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保險是以人的身體為風險標的的金融產業,與人民群眾的關係最為緊密。近年來,我國人身險呈現平穩較快發展態勢。國務院常務會議近期再次明確強調加快推進保險業改革發展,實施對人身保險擴面提質,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2月9日,從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傳出保險業利好訊息,中央將著手部署促進人身保險擴面提質穩健發展措施,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需求。會議指出,推進完善金融服務,促進人身保險發展,有利於更好服務民生保障和經濟社會發展。這將為保險業發展注入新動力。
回顧近10多年來保險業的發展,每一次飛躍都與國家層面的支援密切相關。從2006年《國務院關於保險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的釋出,明確將保險業定位為金融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到2014年《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出臺,歷史性地提升了保險業在經濟和民生領域的地位,突出保險業在民生保障中的重要作用,推動了保險業全面升級發展。近幾年,“保險”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成為高頻熱詞,可見國家推動保險業改革發展的力度在持續增強。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保險保障再度成為各界關心的一大話題。這也是此次人身險成為國務院常務會議議題的重要原因。
目前,我國正處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關鍵時期,人口老齡化程序加快。同時,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障需求也在不斷加強。人身保險是以人的身體為風險標的的金融產業,與人民群眾的關係最為緊密。國務院常務會議選擇在這個時候再次明確強調加快推進保險業改革發展,實施對人身保險擴面提質,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近年來,我國人身險呈現平穩較快發展態勢。最新資料顯示,今年前10個月,原保險保費收入39608億元,同比增長6.88%,其中人身險保費收入為29560億元,同比增長7.43%,環比增長6.45%;人身險賠付支出5654億元,同比增長了5.80%。雖然這些資料顯現出商業人身保險在全國已經有一定的覆蓋面,但我國人均持有長期壽險保單的數量還與發達國家有很大差距。無論是保險密度,還是保險深度,人身險市場的巨大潛力還遠未釋放,保險產品供給不足、保障水平不高、銷售誤導時有發生等仍是困擾市場的主要問題。
如何解決供需矛盾?如何縮小供需差距?國務院常務會議此次為保險業指出的方向是,鼓勵和引導人民群眾參加商業養老、健康等保險,適應市場對健康、養老、安全保障的需求,突出重點最佳化供給,提供豐富多樣的人身保險產品,指出既要不斷擴大保險的覆蓋面,又要提高保障的質量和水平,在穩健發展中創新。這無疑對保險業進一步服務民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按照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的要求,保險業需要在兩個方面下功夫。
一是要加快發展商業健康保險,開發出更多針對大病的保險產品,做好與基本醫保等的銜接補充,提高對城鄉居民大病保險保障能力,同時開發出適合廣大老齡群體需要和支付能力的商業醫療保險產品,從而擴大覆蓋面。此次會議還提出要鼓勵保險公司將醫保目錄外的合理醫療費用納入保障範圍,透過有序擴大對外開放、加強國際合作,促進提升健康保險發展和服務水平。這種對保障提質的要求將對保險機構的創新能力提出挑戰。
二是要按照統一規範要求,將商業養老保險納入養老保障第三支柱加快建設,並鼓勵保險公司提供老齡照護、養老社群等服務。眾所周知,我國社會保障體系中基本保險一險獨大,第三支柱發展相對乏力,對第一支柱的替代率還有很大提升空間。近年來,如何強化商業養老保險的保障功能,開發出更多投保簡便、收益穩健的養老保險保障產品,是不少大中型保險機構不斷探索的重要領域。預計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後,保險機構在養老領域的投入和創新升級都可能被進一步催化。(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江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