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劉漢元 通威的價值“矽途”

由 湯生 釋出於 財經

作者 | 張延陶

閱讀所需約16分鐘

在與《英才》雜誌進行獨家對話的過程中,十一屆全國政協常委、全國人大代表、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多次慨嘆:“在應對氣候變化、碳轉型的過程中,光伏發電將扮演第一主角。”恰巧彼時,窗外的成都正迎來毫無徵兆的極端天氣。

在人類發展與能源桎梏的強烈對立中,能源變革早已經不是一門在商言商的生意,而是關乎人類共同命運的歷史宿命公約數。

具備“第一”屬性的產業賽道令通威集團旗下上市公司通威股份(600438)在近1年多的時間內“跑出了”上市以來最優的業績表現。2021年2月10日,通威股份的股價來到歷史最高值55.50,通威股份市值最高時曾衝破2500億。

“漁光一體”這一產業場景令通威串聯起光伏、農牧雙主業。在光伏業務迎來快速增長的同時,通威加強了產業併購的預期。順勢而為,通威正在著手打造一波1+1>2的高速發展期。

談及“雄心”,劉漢元笑言要警惕“各領風騷三五年,稍不小心回到解放前”。他強調,通威仍將專注,只有做到了第一,你才有擴張的底氣。大而不強,無異於跳入火坑。

佔據高地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疊加疫情的影響,全球經濟不均衡復甦。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成為全球最早、並且最快步入復甦通道的國家。這其中,“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

在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征途上,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工業和資訊化部曾指出: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要補短板、鍛長板、強企業,培育一批具有生態主導力的產業鏈“鏈主”企業。

在諸多熱門產業賽道,鏈主企業通常能夠參與行業的規則定製、推動行業的技術革新、創新行業的商業模式,最終也能優享行業的發展紅利。這無疑是符合經濟學中達維定律的論述。

但是各行業從無到有、從小變大,總是難免歷經市場的洗禮才能苦盡甘來。作為光伏產業上游的矽料鏈主,通威當然有過苦日子。

通威發端於水產業,在2015年正式進軍光伏領域。雖然2007年~2010年,通威與永祥開始書寫光伏篇章,但光伏產業的波動還是令上市公司通威股份不得不聚焦於當時的主業從而剝離永祥。雖然以結果導向覆盤當時與光伏的親密接觸,彼時通威股份對光伏的投資現在看來更像是一筆財務投資。高光時刻,永祥股份甚至給通威股份貢獻了將近40%的淨利潤。但實際上,通威對於光伏的“雄心”始終未被澆滅。直到“漁光一體”模式的誕生,光伏業務終於順理成章地成為通威的又一大主業。

2015年,彼時的通威步入成長瓶頸。當時作為水產巨頭的通威股份釋出了年報,營業收入140.79億元,同比下降8.63%;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3.31億元,同比增長0.56%;資產負債率 57.61%,同比下降 3.55 %;實現飼料銷售379.85萬噸,飼料業務毛利率13.43%,比上年同期增加1.88%。

盈利微增、營收下滑,通威的“蛻變”迫在眉睫。值得注意的是,儘管當年面臨企業發展策略的轉變以及業務結構的調整,但通威的資產狀況卻保持健康,這也為接下來的跨界併購打下了良好基礎。

2016年,在完成了對永祥股份、通威新能源、合肥通威的收編後,通威股份真正走進了農牧+光伏雙主業賽道。通威也在矽料與電池片環節站穩了腳跟。

如今,通威的高純晶矽和電池片產能已經位居全球第一,成為光伏行業的巨頭。太陽能電池業務方面,已擁有合肥、雙流、眉山、金堂四個基地,現有產能35GW,晶矽電池市佔率、產能規模連續多年全球第一。

與此同時,通威在矽料領域的競爭力不斷強化。通威旗下永祥股份擁有四川樂山、內蒙古包頭、雲南保山三大高純晶矽生產基地,已打造出了全球單體規模大、綜合能耗低、技術整合新、品質優的智慧製造生產線,2020年,高純晶矽產能已超過8萬噸/年,單月出貨量超過8000噸,全球領先。隨著進一步的投資、擴產,公司產能預計到2021年底將突破18萬噸/年,進一步鞏固高純晶矽全球龍頭地位。

