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美股全線下跌,蘋果市值蒸發7000億,美聯儲再度出手“救市”

由 端木泰華 釋出於 財經

美股昨夜又一次全線下跌!

北京時間31日凌晨,美股週五收跌,三大股指本週均錄得3月份以來的最大周跌幅。

道指跌157.51點,或0.59%,報26501.60點;

納指跌274.00點,或2.45%,報10911.59點;

標普500指數跌40.15點,或1.21%,報3269.96點。

本週道指下跌6.5%,標普500指數下跌5.6%,納指下跌5.5%,均為3月份以來的最大周跌幅。

在10月份,道指累計下跌4.6%,標普500指數下跌2.8%,納指下跌2.3%。

除谷歌的母公司Alphabet外,Facebook、蘋果、Netflix、亞馬遜、微軟等大型科技股週五普遍收跌。

美國疫情形勢嚴峻、蘋果等科技巨頭業績前瞻指引疲軟、美國大選前景不確定等因素令市場承壓。

大型科技股週五普跌

蘋果蒸發千億美元市值

幾大美國科技上,僅谷歌頂住了壓力。

週四盤後公佈的蘋果、Alphabet、亞馬遜、Facebook等科技巨頭的季度整體業績好於市場預期,但未來業績指引都缺乏亮點。

蘋果首席財務官Luca Maestri表示:“我們沒有提供具體收入指引的根本原因是公共衛生事件造成的不確定性。”

亞馬遜提醒投資者,與新冠肺炎相關的支出增加可能會削弱假日購物季的盈利能力,並表示其最賺錢的雲部門的利潤率略有下降。

Facebook表示,2021年將出現“大量的不確定性”,包括疫情期間不可預測的線上消費趨勢、監管挑戰以及蘋果裝置廣告規則的變化。

谷歌首席財務官表示,儘管廣告業復甦,但“外部環境顯然存在不確定性。”

蘋果蒸發千億美元市值

蘋果公司大跌5.6%,市值蒸發1103億美金,約合7381億人民幣。

今年由於新iPhone釋出和開售推遲了一個月,iPhone12系列開售後的強勁表現也未能在這一財季中有所貢獻。

10月30日,蘋果公司釋出了截至9月26日的2020財年第四季度財報。

財報顯示,第四財季iPhone營收為264.44億美元,去年同期為333.62億美元,同比降幅達到了20.7%。

庫克稱發生這一變化的原因在於蘋果9月沒有銷售新款iPhone。新款iPhone銷售推遲也影響到大中華區的業績,第四財季蘋果大中華地區營收為79.46億美元,去年同期為111.34億美元,同比大幅下滑28.6%。

IDC最新全球智慧機市場統計報告也顯示,第三季度蘋果的出貨量被小米超越。

第三季度全球智慧機出貨量為3.536億部,較上年同期下滑1.3%。

三星繼續以22.7%的市場佔有率排名第一;

華為位居第二,但出貨量同比下滑22%至5190萬部,市場佔有率為14.7%;

小米第三季度出貨量同比增長42%至4650萬部,超越蘋果躍居第三;

蘋果第三季度iPhone出貨量為4160萬部,同比下滑10.6%。

另外,10月30日晚間,華為Mate40系列旗艦手機正式在國內市場開售。從天貓、京東、蘇寧易購三大電商平臺來看,華為Mate40系列手機秒光。

臉書、亞馬遜財報超預期也大跌

科技股估值到頂了?

昨夜大跌的科技股中,臉書和亞馬遜的財報整體超出預期的,但也並未能讓市場滿意。

Facebook大跌6.31%。

據財報,該公司實現每股盈利2.71美元,去年同期為2.12美元,高於市場預期的1.91美元;第三季度營收214.7億美元,同比增長22%,高於市場預期的195.5億美元。Facebook盤後漲4.5%。活躍使用者方面,Facebook第三季度日活達18.2億,同比增長12%;第三季度月活達27.4億,同比增長12%,但Facebook在美國和加拿大使用者減少;且其報告期內運營利潤率為37%,大幅低於去年同期的41%。

值得注意的是,三季度淨利潤猛增197%的亞馬遜也大幅下跌,跌幅達5.45%。

據亞馬遜財報,其第三季度每股盈利12.37美元,去年同期4.23美元,市場預期7.17美元。第三季度淨銷售961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37%。預計四季度淨銷售1120-1210億美元。第三季度淨利潤為63.31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的淨利潤21.34億美元相比增長197%。

此外,微軟跌1.1%,奈飛跌5.65%,特斯拉跌5.55%,財報大超預期的谷歌漲幅也高開低走,漲幅從7.3%回落至收盤的3.43%。

據谷歌財報,谷歌母公司Alphabet第三季度實現每股盈利16.4美元,去年同期為10.12美元,市場預期10.92美元;第三季度總營收為461.73億美元,比上年同期的404.99億美元增長14%。

美國最大一些科技公司的穩健財報顯然不足以阻止投資者出售股票,這是表明超昂貴數字巨型股人氣正在逆轉的最新跡象。

瑞銀資產管理的多資產戰略負責人Evan Brown稱:

