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 圖
“今年美國聖誕樹種植業整體減產了約40%,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無論如何我們都將面臨聖誕樹供應短缺,所以你將會看到很多人買不到聖誕樹,或者可挑選的聖誕樹將非常有限”。
美國正經歷著嚴重的通貨膨脹。作為美國通脹關鍵指標,美國勞工部近日公佈的消費者價格指數(CPI)資料顯示,美國10月份消費者價格指數同比漲幅飆升至6.2%,這是自1990年11月以來的最大同比漲幅。哈佛大學教授、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前主席賈森·弗曼認為,美國通脹率未來一段時間仍將維持高位,不會像美聯儲預期的那樣很快回落。
當地時間11月18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言人賴斯(Gerry Rice)也在例行吹風會上呼籲,美國通脹持續高企或需美聯儲儘早採取應對措施,這將給全球經濟帶來系統性風險。
具體到美國一些低收入家庭,即將到來的傳統假日消費旺季或因創31年來最快漲幅的物價有些變味兒。這些家庭甚至可能連擁有一棵聖誕樹都成為奢望。
眾所周知,聖誕樹是每個美國人過聖誕節不可或缺的裝飾物。然而,今年由於持續上升的通貨膨脹、短期內難以恢復的供應鏈崩斷,以及氣候變化導致的減產等因素,聖誕樹的價格大幅上升。
儘管如此,美國聖誕樹協會執行董事華納(Jami Warner)依然勸消費者,不要因為價格而猶豫。“遇到喜歡的就買,儘快購買,否則拖到後面可能別無選擇”。
“不亂花一分錢”
當地時間11月18日,賴斯在IMF例行吹風會上表示,全球最大經濟體美國的通脹預計將在2022年回落,但考慮到通脹上行風險,政策制定者應該保持警惕。“美國通脹持續高企,可能需要更早的政策回應,這將對美國乃至全球經濟造成系統性的負面影響”。
賴斯表示,多數經濟體的通脹預期普遍穩定,“但如果供應中斷持續,或通脹預期脫錨,通脹可能變得更加持久”。各國央行需要對通脹壓力“保持警惕”,IMF正在研究有關貨幣和財政政策的設想,包括髮達經濟體收緊貨幣政策對新興經濟體的溢位效應。
美國《財富》雜誌網站近日發表評論文章稱,通貨膨脹將會對社會弱勢群體帶來尤為嚴重的後果。而美國政府目前擔心的並不是物價上漲,卻是美國經濟復甦受到影響。
出於這層考慮,美聯儲不僅不承認人們對價格上漲的擔憂,甚至認為這只是短期現象。還有人鼓吹,比較不富裕的群體更容易從通脹中獲益。
據《聯合早報》報道,對於將大約1/3的收入用於食品和能源等必需品的美國低收入家庭來說,通貨膨脹的影響尤為嚴重。工資漲幅被上漲的物價抵消,聯邦抗疫救濟計劃也已經到期。
根據一項調查,超過11%的美國民眾打算在即將到來的假日期間把錢用在刀刃上,一分錢也不亂花,這一比例為至少10年來最高,是2020年的兩倍多。經濟學家預計,價格上漲將在短期內遏制消費者需求。
11月12日,密歇根大學公佈了美國11月的消費者信心指數,從10月的71.7下降至66.8,創近10年來新低。而此前經濟學家還預測11月消費者信心指數將上升至72.4。
“一樹難求”
儘管打算好了不多花一分錢,但聖誕節的必要開支——購買聖誕樹是怎麼也繞不過去的。可糟糕的是,受多重因素影響,今年的聖誕樹不但稀缺,且價格更高,無疑令本已囊中羞澀的低收入家庭雪上加霜。
當地時間11月16日,CNBC報道稱,由於供應鏈問題和氣候變化的雙重打擊,今年假期可出售的聖誕樹數量將減少,這樣的供應短缺將影響天然和人造樹市場。
美國聖誕樹協會執行董事華納表示,“洪水、高溫和火災產生的煙霧對太平洋西北部和中西部的種植者都造成了影響”,因氣候變化出現的真菌也在侵襲著樹木。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聖誕樹經銷商西德尼·布盧蒂安抱怨道,“今年美國聖誕樹種植業整體減產了約40%,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無論如何我們都將面臨聖誕樹供應短缺,所以你將會看到很多人買不到聖誕樹或者可挑選的聖誕樹非常有限。”
部分俄勒岡州的種植戶報告稱,今年夏季,他們損失了90%的聖誕樹。按往年經驗,商家年初訂購的聖誕商品應該在七八月就可以收到。但今年,很多商店的聖誕樹訂單直到10月、11月都還沒完全到貨。
除了天災,疫情導致的供應鏈中斷、運輸成本提升,也給這個行業帶來了更多壓力。
俄亥俄州康科德鎮山溪林農場主裡夫斯(Ken Reeves)在接受美國電視臺PIX11採訪時表示,“今年投入的成本、汽油和肥料,所有價格都漲了50%以上。”而這些成本只能轉嫁到消費者身上,今年消費者購買一顆天然聖誕樹至少要多支付10%的錢。
裡夫斯說,自4月份接到第一批訂單以來,新訂單的價格上漲了兩倍。不過,預計聖誕樹不至於賣光,但建議消費者們儘早購買冷杉等受歡迎的品種,之後可選擇的聖誕樹品種會比較少。
針對通脹的愈演愈烈,美聯儲最為鷹派的高官之一、聖路易斯聯儲主席詹姆斯·布拉德(James Bullard)在接受彭博社採訪時呼籲,美聯儲應採取更加鷹派的政策來應對通脹,比如加速縮減購債,甚至在縮減購債完成之前就開始加息。
據悉,布拉德明年將擁有美聯儲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的輪值投票權,將能對貨幣政策施加更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