永祥股份精餾塔裝置

眾所周知,光伏產業發展離不開成本與政策。而隨著政策逐漸退坡、光伏發電平價上網,“技術領先、成本領先”令光伏企業的發展邏輯逐漸迴歸市場。

在這一過程中,通威憑藉著全球第一的電池片產量以及對技術的不斷創新,成功將規模優勢轉化為成本優勢;而透過因地制宜的矽料發展策略,通威也將四川、雲南的水電優勢充分發揮,從而使矽料的成本做到了行業最低。

如今,技術領先、成本領先將通威送上了產業“高”地。

2016年至2020年,光伏業務在通威股份的營收佔比不斷提升。2020年,光伏業務以超過50%的佔比超越了農牧行業,成為通威股份的第一大業務板塊。

劉漢元在接受《英才》記者專訪時表示:“光伏行業本身迭代更替的太快,政策因素、環境因素、競爭因素都是變數,面對種種變數,稍有不慎,就會捲入各領風騷三五年,稍不小心回到解放前的這種怪圈”。

“因此,你不強就去做大,相當於跳進火坑。只有在行業裡佔據前三名,甚至是要位居第一的時候,你才能夠擴張。”站在電池片以及矽料的高地,劉漢元確認了通威進一步壯大的邏輯。

第一主角

化石能源催動的發展紅利,令近300年來的人類文明發展取得了高光成就。但予取予求的消耗已經無法滿足人類文明對發展需求的爆炸式增長。

在發展與桎梏的強烈對立中,能源變革早已經不是一門在商言商的生意。而是關乎人類共同命運的歷史宿命公約數。

在這樣一個確定性極強的預期格局下,清潔能源產業的發展箭在弦上。2021年全國兩會,“碳達峰”和“碳中和”首次被寫入我國政府工作報告。光伏產業的增長空間隨即再次擴容,產業、資本的“狂歡”推升了光伏行業的含金量。

因此,這個時候做大光伏發電毫無疑問擁有著更為確定的前景。在採訪中,劉漢元對於光伏產業在未來清潔能源格局中的角色給出了“第一主角”的定位。

光伏發電成本下降了超過90%,光伏發電平價上網時代已經來臨。當行業補貼、技術進步、企業降本共同抹平了行業成本高企的比較劣勢。能源轉化的最短路徑、光伏矽料的充足資源、規模優勢帶來的行業護城河就成為了支撐劉漢元關於光伏將成為未來清潔能源發展中“第一主角”的論據。

劉漢元對於其“光伏第一主角”的論述補充道,雖然風電可能不認同,但是光伏發電擁有著物理空間最短,輸出路徑最短,輸出能源最直接的優勢,其他的轉換方式你把它變成蒸汽,變成水,然後又拿一些推動器發電,這中間還有很多運動部件。

與此同時,矽料的產出有著充足的原料。“玻璃多不多?沙子多不多?相對我們人類的需求,這些資源是足夠的、甚至是無限的”。

最後,他表示,比晶矽更高的技術應用路徑可能是存在的,但隨著當前技術路徑的成本不斷最佳化,成為主流技術路徑。其不斷壯大的規模化效應所帶來的成本優勢、效率優勢將成為其他技術路徑可能“彎道超車”的掣肘。

正如通威與寧德時代就正在各自的賽道上共享著相似的技術發展邏輯。

雖然汽車電動化的技術路徑早在上世紀之初就已經被提出來,但是當時化石能源驅動的技術路徑其成本遠低於電動驅動,因而汽車工業與化石能源相互成就,共同發展;如今雖然“氫”能將成為汽車能源的終極解決方案越來越為學者、企業所認可,但鋰電池卻依然是汽車電動化發展格局中的主流技術路徑。

據此,劉漢元告訴《英才》記者,光伏發電將會佔據未來可再生能源來源的60%~70%甚至更高,成為未來可再生能源中的主角;風力發電佔據20%;剩餘的10%由水電、生物質發電和核電等發電方式組成,這樣一個圖景將會支撐未來二三十年碳中和產業的轉型。

資料顯示,2021年上半年,我國總髮電量為3.87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3.7%。雖然近年來,我國的清潔能源發展取得了較大成績——風力、太陽能發電量都穩居全球各國之首。但以煤炭為主的火力發電,依然佔據主導地位,今年上半年火力發電2.83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5%,佔比高達73%,依然是我國最核心的發電型別。

