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7月科創板試點註冊制,2020年8月創業板全面推行註冊制,新股發行市場化定價已實行1-2年。改革後不再設23倍市盈率門檻,但令人始料未及的是,新股募資竟開始從“超募”趨向“少募”。今年以來,1-5月市場化發行的共計143家科創板和創業板新股中,竟有81家出現“募不足”,佔比高達56.6%。
其中創業板72家新股中,39家“募不足”,佔比54%;科創板71家新股中,42家“募不足”,佔比59%。與此同時,新股定價也逐級走低。72家創業板新股平均發行市盈率26.96倍,約為同期二級市場行業平均市盈率 (39.26) 的69%;71家科創板新股平均發行市盈率41.83倍,約為二級市場行業平均市盈率(47.91)的87%。
最慘的公司募資不足4成,如科創板新股昀家科技,原計劃募資9.85億,實際募資2.89億(未扣除發行費用、下同),僅為計劃的29.33%;同為科創板的睿昂基因,原計劃募資8.17億,實際募資2.56億,為原計劃的31.3%。創業板新股歡樂家,原計劃募資12.9億,實際募資 4.45 億 , 為原計劃的34.4%;同為創業板的曉鳴股份,原計劃募資6.02億,實際募資2.13億,為原計劃的35.5%;創業板的共同藥業,原計劃募資6.5億,實際募資 2.39 億 , 為原計劃的36.7%;創業板的中金輻照,原計劃募資5.63億,實際募資2.23億,為原計劃的39.8%。
當然也有超募的,但超募次新股上市後表現下行者居多。如1月份發行的科創板新股天能股份,發行價41.79元,原計劃募資35.95億,實際募資 48.73 億,超募35%,最低39元,現價43元;同為1月份發行的科創板新股聚石化學,發行價36.65元,原計劃募資4.9億,實際募資8.55億,超募74.5%,最低30.67元,現價32.5元。4月份發行的創業板新股尤安設計,發行價120.8元,原計劃募資15.4億,實際募資24.2億,超募56.8%,除上市首日高開外,第二天便“破發”,現價僅92元,已破發24%;同為4月份上市的創業板次新股深圳瑞捷,發行價98.66元,原計劃募資6.21億,實際募資11億,超募77.8%,也是上市次日即“破發”,目前市價50.68,復權價76元。
類似的超募“破發”的次新股還有達瑞電子、同飛股份、蕾奧規劃、奧泰生物等。
最無語的是已經放低身價、“募不足”還破發(或接近破發)。如2月份發行的科創板新股生益電子,原計劃募資39.61億,實際募資20.66億,少募48%;其發行價12.42元,最低跌至12.93元,目前才14元。看一下財務資料,上市前兩年盈利都在4億多,今年一季報才6400萬,下降40%。
又如3月份上市的科創板新股青雲科技(未盈利公司),原計劃募資11.88億,實際募資7.64億,少募36%,發行價63.7元,上市後最低跌至53元(現價79元);同樣,一季報虧損6150萬,比上年虧4150萬增加48%。
註冊制下超半數新股“募不足”折射什麼訊號?
首先,註冊制下每個月上市40-50只新股,其稀缺性已大為降低,發行人的高預期不被市場認可。
以實際募資僅為原招股計劃29.33%的昀冢科技為例,該公司發行 3000 萬股,原計劃募資 9.85億,意味著發行價在33元附近,發行市盈率超過70倍,顯著高於行業平均市盈率。而實際上該公司發行前三年盈利增長不足10%,70倍的市盈率不是想吃“天鵝肉”嗎?
公開資料顯示,對於如此高的發行預期,詢價機構統一選擇“用腳投票”,參與網下詢價的495家機構,有445家給出報價區間為9.63元-9.69元,最終定為9.63元/股,對應市盈率22.28倍。即便如此,上市後其股價從32元跌至16元,按一季度資料 (盈利下降23%),目前動態市盈率仍超70倍。
其次,“炒新”在逐步降溫。次新股板塊指數(880529)顯示,2020年7月,即創業板全面推開註冊制之時,該指數直線上升達3765點,而到了今年3月跌至2250點,9個月跌去40%,是跌得最多的板塊指數之一。目前,該指數在2550點一線,平均市盈率約48倍,已低於創業板(57.6倍)和科創板(66.7倍)市盈率。有觀點認為,隨著新股大批次上市,能上的好公司已經上得差不多了,筆者深以為然。加之今年以來,股市基本靠存量資金推動,上市公司數量不斷增加,其中已經罕有真正的行業龍頭,不少新股炒一把可以,長期投資價值存在疑問。易會滿主席日前提及,“今年前5個月,科創板日均整體換手率為2.56%,高於同期主機板、創業板換手率水平。”日換手2.56%是什麼概念?若按一年250個交易日計算,年換手高達6次多,這是好現象嗎?
第三,新股“募不足”可能與調控有關。易會滿主席日前在陸家嘴論壇上專門提到,“IPO發行既沒有收緊也沒有放鬆,當然在發行節奏上,需要綜合考慮市場承受力、流動性環境以及一二級市場的協調發展,積極創造符合市場預期的新股發行生態。”是啊,新股發行必須考慮市場承受力,要知道排在後面的IPO隊伍至少有600-700家,上市輔導的更達2000多家。排排坐吃果果,每家少吃一點,就可以多上好多家,這同市場初期新股額度不夠,讓你發點B股,不是有異曲同工之妙嗎?
(文章來源:金融投資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