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西方應冷靜評估中國的“動態清零”

美國《華爾街日報》2月16日文章,原題:中國的“動態清零”政策對別國有何經驗教訓  自中國採取消滅每一例新冠感染的政策以來,外界一直懷疑能否持續——隨著更具傳染性的新變體出現,“動態清零”有賴於對日常活動保持更高的警惕和頻繁限制。而事實上,它是持續的。從中國來看,結果是顯著的。在北京冬奧會的“泡泡”外,這個城市的生活看起來接近於正常,商店、博物館、辦公室都開著,地鐵和公交與2019年的這個時候沒什麼兩樣。美國人如今才漸漸從疫情中走出來,而大多數中國人早在2020年就如此了。

西方難以冷靜地評估中國的疫情應對,中國的防疫措施被視為監視的延伸。但中國似乎已實現兩年前每個國家都追尋的目標:在經濟受到儘可能少衝擊的情況下實現低死亡。從新冠人均死亡率來說,中國是全球最低之一。其到2021年結束時的國內生產總值也與疫情前的趨勢預測大致相同。

中國保持“動態清零”如此之久,其背後是巨大的資源投入。一個人口不足500萬的城市兩天內完成對所有居民的核酸檢測,超過500萬的城市則在三天內完成。上個月天津在4.5小時內對全部1400萬人口進行了檢測。相比之下,奧密克戎洶湧襲來時,美國許多城市的檢測工作出現積壓或停頓。北京還對“動態清零”進行調整,降低其破壞性影響,採取更有針對性的做法——限制措施僅覆蓋一個區、一個小區甚至一棟樓。龍洲經訊分析師崔爾南(音)寫道:“個別地方忍受短期的嚴厲限制,而全國大部分地區大部分時間能不受限制地生活。到目前為止,這種平衡得到民眾的相當支援。”

這並非沒代價。中國消費受到封控和旅行限制打擊,儘管強勁出口抵消對整體增長的影響。但根據高盛公司的限制和流動性指數,去年中國人生活受疫情的影響遠低於其他國家。在很多國家,一波又一波疫情傷害商業、令學校停課……在疾病和死亡方面造成巨大代價。而中國民眾似乎支援並願意配合“動態清零”政策,因為他們看到了好處。

《柳葉刀》最近一項研究試圖解讀為何一些國家的新冠感染和死亡率較低。研究發現,信任是個重要因素。民眾對政府或彼此的信任度越高,一個國家就越能有效應對新冠疫情。信任政府的民眾更有可能遵守社交距離、接觸追蹤以及口罩和疫苗規定。在缺乏信任的地方,民眾不太可能遵守這些,政府也不太可能要求。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則鼓勵民眾做保護他人的事情,並相信其他人也會這樣做。據調查,中國人對政府的信任度很高,而美國人的信任度很低。

即使不考慮中國,結果也是如此。在更多人信任政府(紐西蘭、韓國)或相互信任(丹麥、加拿大)等地,抗疫的結果通常會更好。(作者Greg Ip,陳俊安譯)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062 字。

轉載請註明: 美媒:西方應冷靜評估中國的“動態清零” - 楠木軒