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退市公司數量創新高是資本市場改革日益深化的最佳註腳

由 万俟傲白 釋出於 財經

  今天是2020年三季度的最後一天,是個適合盤點的日子。9月28日,筆者看到一則公告——*ST康得釋出公告稱,公司及相關當事人收到證監會下發的《行政處罰決定書》及《市場禁入決定書》。公司可能存在觸及深交所規定的重大違法強制退市情形,公司股票可能被實施強制退市。如果這則公告的“可能”兌現,將重新整理今年已經創出新高的退市公司數量。

  多數市場人士將退市視為觀察資本市場深化改革力度的最佳視角。

  隨著A股上市公司數量突破4000家,退市公司數量也大幅增加,繼去年創新高後今年又創新高。資料顯示,年內,已有15家企業被強制退市,13家公司通過出清式重組完成退市。

  “要探索創新退市方式,實現多種形式的退市渠道。對嚴重擾亂市場秩序、觸及退市標準的企業堅決退市,促進‘殭屍企業’‘空殼公司’及時出清。”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在中國上市公司協會2019年年會上對退市制度改革的表態已成為一個個案例。

  從近年來的退市案例看,有主動退市、強制退市和重組退市三類。其中,強制退市包括財務退、面值退、規範退、欺詐發行退(如欣泰電氣)、重大信披違法退(如ST博元)、危害社會公眾安全退(如長生生物)等。重組退市包括重組上市、出清式資產置換和吸收合併。多元化的退市渠道已經形成。

  筆者認為,隨著資本市場全面深化改革的推進,退市制度改革已初見成效,無論是主動退、強制退還是併購重組退都說明了退市制度的日趨完善加速了退市市場化、常態化的形成,而退市渠道以及退市數量的增加不僅反映了市場的成熟度也將帶來投資理念的變化。

  一方面,退市公司數量的增加體現了A股市場化程度的進一步提高,也是資本市場深化改革的具體體現。

  所謂“流水不腐,戶樞不蠹”,A股市場有進有出,方能吐故納新。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退市率也是一個資本市場活力、效率與成熟度的體現。

  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的退市率為6%,納斯達克每年的退市率達8%。英國AIM的平均退市率更高,大約12%,每年有超過200家公司由該市場退市。較高的退市率形成了良好的訊號傳遞效應,也是對上市公司嚴格的約束機制,保證了市場整體質量。

  筆者認為,雖然目前A股市場退市率還與成熟市場有一定差距,但是,隨著退市指標體系的完善、常態化機制的形成將進一步提升市場資源配置的效率,加速優勝劣汰的市場生態環境的形成。

  另一方面,多元化退市渠道的形成加快了不合格上市公司的出清,市場“良幣驅逐劣幣”的發展態勢重塑了A股價值投資理念。

  近年來,筆者發現,A股退市公司不僅數量上逐年增加,退市型別上更是多元化。“面值退”、“業績退”、“欺詐退” 、“主動退”、“重組退”等均有出現。其中,值得關注的是,今年面值退市股逐漸增多,在今年被強制退市的15家上市公司中有9家為面值退市,佔比為六成。

  “面值退市”股數量的增加,意味著遭投資者冷遇的績差股越來越被邊緣化,價值投資理念越來越成為主流。

  要建設一個規範、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退”和“進”都很重要。筆者以為,今年創出新高的退市公司數量,是資本市場改革日益深化的最佳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