“正如我們從這些大公司一些業績引發的反應中看到的那樣,超出預期也不足以讓這個市場滿意,我認為這可以說明其中很多股票的估值已經到頂了。”

StoneX的全球市場策略師Yousef Abbasi表示,“今天的走勢提醒人們市場是多麼變化無常,企業的盈利數字本身並不算糟,但由於科技股估值已經很高,所以任何令人掃興的訊息,即使程度不厲害,都會引發拋售”。

分析師:疫情引發投資者焦慮

導致股市下跌

華爾街分析師指出,儘管大規模政策刺激、積極的醫療進展及經濟恢復的高度期待為美股提供了推動力,但新冠病毒感染再次加速可能會導致新的經濟限制越來越多,引發了投資者焦慮,導致股市下跌。

此外,由於國會參議院將休會至11月9日,使得在下週二美國總統選舉前達成新的財政刺激計劃顯得幾乎沒有可能性。但美股投資者此前預判民主共和兩黨將在選舉前達成一致,因此也引發了市場波動。

最後,由於下週美國將會舉行總統選舉,投資者也擔心選舉結果將會對其投資產生影響,因此一部分投資者選擇在本週進行拋售。

美聯儲再度出手“救市”

在新一輪經濟刺激計劃“難產”以及股市持續走低的情況下,美聯儲不得不再度出手“救市”。當地時間30日,美聯儲宣佈調整主街計劃(Main Street Lending Program)的一些條件,將主街計劃的最低貸款額從25萬美元下調至10萬美元。此外,美聯儲稱,薪酬保障計劃(PPP)貸款借款人最高可獲200萬美元的債務豁免。

紐約聯儲也表示,將在下週二一次操作中購買多達5億美元的商業地產抵押貸款支援證券。

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之下,美聯儲決策者的選擇越來越少,而美聯儲官員對這些選擇表達了不同程度的懷疑。

高盛經濟學家David Mericle在一份報告中稱:"如果疫情在冬季反彈嚴重,對經濟造成的破壞超出了我們的預期,而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想要做出回應,那麼它的選擇將是有限的,最有可能的反應是調整資產購買組成或速度,但美聯儲官員對這一舉措只表達了不冷不熱的支援,因為他們認為這不太可能特別有效。”

事實上,投資者普遍預期美聯儲的下一步行動將是改變其資產購買計劃。目前美聯儲每月至少購買1200億美元的美國國債和抵押貸款支援證券,不過未來可能改變這些購買的組合以達到各種目的。第一,美聯儲可以簡單地擴大購買水平;第二,美聯儲可以延長債券的期限,從而進一步影響曲線上的收益率;第三,美聯儲可以繼續改變其設定購買目標的措辭。

分析指出,美聯儲此舉是為了防範下週美國大選可能造成的市場風險,穩定投資者的“軍心”。

未來幾天,美聯儲將密切關注金融狀況、股市走勢以及潛在的疫情引發的經濟放緩對消費者造成的壓力。美聯儲下一步政策方向或將在11月4日至5日的議息會議後明確。多數市場人士預計,屆時美聯儲的政策將按部就班。

加拿大皇家銀行資本市場的經濟學家們在一份報告中表示:“目前,我們認為美聯儲將不會再做什麼,但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可能會重申,美聯儲願意採取必要措施,為經濟提供支援。”

他們補充道:“雖然我們不期望委員會在這次會議上進行任何更改。不過,如果新冠確診病例激增到州政府開始關閉經濟的程度,我們預計美聯儲將毫不猶豫地迅速行動。”

鑑於當前形勢存在如此多的不確定性,FOMC採取任何行動也不會太令人意外。

Jefferies首席金融經濟學家Aneta Markowska表示:“我看不出等到12月份會有什麼好處。過去兩週發生了很多變化。他們在9月提出的幾乎所有擔憂都已成為現實,或正在成為現實。所以他們再也沒有時間了。”

Markowska稱:“市場只是想要更多的後續行動,但顯然還沒有實現。9月份的時候,他們可能沒有‘立即採取任何行動’的緊迫感。從那時到現在發生的變化,是形勢變得更加緊迫。”

美國累計確診突破900萬

據央視新聞,根據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資料,美國新冠肺炎病例總數已經突破900萬,本週更是創下了單日確診最高的紀錄。

截至10月30日15時30分,美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總計超過900萬例,為9007298例,累計死亡人數為229141例。

近段時間來,新冠疫情再次出現反撲,全美每日新增確診病例迅速增加,致使全美新冠累計數字迅速突破900萬,而連續幾周來,每日新增確診病例比上月激增82.68%,僅當週新增病例數已經達到破記錄的536131例。

值得注意的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健康指標與評估研究所表示,到1月中旬,美國很有可能每天有超過2000例新冠死亡病例,死亡率為目前的三倍。

此外,美國7天平均單日新增確診數創新高也創下新高。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29日釋出的最新資料顯示,美國最近7天平均單日新增新冠確診病例74532例,創下疫情暴發以來7天平均日增數的最高紀錄。

自9月初以來,美國7天平均日增數一直呈上升趨勢,最近增幅大幅攀升,10月22日以來均超過6萬例。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施詩)、新浪美股、中國基金報、證券時報 e公司、央視新聞、wind資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