由資料可見,光伏的發展增量還有著“高不可攀”的天花板。能否在行業保持領先,規模化所帶來的各項優勢仍將在一段時期內成為通威最賴以依仗的發展路徑;而另一項資料也在向通威提出考驗。

透過梳理2021年上半年我國的發電結構,太陽能實現了858.2億千瓦時的發電量,發電總量佔比只有2.2%,同比增速9%,而僅有水力發電量的增速低於太陽能發電。

在歷史宿命、政策推動的客觀外部條件積極向好的情況下,太陽能發電相對較低的增速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行業上下游發展信心錯配的問題。對於這一問題,通威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錯位競爭

8月17日,通威股份釋出2021年半年報,報告顯示,公司營業收入 265.62 億元,同比增長 41.75%,淨利潤29.66 億元,同比增長 193.50%。

這是通威股份上市以來最為優異的業績表現成績單,但其實催動這份喜人增長的成績單背後的正是一個簡單地商業邏輯:供不應求。

對於業績的喜人增長,通威股份給出了兩點原因說明:2021年上半年,公司各業務板塊經營穩健。其中,高純晶矽業務受益於下游需求的增長,產品供不應求,市場價格同比大幅提升,公司高純晶矽業務滿產滿銷,盈利實現大幅增長;在產業鏈供需不平衡的特殊情況下,公司電池片業務仍然保持了滿產滿銷,量利同比均實現較大幅度增長。

通威太陽能智慧製造生產車間

根據資料顯示,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全球經濟倒退,然而我國光伏行業逆流而上,延續了多項世界第一。應用市場實現恢復性增長,2020年我國光伏新增裝機48.2GW,連續8年位居全球首位;累計裝機量達到253GW,連續6年位居全球首位

行業持續增長的背景下,光伏產業鏈龍頭企業的獲利更為集中。多晶矽、矽片、電池片、元件四個環節,產量排名前五的企業在國內總產量中的佔比分別為87.5%、88.1%、53.2%和53.2%。

毋庸置疑,根據這份資料,通威與隆基這對光伏雙雄演繹了強者恆強的馬太效應。

從2017年開始,也就是通威股份正式進軍光伏產業後不久,通威股份就與隆基股份建立了合作。作為位居上游的矽料、矽片兩家企業,通威股份與隆基公司先後透過成立合資公司、相互持股旗下公司、簽訂優先採購產能協議等方式進行了日益加深的關係繫結。

與此同時,兩者紛紛在擴產的道路上攜手前行,彼此成就。根據資料顯示,從2018年到2020年,多晶矽、矽片產量排名前五企業在國內總產量中的佔比分別從60.3%、68.6%大幅提升至87.5%、88.1%。這兩個環節行業集中度的提升,通威股份與隆基股份貢獻良多。

在接受《英才》記者專訪時,劉漢元告訴記者:“我們雙方在各自生產環節當中能夠提供質優價廉的產品,同時我們又開放中間的股權投資分享價值。透過連股連心,同力同心,雙方的共同利益是有支撐的。即便今年多晶矽漲價,但我們依然保持著上述共識。”

“哪個行業能夠率先實現這種差異化的競爭生態,哪個行業可能會更健康。”他補充道。

但光伏產業的景氣度提升,也吸引著外部玩家的進入。上機數控(603185.SH)和京運通(601908.SH)自2019年就開始拓展單晶矽片業務。生產專案也相繼落地。雖然與通威並無“直接衝突”,但外部玩家的進入難言對現有格局不產生影響。

對於在產業一體化上的擴張,劉漢元表示,“錯位競爭是我們都認為合適的格局。”但隨著行業規模的壯大,作為頭部企業的通威客觀上要面臨潛在競爭對手的衝擊。

但是,不抱有野心並非不做未雨綢繆。一體化依然是光伏產業鏈參與企業,尤其是龍頭企業的必修課。2020年,通威股份、隆基股份等光伏龍頭企業公佈的擴產專案多達40個,囊括產業鏈上下游各環節,累計計劃投資總額超過2000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通威與隆基分別在矽料與矽片“偏安一隅”,但是在電池片領域,通威與隆基存在著客觀的競爭關係。但是與上游的矽料、矽片不同,電池片行業的集中度並不算很高,而且目前隆基所產的電池片主要用以自給自足。

