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光明科學城內,綜合粒子設施研究院首棟建築開工建設;透過港珠澳大橋,越來越多的港澳科技創新合作專案落地珠海;汕頭2021年亞洲青年運動會主場館已順利封頂,靜待八方來客;廈門的火炬高新區正迎接更多新興產業,朝著下一代資訊科技制高點邁進……
1980年8月26日,中國正式設立首批4個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被歷史選中,成為改革開放的“先行者”和“排頭兵”。40年來,4個經濟特區發揚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幹的特區精神,在各個體制機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試,大膽探索,充分發揮了對全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視窗和示範作用。
新形勢下有新任務,新時代賦予經濟特區新的挑戰和使命。走過40年滄海桑田的經濟特區,更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把握好新的戰略定位。
激發新活力,堅持改革改革再改革
“市場環境就像一條江河的水,必須是有出有進,才能流動起來。”第六屆深圳市政協委員、經濟學教授袁曉江說。
日前,深圳擬透過特區立法,在全國率先創設實行企業除名制度,解決企業“退出難”問題。去年9月,深圳市企業“秒批”系統正式上線啟用。只用幾十秒即可完成一些公司原本需要1天時間的申請註冊手續。這“一出一進”背後,彰顯的是整個市場經濟的活力。
近年來,深圳進一步最佳化營商環境的重要創新舉措,激發了市場持續不斷的活力與動力。深圳商事主體總量和創業密度,已連續多年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據統計,2019年深圳新登記商事主體50.5萬戶,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累計共有商事主體340.6萬戶,同比增長8.5%,平均每千人擁有商事主體253戶。今年3月,深圳推出2020年最佳化營商環境改革重點任務清單,涵蓋14個重點領域,提出210項改革舉措,全面打造公開透明、可預期的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助力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
同樣是在3月,珠海印發《珠海市全面深化改革2020年工作要點》,著力推進“1 1 10”方面46項改革舉措,其中包含“立法創新”的深化改革工作。早在2017年,珠海就出臺法治政府建設系列措施,明確法治政府建設的工作任務、完成時限和檢驗標準,並在全國率先探索“改市場巡查為隨機抽查”工作,搭建完成“雙隨機、一公開”綜合監管平臺,實現隨機抽查全覆蓋,公示100%。
近年來珠海不斷立法創新,為中國法制化建設“探路”。除此之外,珠海還組建專業法律服務團隊,制定出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配套規範性檔案,營造國際化法治化營商環境。今年8月,珠海市榮膺全國首批“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範市”稱號。
汕頭內海灣畔。(圖片來源:汕頭日報)
在汕頭,政府的“服務意識”一樣令人讚歎。40年來,汕頭始終不忘經濟特區先行先試職責使命,主動搶抓“雙區驅動”“雙核聯動”疊加利好,透過加強與廣州、深圳等核心城市的對標學習、對接合作,以不斷的改革激發自身的發展潛能。黨的十八大以來,汕頭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進營商環境綜合改革試點工作:實施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政策措施38條,27名市領導對口聯絡服務230家企業;完成148家“殭屍企業”出清重組,撤銷67家改制企業留守機構;“放權強區”,下放327項市級許可權到區……
廈門全景。 蘇華琦攝
廈門的金融體制改革也書寫著它作為改革“試驗田”的傳奇故事。上世紀80年代初,憑著闖勁,廈門先行先試,率先探索舉外債搞基建,向科威特政府貸款修建高崎國際機場,其後又籌借款項完成碼頭、自來水等工程,逐步完善空港、漁港、通訊、供電、供水等基礎設施。
動起來的廈門,將改革活水注入全社會。在創新驅動、營商環境、社會治理、生態環保、黨建等方面,廈門打造了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國有特色有影響力的“廈門經驗”,完成了一個接一個的“首次”“第一”“率先”,源源不斷的創新活水激盪澎湃動能:2019年,廈門全市生產總值比1980年增長925倍,財政收入增長738倍,進出口貿易總值增長4548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37倍……一個個的“廈門藍本”走出福建走向全國。
打造新優勢,擴大開放開放再開放
“我現在成了外籍人士的深圳‘導遊’。”來自美國的加里·伊絲覺得自己走過那麼多城市,深圳多元的社會、多層次的醫療系統、便捷的交通讓他很難不愛上這座城市。資料顯示,目前深圳全市外來勞動力954.45萬人,佔就業人口規模的82%,實際吸納外來勞動力突破1000萬人。截至今年6月底,深圳就業人口規模達1170.35萬人(失業保險參保資料推算),同比增長2.76%,為歷史高位。
橫琴口岸新旅檢區域開通。(圖片來源:珠海特區報)
