—2020年,湊湊門店數量分別為48家、102家、140家,同比增速為128.57%、112.50%、37.25%。同期,湊湊分別實現營業收入5.56億元、12.00億元、16.8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74.9%、116%、40.58%。雖然門店與營收不斷增加,但相關增速也在放緩。

在張振緯看來,“過去4年,湊湊平均每11天開一家新店,創下了餐飲直營門店最快的增速。”他認為,快速擴張能夠得到更多資源。

但針對品牌門店的區域定位,湊湊似乎還未擁有成型的規劃。

張振緯曾透露,湊湊的渠道有下沉趨勢,未來門店將開設在寧波、南通、東莞等二三線城市。 呷哺呷哺董事長賀光啟則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湊湊未來將以高階品牌的形象,帶領集團旗下的其他品牌一起走向海外市場。

輕奢增收不增利

從定位上可以看出,湊湊品牌的推出實際上是呷哺呷哺對集團業務差異化的補充。

呷哺呷哺主品牌早期定位為吧檯式快餐火鍋,門店主打高性價比的快速用餐,能夠簡單標準化複製運營模式。相較而言,湊湊則主打高階火鍋市場,門店重視輕奢聚會體驗,定位高消費人群。從客單價上看,2020年呷哺呷哺主品牌客單價62.3元,湊湊客單價為126.6元,相差超過2倍。

但湊湊輕奢定位帶來的收益,並沒有掀起太大浪花,反而增收不增利。

2017—2019年,呷哺呷哺營收分別為36.64億元、47.3億元、60.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2.8%、29.2%、27.4%;同期淨利潤分別為4.6億元、2.9億元、183.7萬元,淨利潤連續3年下滑。

而主打快餐化模式、高性價比的呷哺呷哺主品牌,較為平穩的客單價也無法挽救翻檯率的暴跌。2017—2019年,呷哺呷哺客單價分別為 48.4 元、53.3 元、55.8元,翻檯率卻在不斷下降,分別為3.3、2.8、2.6。2020年,呷哺呷哺客單價上升至62.3元,翻檯率為2.3;2020年上半年,因受疫情影響,翻檯率一度低至1.8。

圖源:視覺中國

與此同時,在財報中,呷哺呷哺對湊湊的翻檯率重新定義,將每一筆與堂食顧客平均消費對等金額的外賣訂單,都被視為堂食顧客的一次翻檯。儘管如此,2020年,湊湊餐廳翻檯率依然從2019年的2.9降低至2.5,客單價則由131.5元下降至126.6元。對此,呷哺呷哺表示是疫情影響,以及加大促銷折扣力度所致。

疫情影響也體現在門店方面,2020年呷哺呷哺新開張合共129間餐廳,包括91間呷哺呷哺餐廳及38間湊湊餐廳,關閉合共52間呷哺呷哺餐廳。

“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將呷哺呷哺的翻檯率下滑問題暴露得更加徹底。”4月21日,餐飲行業分析師林嶽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相較以往,呷哺呷哺在門店擴張方面的腳步緩慢,可能是有意為之,後續應該有策略性的方向調整。

從近年動作來看,呷哺呷哺決心將“輕奢”進行到底。

2019年,呷哺呷哺推出全新副牌“in xiabuxiabu”,主打一人一鍋,同樣擁有高客單價,消費定位偏向更加年輕的90後人群,但目前全國僅開設兩家門店。

除此之外,2020年10月,呷哺呷哺在北京推出首家LIGHT-STYLE輕奢品牌升級店,主打“輕奢”和網紅風格,區別於傳統火鍋重口味,將整體產品在臺灣火鍋的基礎上進行改良。4月21日,時代週報記者查閱大眾點評發現,這家輕奢升級門店在區域排名中位於前27%,整體評分為4.48。

同時,呷哺呷哺也試圖在新茶飲賽道上分宜,推出茶飲品牌——茶米茶。林嶽認為,呷哺呷哺正在摸索一個新的商業模式,包括輕正餐的轉型、輕奢品牌和茶飲品牌的孵化,這些都是第二曲線的探索。

但湊湊交出的成績單尚未完全得到認可,呷哺呷哺的“輕奢”故事還講得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