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五中全會|“十四五”時期,我國對外開放會有哪些新特徵?

◆“十四五”時期更加突出制度型開放,更加突出依託我國大市場優勢,更加突出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

更加突出中國大市場優勢

文 | 顧學明

作者為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開拓合作共贏新局面”,並在“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中明確,“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基本形成”。五中全會對開放提出的要求和目標,結合中國國情,緊扣時代脈搏,直面歷史命題,適應了全球新形勢。

與“十三五”時期相比,“十四五”時期在推動更高水平開放不停步的同時,更加突出制度型開放,更加突出依託我國大市場優勢,更加突出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為我們加快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作出了科學指引,為新時代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指明瞭方向,為開拓合作共贏新局面提供了遵循。

瞭望五中全會|“十四五”時期,我國對外開放會有哪些新特徵?

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NACHI展臺展出的機械臂(11月9日攝) 張豪夫攝

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

具有長期必然性

從“十三五”規劃到“十四五”規劃建議,關於開放的表述,雖然提法上有所不同,例如,從“十三五”規劃綱要的“豐富對外開放內涵,提高對外開放水平”“開創對外開放新局面”到“十四五”規劃建議的“堅持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表述上有變化,但我國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的理念一脈相承。

首先,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是順應國內外形勢發展的必然要求。當前世界貿易、投資、產業鏈等經濟貿易格局發生深刻變化,經濟全球化程序遭遇嚴峻挑戰。但總體判斷,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是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是滿足人類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由之路,其發展趨勢不可逆轉。在此背景下,實行高水平開放具有長期必然性。

其次,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需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寶。五中全會對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透過高水平對外開放,以開放倒逼改革,有利於進一步解放束縛和阻礙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促進產業邁向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中高階環節,加快培育我國經濟新動能,從而助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再次,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嚮往的需要。我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經濟大國,醫療、教育、能源、高科技等方面的產品和服務在我國有巨大的市場需求,增加相關產品進口,有利於改善民生、增進國民福祉。第三屆中國進口博覽會上,各國企業在此展示新產品、新技術、新服務411項,累計意向成交726.2億美元,比上屆增長2.1%。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有利於繁榮國內消費市場,對於滿足人民需求、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能提供更加堅實的物質基礎。

更加突出制度型開放

近年來,我國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持續提升,商品、資本等要素已基本實現自由流動,關稅水平降至7.5%,低於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全國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已縮減到33條。因此,在商品、資本等要素流動基本實現自由化的基礎上,為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十四五”期間,需要更加突出制度型開放,由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延伸,強化制度性、結構性安排,形成與國際高標準規則相銜接的經貿制度體系。

“十四五”期間,透過制度型開放,我國將積極從貨物貿易轉向服務貿易、從最終產品轉向價值鏈、從獲取資源轉向要素整合,削減“邊境內”貿易壁壘,加快相關體制、規制與政策的調整,實現貿易由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深化服務領域對外開放,同步消除隱性壁壘,提升投資自由化和保護程度;完善對外投資合作服務保障體系,加強境外投資合作促進平臺建設,創新對外投資監管手段,全面提升跨國經營能力和核心競爭力;最佳化金融發展理念、制度、技術以及金融資產和資本機構,促進投融資開放和公平服務,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促進國內外資本、技術、管理人員、勞工、資訊、服務的自由流動,促進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參與和引領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

更加突出依託我國大市場優勢

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依託我國大市場優勢,促進國際合作,實現互利共贏”。這是新發展格局在開放領域的具體落實。

新發展格局下的開放,是強化國內大迴圈主體地位,穩定開放的國內經濟基本盤,更好帶動啟用國際迴圈。因此,“十四五”期間的對外開放,將更強調開放與產業的融合協同,透過開放強化供應鏈整合能力,透過建鏈、補鏈、強鏈、固鏈培育開放的產業根基,實現功能互補、多維協同、融合發展,培育更具競爭力的開放主體,從根本上提升我國對外開放的質量,提升促進國際合作的能力。

同時,新發展格局下的開放,是以我國大市場優勢,為各國提供更多的市場機會,使我國成為吸引全球優質要素資源的強大引力場,增強國內產業和海外產業之間的聯絡,帶動更多國家融入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等與產業發展相關的綜合網路,塑造高起點介入、高階環節延伸的國際分工新格局,建立更符合全球分工新格局的“走出去”制度框架,更好實現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

更加突出

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

當前,單邊主義、保護主義侵蝕國際秩序和國際規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受到衝擊,主要西方大國迴歸傳統的國家主義立場,內顧保守化傾向加重,提供國際公共物品、變革全球治理體系的意願減退。作為負責任大國的自覺擔當,從“十三五”規劃的“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到五中全會提出的“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體現了我國對全球經濟治理越來越重視,意味著“十四五”期間我國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將更加主動。

“十四五”期間,中國將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呼籲更多國際組織和經濟體參與多邊合作,支援相關國家和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自主發展能力,促進可持續發展,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將維護世界貿易組織在全球貿易投資自由化中的主渠道地位,支援對世貿組織進行必要改革,推動多邊貿易體制與時俱進,維護髮展中成員的發展空間;繼續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提升雙邊開放水平,不斷擴大自由貿易區網路,推進與相關國家的自貿區升級,加快構建全方位對外經濟合作關係;進一步推動全球經濟治理體系變革,用好二十國集團、亞太經合組織、金磚國家等平臺,增強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發言權,推動國際經濟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可以預見,“十四五”期間,中國將以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打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加快實現自身更高質量發展,加快為世界經濟發展提供更多動能。

刊於《瞭望》2020年第48期

來源: 瞭望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649 字。

轉載請註明: 瞭望五中全會|“十四五”時期,我國對外開放會有哪些新特徵?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