經濟特區的開放,吸引的不只是國外友人,越來越便利的通關模式也成為特區對外開放的“利器”。8月18日,伴隨首批通關旅客的到來,橫琴口岸新旅檢區域正式開通啟用。一水相隔的橫琴與澳門,徹底告別20年來的“兩地兩檢”模式,開啟“1分鐘跨境”的新通關時代。
近年來,珠海不斷開啟對外開放之門,舉辦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WTA超級精英賽、中國國際馬戲節、中拉國際博覽會、中以科技創新投資大會等一系列國際盛,展示了珠海開放、合作、宜居的國際化城市形象。對外開放為珠海帶來了蓬勃生機和日新月異的變化:資料顯示,40年間珠海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了2000多倍,年均增長22.1%。截至2019年年底,珠海累計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0248個,合同外資金額累計766.49億美元,實際外資金額329.89億美元。
作為國內唯一一個因“僑”而興的試驗區,汕頭的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被稱為“特區中的特區”。在這裡,來自世界各地的華人華僑,架起了汕頭與海內外互聯互通的“橋樑”。
中泰(汕頭)華僑中心專案是年近80歲的泰國華僑、泰國中華總商會主席陳振治,為闊別已久的家鄉汕頭帶來“見面禮”,該專案計劃在汕頭華僑試驗區建設泰國中華總商會基地、華僑華人創業創新服務基地等,總投資額達100億元。據統計,截至5月底,華僑試驗區直管區存量登記註冊企業625家,總註冊資本451.47億元;直管區現有在建專案39個,年度投資計劃152.9億元。
日異月殊的變化也在廈門上演。湖裡悅華路2號,坐落著一家工廠——1982年1月10日落戶廈門的“印華地磚廠”,是廈門經濟特區第一家外商獨資企業。印華地磚廠發揮出領頭雁的作用,數年間引來了宏泰發展、聯僑企業、裕成建材等外商獨資企業入駐。此後,跨國企業更是紛至沓來,包括柯達、通用、戴爾等世界500強企業紛紛搶灘登陸。
如今,廈門在招商引資方面跑出“特區速度”。相關資料顯示,近一年來,廈門全市累計生成對接招商專案3199個、預計總投資1.4萬億元,其中世界500強專案197個、中國500強專案174個、大型央企專案114個、新銳企業專案50個;落地專案983個、總投資3500億元,以中航鋰電、天馬6代等百億級專案為代表的一批優質專案動工建設。
催生新動能,務須創新創新再創新
40年間,科技創新一直根植在四個經濟特區的“基因”中。
完成全國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約60萬人份,全國日通量可達16萬例;專案已落地國內十餘個城市,與海外超過20個國家和地區啟動合作洽談……這是全球抗疫中,深圳華大基因運營的“火眼”實驗室目前的“戰績”,為全國乃至全球打好、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了“深圳力量”和“中國技術”。這,也是深圳持續推動科技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縮影。
深圳光明科學城綜合粒子設施研究院首棟建築效果圖。(圖片來源:人民網深圳頻道)
近年來,深圳科技財政資金向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領域投入不斷加大,鵬城實驗室、國家超級計算深圳中心、深圳灣實驗室、人工智慧和數字經濟廣東省實驗室、第三代半導體基礎設施、量子資訊科學研究平臺等一大批高水平研究機構先後落地,推動原創性創新不斷取得重大突破。
從百萬重獎科技人才,到為人才立法,在科技與人才方面,珠海創造了多個“全國率先”。近年來,珠海創新採用“澳門資源 先進技術 高階人才 橫琴載體 政策支撐 成果共享”的多元合作模式,實施更加開放的產業政策,引進落地一批重大新興產業專案。其中就包括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中科院智慧超級計算機中心、中德人工智慧研究院、珠海復旦創新研究院等一批高新技術研究機構和新興企業都在這裡聚集。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釋出等國家層面利好的加持,珠海憑藉毗鄰澳門的地緣優勢,在與澳門加強科技創新合作方面開創了新的篇章。
處在粵北的汕頭,科創的土壤同樣肥沃。處於汕頭經濟特區核心地帶的汕頭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將要啟動建設創新研發、數字經濟、金融、文創等主題總部產業園區,位於汕頭東部;而位於西部的國家高新區,將在推進“5G智慧製造、新材料、精細化工、生物醫藥”等主導產業園區和人工智慧產業孵化平臺方面發力。
這裡被形容是“特區中的特區”。 廈門火炬高新區供圖
作為國家電子商務示範城市,廈門提速搶跑打造全國直播電商中心城市:出臺電子商務高質量發展18條措施、釋出直播電商三年行動方案,最高2000萬元扶持電商直播產業發展。更多產業基地和直播機構來廈發展,讓廈門“直播之城”的羽翼不斷豐滿。同時,早早瞄準“二次元”的廈門,也在動漫遊戲產業不斷髮力。2008年,廈門動漫遊戲產業的年產值約5億元,歷經十年發展,廈門市動漫遊戲產業的規模持續擴大,2019年全市該產業的總收入已超過百億元。
40年,4個經濟特區創造了許多傳奇,它們被歷史選擇,又從中開啟新的歷史。萬頃波濤擁海來,站在新的歷史座標上,經濟特區將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更加昂揚的姿態迎接風浪,勇立發展潮頭。(白真智 呂紹剛 王星 張靚雯 呂春榮 實習生王加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