根據通威股份的計劃,預計2022年底,電池片年產能將超過55GW。相較於2020年實現的27.5GW產能,提升了一倍。

來到矽料環節,根據計劃,通威股份計劃投資140億元在樂山建設年產20萬噸高純晶矽專案,一期10萬噸計劃2022年底投產。

不難看出,要在光伏產業的發展中保持優勢,首先要“聚焦”才能做強做大;與此同時,面對更多的新進者,企業可以不談“野心”,但一定少不了“進取心”。

雙輪驅動

投機者似乎偏愛追漲殺跌,然而價值投資者更願意做時間的朋友。

如今已經成為國內新能源汽車龍頭的比亞迪早在2008年就獲得了巴菲特的青睞,而直到2015~2016年,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才真正爆發。時至今日,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市場,而巴菲特在投資比亞迪上的浮盈也已經超過500億。

如今新能源汽車市場在中國的發展如火如荼,但除此之外還有哪個行業可以有如此巨大的增量發展空間?光伏產業一定是為數不多的選項之一。

在2020年末,包括易方達、睿遠基金、朱雀基金、雲南能投等多家投資機構競相參與通威的定向增發,由此可見,光伏行業的增長正備受明星資本追捧。另一方面,隨著十三五時期消除絕對貧困的任務圓滿完成,十四五時期嶄新到來。中國又一次站在了歷史新時期。鄉村振興成為了接下來這一時期的發展“主旋律”,農業現代化正在成為新的“風口”。

如果想研究光伏+農牧的成長空間究竟有多大,那麼通威正是最合適甚至是唯一的標的。

通威除了在上游矽料、中游電池片保有著行業主導地位,其切入光伏產業時所開創的“漁光一體”模式更解決了終端應用場景的覆蓋問題。而“漁光一體”模式正是通威對其“光伏+農牧(漁業)”的協同整合。

通威龍袍“漁光一體”基地

在跨界光伏賽道之前,通威用了10年時間成長為飼料行業龍頭,核心產品是水產飼料。在進入光伏產業後,原有主業多年來依舊承擔著通威生意經中最大的蓄水池。但隨著光伏從週期性產業漸漸過度至成長性行業,光伏業務的收入穩步增長,直到2020年,超過農牧業務成為第一大主業。

雙主業的協同下,通威“漁光一體”得以不斷髮展。透過水上產出清潔能源,水下產出健康水產品的“通威模式”,“漁光一體”令兩方主業相互產業賦能。劉漢元告訴《英才》記者:“漁光一體不僅令單位國土面積的財富輸出價值實現了5~10倍的提高,也對中國環境問題和資源問題的協調發展做出貢獻。

據《英才》記者瞭解,通威和匯泰集團共同投資建設的濱州沾化通匯光伏發電專案,是目前國內單體規模最大的“漁光一體”專案,自2020年6月建成投運以來,專案累計發電2億千瓦時,節約標煤5.54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4.4萬噸。

與此同時,光伏產業的增長紅利也為農牧業務積聚了更為優厚的發展沃土。在資本市場的備受追捧也令實業得到了資本賦能。

作為傳統優勢業務,通威在飼料產業本就享有淡水飼料全球最大廠商的市場地位,疊加2005年~2020年,飼料企業從15000家減少至3000家的行業集中度大幅提升,通威的飼料業務一直為上市公司貢獻著穩定的資金。此次光伏業務進入成長通道,通威在資本層面的謀劃則有了更多的騰挪空間以及實施可能。

7月5日,通威股份和天邦股份同時公告稱,天邦股份擬向通威股份轉讓水產飼料和豬飼料業務,上述資產業務的合計作價約為12.5億元~15億元。通威、天邦都是國內排名前十的農牧企業,強強聯合的產業意義不言而喻。

對此,劉漢元也獨家回應《英才》記者:“在通威基本發展定位不變的格局下,資本層面的相關併購可能會有所增加。”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雙主業在產業層面的發展勢頭正勁,通威在資本市場上或許會將有更多合縱聯姻的可能性。能否在發展紅利期打造1+1>2的雙主業驅動引擎,就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